很多小伙伴出国或者通过DG购买化妆品的时候,经常会被一个问题迷惑。化妆品的本地版、免税店版、国际版、国内版有区别吗?有DG说的那么夸张吗?昨天又有朋友问,如下图: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这么多版本都是DG为了卖产品而炒作出来的,产品之间根本没有区别;另一种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会把好的产品留给自己,劣质后才出口。这种差异确实存在。并且上传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图片来证明我的观点。面对这么多相互矛盾的观点,我们应该相信谁?振东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不同地区的产品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本地版、免税店版、国际版、国内版,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用俗名来定义和划分化妆品是不严谨的。如果按照这种不严谨的划分来讨论问题,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大家说了这么多版本,针对不同地区定义产品更准确。比如符合中国法律要求,正式进入中国的产品,可以称为中国版;符合韩国法规并在韩国正式销售的产品称为韩版;符合欧洲法规并在欧洲正式销售的产品称为欧版。这个称谓虽然和上面的称谓差不多,但是讨论起来会更严谨,更有意义。
这几个版本会有区别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区别。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规不同导致产品差异
首先,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存在一些差异。在A国可以正常使用的成分在b国化妆品中是不能添加的,比如“对苯二酚”就是早期美白祛斑产品中经常使用的成分。在美国和日本可以添加到化妆品中。但在中国,“对苯二酚”已被禁止用于化妆品,只能用于部分药品。
比如防晒产品,大部分小伙伴的印象是美国防晒产品的防晒能力不是特别好。消费者的这种印象是比较准确的。在防晒效果上,美国的产品不如欧洲和日本的产品。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可以买到的防晒霜种类很少,很多在中国、日本、欧洲都可以用的防晒霜在美国是被禁止的。化妆品厂商无米之炊,只能在数量有限的防晒霜中折腾,做出来的产品防晒能力普遍差强人意。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法律比较严格,一些新防晒霜的检查期更严格。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新型防晒霜大多是欧洲厂商研发的。为了保护国内原材料厂商的利益,以环保、安全为借口设置了很多障碍。这个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法律法规不同造成的产品差异很容易区分。消费者只需要对比不同地区的配料表。如果产品差异是法规造成的,那么配料表就是不同的。
◆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喜好调整产品
面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些品牌会根据当地消费者的皮肤状况对产品进行调整,这可能会导致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这个差别很小,对产品的整体效果影响不大。
比如大家熟悉的玉兰油小白瓶祛斑精华。欧美女性皮肤粗糙,耐受性强,能承受高浓度烟酰胺。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用的是和欧美一样浓度的烟酰胺,但是过敏率直线上升,对产品的投诉率很高。后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烟酰胺的浓度适当降低,现在不知道是否和美国同步。
针对当地消费者皮肤状况所做的调整,可能有时候从配料表中看不出来,但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满足他们的喜好而做的调整。它不是为了降低成本或产品质量而进行的调整。
不同产地产品之间的差异
一些国际品牌在全球有几个生产基地,产地不同可能导致产品略有差异。同一个品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厂。虽然有统一的标准,但工人素质和生产设备会略有差异。另外,在原料方面,核心原料没有区别,但其他附属原料可能来自不同厂家。
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地方的产品有细微的差别,比如香型,膏体粘度,颜色等等。但这种差别很小,对产品的最终效果影响不大。
顺便说一句,即使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产品,如果仔细区分不同批次,也是有一些差异的,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察觉,这种差异对产品的使用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如果抛开法律法规和针对某一地区消费者的调整,同一产品不同产地之间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DG炒作的差异
如果各国法律法规没有限制,也不会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调整。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个产品没有区别。
比如最先引起这个话题的SK2神仙水,全球只有一家工厂生产。成分少,不受各国法律法规限制。所谓日本专柜版和国际版质量是一样的。SK2为此事写了一首歌谣。有消费者表示,在专柜购买的颜色和在免税店购买的颜色不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可能是不同批次的差异。有些活性成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导致颜色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在植物提取物含量较高的产品中经常见到。
另外,我们来做一个正常的推断。品牌商生产不同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为了偷工减料,节省成本。为什么这么说?与汽车等大件产品不同,生产成本在化妆品定价中的比重并不高。成本最高的是营销费用,有些品牌的R&D费用也很高。如果你对这一点有疑问,可以翻翻化妆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是公开信息,财务伙伴一查就知道了。
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它不会为了节省微不足道的原材料成本而冒被消费者发现的风险。国际品牌不是小作坊,OEM厂商,对原材料成本不那么敏感。
在这里,我想说说某个亚洲国家的一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品牌。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更换包装,调整香型,大肆炒作概念。几年下来,已经出了四五代产品,产品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每次朋友让振东分析他们的产品,他们都很头疼。一代又一代,找到总成分表需要大量的工作。
有工厂经验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品种越多,库存越大,生产越麻烦,对各方面的要求越高,相应添加的食材也就越多。如果不是市场需要,产品品种越少越好,容易生产,降低成本。知名品牌真的没必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综上所述,所谓的本地版、免税店版、国际版、国内版,很大程度上都是DG为了推销产品而炒作出来的概念。同样的产品,可能会为了适应各国的法律法规和当地消费者的习惯而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可以通过成分表来判断,大部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会为了节约成本而降低产品档次。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正品。如果我们买的是假货,那就另当别论了。
化妆品配方师甄东,从事美容护肤行业超过15年,倡导理性护肤,反对跟风购买。每周分享不少于5篇护肤文章。(上一篇文章底部有我的……),里面有我所有的文章。如果有任何护肤问题,欢迎给我留言,回答任何问题。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