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在民间,胎盘常被认为能提高免疫系统,延缓衰老。“紫河车”,是用人的胎盘干制成的,是流通中的中药材,药厂可以生产,药店可以销售。早在2005年,原卫生部就以批文的形式禁止销售胎盘。这种“堵了又打通”的矛盾局面持续了10多年,逐渐催生了倒卖人体胎盘的黑色产业链。
据半月谈记者调查,目前市场上被倒卖的人胎盘来源复杂,一些地下作坊经过粗加工后偷偷处理,使得人胎盘流入中药材市场。不仅市场交易量难以把握,一些不知名的胎盘还带有病毒等风险。
药店曾经公开出售,
复杂的来源和高昂的价格
今年3月底,《半月谈》记者在华中某地一家药店看到了一辆存放在塑料袋里的土黄色胎盘车。据了解,这种紫河车添加了淀粉、色素,甚至人造胶、食用胶等物质,被“圈内人”称为“重货”。据经营者介绍,这批货的进货渠道来自安徽亳州的商贩,每斤1200元,回头客多。
同一天,同城的另一家药店有“清货”在售,货架上有几个紫黑色块状的玻璃瓶。据店员介绍,这种何姿车更“保真”,不添加任何物质,效果更好。“网货”按克卖,每克3元。店员说店里的何姿车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他们什么时候来买都会有。
与此同时,半月谈记者在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安徽亳州采访时,三大中药材市场——康美交易中心、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都没有胎盘干货,市区药店也没有胎盘制成饮片的踪影。
在康美交易中心,一家药店经营者表示,由于此前媒体报道的影响,何姿汽车从市场上消失了。“当这种‘风头’过去后,何姿汽车可能会再次回到市场。”然而,5月中旬,当记者半个月后重访上述中心区域时,之前销售何姿汽车的药店经营者要么表示不知道去哪里卖,要么表示不再销售。“现在不允许卖了。店里剩下的何姿车都被拿走了,他们说要罚款。”一位药店经营者说。
江苏省邳州市公安局食药环大队大队长魏晓峰说,从最近查获的人胎盘交易来看,发现鲜源来自多个省份,主要是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加工地点隐蔽,加工方式粗放,简单的放在煤炉上烘干。所谓“重货”加工工艺复杂,只是为了增加重量和价格。
除了一些小作坊,一些正规药厂也在批量加工生产紫河车。据知情人透露,四川一些药厂生产的何姿车是一些大型中医院批量采购的。
[/s2/]为什么“白名单药材”要走“黑路”[S2/]
为什么可以在药厂生产,在药店销售的“白名单药材”都转移到地下黑市交易?
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科科长周表示,2005年,原卫生部已经以批文的形式禁止销售胎盘,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细则,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分院检验所所长李友军表示,2015版《中国药典》删除了紫河车,但很多中医和中药专家认为删除并不意味着禁止,很多地方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仍含有该药,医生一般根据药典酌情使用。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我国没有禁止买卖胎盘的法律法规,对人胎盘的捐献、管理、规范生产、市场流通、检测等也没有明确的文件。就监管部门而言,只要紫河车符合药品生产质量检验标准,药品投料、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和放行符合相关要求,就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在药店合法买卖。所以,不法商贩就有了可乘之机。
下游市场对上游原料有长期需求,“堵起来传下去”必然会产生灰色地带。魏晓峰说,目前胎盘贸易非常隐蔽,贸易商对联系方式敏感,反侦查能力强,转运环节难以发现。产妇产后自愿带走的胎盘,处于监管的视线之外,私人批量购买、粗加工的乱象难以避免,导致了黑色利益链。
亳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科长赵伟说,初步调查显示,城市妇女通常自愿将胎盘交给医院进行医疗废物处置,但农村妇女将胎盘带回家的比例较高,有些地方达到80%至90%。
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朱敏表示,移交医院处置的胎盘,按要求必须送医疗废物厂或殡仪馆焚烧,但不排除不法商贩从中“截流胡”,批量流入市场。“没有这些渠道,加工生产紫河车的原料从哪里来?”
受访专家指出,食用胎盘或服用胎盘相关制成品有一定的健康风险。胎盘在加工过程中很可能成为传染源,市面上的胎盘来源不明。除了中药饮片制剂必须由持证企业合规生产外,粗加工紫河车属于农产品,进入中药材市场只需满足基本性状要求,安全性难以保证。
有专家认为,虽然紫河车是部分中医认可的传统中药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紫河车的母体患有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胎盘可能携带病毒,随意食用有感染风险。
针对紫河车交易秩序混乱,受访干部和专家建议,要分析利弊,疏堵结合,加强紫河车及相关产品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专家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全流通体系的监管网络。除了出台专门的处罚细则严惩倒卖,尤其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遗留在医疗机构的胎盘进行追溯和监管。同时,从人胎盘的管理、使用、检测,到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监管、生产标准、质量评价等环节,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完善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