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工具
现在的交流都是靠手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有的人有两个电话号码或者两部手机。几乎所有的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有VIFI。打电话,发微信,聊qq,发邮件都很方便。就连不懂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口袋里都揣着老年机,方便购物和跳广场舞。
大家都说电子产品更新快,刚用一年的手机反应慢,卡不行。从我70后的经历来看,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成就。
最早接触电话是从语文课本和绘本上,要说是实物,就是偶尔去邮局寄信时,从窗口拉电话线摇几下就能听到远处人说话的神秘物体。不要用,就算看多了,穿绿制服的邮递员也会不耐烦。毕竟人家是“商品粮”家属,当时电话只能家属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高中,学校接待室有一台黑色电话机,由门卫兼职敲钟员兼接话员郑师傅监管,也是手动的。据郑师傅说,有时候一周一个电话都接不到。至于打电话,摇一摇,喊半天,可能都找不到人,听不清楚,基本都是摆设。
1993年上大学时,我大多是给外地的朋友和亲戚写信。如果有紧急情况,我偶尔会打公用电话,我必须联系的人手边就有电话。那时候的电话大多是旋转式电话,拨一个电话号码要六七次甚至十几次,但毕竟是直拨,比手动拨号先进多了。打电话之前,通常要打草稿,甚至把要点写在纸条上。有话快说。一分钟40美分!为了把钱花到极致,看着计时器跳到40秒然后把手指按在手机的叉簧上。跳到55秒后,就要说“再见”了。能在58、59秒挂掉电话,可以称之为高手,可以炫耀好几天,好像得到了很多钱。多说一句话,计时器跳过59秒,你会很烦,不愿意浪费那几十秒,所以接下来的55秒左右你得另找话题说。现在手机都是包月,通话都是300分钟以上。没有人在乎话费多少,主要看有没有时间和心情。如果你告诉你的孩子看着计时器给他们打电话,他们肯定会认为他们的父母是小气鬼,但是那时候大学食堂的一份素菜才四毛钱,相当于一分钟的话费。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你不能不节俭。
每个宿舍楼下的接待室都有公用电话。学生的亲戚朋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打这个电话。记住接一个电话要两毛钱,但是他们却充满了快乐和优越感。值班的大爷大妈们都把嗓子发好了。饭后和休息日经常能听到“XXX宿舍的XXX下楼接电话”的喊声,被叫的同学会吵吵嚷嚷地跑下楼。
每个学校办公室都有内部电话,外地的电话可以转进来,外面的电话不能拨。当时我在学生会负责早操检查。我经常用学生会办公室的电话和各个部门沟通早操的事情,联系学校印刷厂印刷公报。也算是我对电话上瘾了,当时已经很骄傲了。我们班离系团总支办公室很近,我们辅导员就在这个办公室。偶尔会有同学被辅导员叫去接外地打来的电话,都是满满的幸福感。我最好的朋友也想享受这种快乐,和我合谋:我假装不在镇上,给学校学生会办公室的辅导员办公室打电话,让我最好的朋友接电话,但从来没有让辅导员认出我的声音。于是找了一个下午没课。我在闺蜜期待的目光中走出教室,捏着鼻子紧张地打了这个电话,满足了闺蜜的小小虚荣心。当然,最好的朋友也付出了代价,花了一元多买了一道肉菜和我分享。我怕辅导员秋后算账,毕业前不敢解密。
1997年,我大学毕业,寻呼机(也叫传呼机或传呼机)开始出现。当然,他们仅限于高收入人群。普通老师几乎没用过。半砖的手机是老板地位的象征,一般都是他们手里随时带着。记得《大学生》杂志的封面是一个男生,穿着牛仔裤,戴着眼镜,腰带上挂着传呼机,魅力十足。那期杂志被学生,尤其是女生抢了,有点像现在的网络名人。
毕业后被特招入伍,参加了济南的四个半月集训。集训队里有一名学员腰间别着传呼机,这也是队里17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一个。他经常请假去小超市打公用电话。据战友说,这哥们是山东大学的毕业生。虽然他长得不好看,身高一米六多,五官一般,却很有做生意的天赋。他在学校兼职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传呼机方便做生意。战友们经常取笑他:当兵耽误了中国一个大老板。哥们别担心,别恼火。他们继续回答寻呼机的回电。好像他们在军营之外,典型的运筹帷幄赢得市场!
上班后,我去了部队。虽然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三层楼房,还是木门木窗,但我桌上的红色手机立刻吸引了我。虽然是军用线路电话,但还是需要接线员转接。令人惊讶的是,我出不去,但我可以从其他地方接到电话!农民的儿子成为了一名军官,坐在一间有电话的办公室里,只是在做梦。想想在这个交流主要靠书信的年代,在办公室接到外国朋友的电话或者用电话办公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要知道,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是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大学刚毕业,我们就实现了前辈们奋斗了一辈子的目标。怎么能不骄傲呢?
当时值班的部队每天都要向上级汇报情况,军用线路电话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只能用市话。这个东西不仅在农村,在县城都是稀罕物。即使在我们团的单位,也只有一部本地电话锁在领导办公室的抽屉里,然后装在领导家里。办公室汇报情况影响领导办公。值班干部每天下午拿着作品集给领导家里打电话。当然,他们也可以借机打一些私人电话来找乐子。这时候就要控制好时间,几分钟就做完,领导一般都不怎么管。但是走得太远是不够的。一位著名干部正处于热恋期。每天晚上,他都要和外地的女朋友通电话。因为公用电话消费太高,他就动歪脑筋。在“师傅”的指导下,他用一根备用电话的线连接到领导办公室的电话线上。飞涨的电话费让领导起了疑心,等他把电话清单打印出来,真相大白。这个干部后来被找借口调到山沟单位,也算是一个警示吧!
当时我们村只有支部书记有电话。有一次,周末回家,因为有急事要打电话,只好跑到支部书记家。支部书记从腰带上取下钥匙,解放了电话键盘。这是一个特别设计的小木箱。麦克风在外面,键盘被木盒盖挡住了。平时电话只能接不能打。据乡党委书记说,他十几岁调皮的儿子也在电话上动了脑筋,利用木盒盖拼接的空隙,这个男孩居然用毛衣针完成了纽扣,成功拨通了电话,可见当时的电话是多么的诱人!真的是“防火防盗偷电话”!
一位学过无线电报的领导说,他们的报务员定时按下话筒下的叉簧就能拨通电话,就像影视剧里的电报一样。太难了。当时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现在,别说偷偷摸摸打电话了。办公室电话就在手边。有时候,一两天都不会打电话——因为手机“套餐”的话费用不完,懒得再拨了。
大约2000年前,军队中的基层领导大多使用传呼机。虽然我也想买一个,但是半个多月工资的花费让我相当犹豫——大学毕业后白手起家,花钱的地方很多。这个东西不是必需品。
部队的一个战友在当地银行做行长,给中层干部发福利,给我们领导留了几个传呼机,领导给了我们部门领导。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双羡慕嫉妒恨的眼睛。立即广泛公布呼机号码,当然也别忘了经典的小品台词“有事打电话给我!”平时不要戴在腰带上。没有消息的时候,你会摘下来看看时间。不炫耀没人信——军人没用。这个东西好像是干部的象征。
当然也是幸福的烦恼。根据部队规定,钥匙扣等物品不能挂在腰带上。夏天的时候,在外面系上皮带,传呼机还得放在裤子口袋里,很不舒服。有时候,午休或节假日起床前,呼机一响,我就得匆匆忙忙去大门口找投币电话。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风筝,呼机就是线。风筝飞得再高,也是被线牵着,自由少了。
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寻呼机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不仅在地方,在部队大单位也是如此。几乎每个政府官员都有传呼机,500-600元的汉显机可以接收短信,就像手机短信一样,出门联系方便多了。
虽然有传呼机,但是军用线路电话打不了本地电话,回拨也麻烦。2001年结婚前,在未婚妻的赞助下,我花了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部西门子手机,妖娆的“S”形流线型设计,外置天线,屏幕没有火柴盒那么大,只有时钟、通话和短信功能,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通讯工具了,相当于随身带着一个电台。
买手机就放不下了。毕竟话费太贵了。当时手机不仅有月租费,还有通话和通话双向收费。刚开始打电话每分钟40分,后来打电话40分,打电话20分,在其他地方使用还要收漫游费。一条短信一毛钱,除夕夜,全国手机用户光短信就花了几个亿。有时候一个月的话费就要100多块,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1/10,明显是高消费项目。有人开玩笑说,手机可以买,也可以用。所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手机用户一直都有IC卡。当他们看到熟悉的电话号码时,他们会先挂断电话,然后再回到公用电话——高收费让手机每秒钟都变成了传呼机。
两个家庭成员在手机上的花费都多一点,所以结婚后给爱人买传呼机还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只付传呼机的钱,传呼台业务终身免费提供寻呼服务,对消费者有很强的诱惑力——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免费服务40到5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记得当时很爽快的花了300多块钱,好像捡了个大便宜。真的是“从南京到北京,买不如卖。”传呼机才用了一年。随着手机的普及,爱人自动退出寻呼机用户系列,“终于免费”变成了“终于不可避免”,一个肥皂泡。
那时候购物还没有打听信息的习惯,不然也不浪费。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经过短暂的惨淡经营,中国的寻呼业已经从经济发达的南方走到了经济欠发达的北方——我们生活的小县城应该就在这个行列里。看它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的寻呼行业正处于鼎盛时期。1997年,深圳寻呼企业82家,用户180万。到2002年底,只有21家公司的用户不到40万。同年,天津90%的寻呼台退出市场。这是另一个故事。据说2003年国内最后一个BP机用户在内蒙古失踪,因为该用户在购买BP机时与联通签订了使用寿命合同(联通购买该机为免费服务时间),当时内蒙古只有他一个人。公司打算放弃这项业务,和他协商经济补偿,但用户拒绝了,于是内蒙古联通继续为他一个人投资寻呼台,这也造就了中国最后一个寻呼台小姐。
记得2003年左右,小灵通在兖州开始普及。为了扩大业务,我们部队的每个干部都会得到通过网络发送电话的服务,这种服务还是相当流行的。报道称,小灵通业务于1998年1月首先在浙江小范围推出,随后逐步在全国发展。到2004年2月,在最后一个大城市上海开通,小灵通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开通。高峰时,小灵通用户在2006年达到9000多万。它的优势很明显,首先它的使用成本低。小灵通的月租费和通信费比手机便宜很多,最重要的是单向收费,接电话免费。其次,手机辐射小,比手机小很多,非常适合一些特定人群或者对辐射敏感的人群。第三,运营商已经有技术,引进后很快就能投产。第四,PHS技术的一些固有特性降低了一些组网难度。但是因为电话和基站的发射功率比较小,所以有时候家里没有信号。每个基站的容量都小于移动网络的容量,难以应对电话密集区域的正常使用;只能按连接时长计费,不适合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它在电信业发展的大时代里盛极一时,达到巅峰后迅速衰落。小灵通似乎在短短一两年内很难找到踪迹,但那是第一次用翻盖式手机,合线后合上盖子的清脆声音总觉得很过瘾。
2005年左右,我军安装了程控电话交换机。办公室和宿舍安装了程控军用电话。直拨在全军使用。外线电话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总机转接,士兵们不再需要在值班室接听和转接电话。
西门子手机用了好几年了,电池充电越来越困难,还经常自动关机,只好换了个金立手机。这款手机功能不错,自带导航软件,不用上网就能即时导航。我一个路盲,带着它开过滕州,连青山,临沂,日照,新泰。后来用了Vivo,三星,OPPO等几款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话费越来越便宜。首先我取消了双向收费,然后我取消了漫游费。后来开始流行用手机流量上网,开始用“套餐”,每个月300-500分钟通话几十块钱,还有一定的流量。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内存越来越大,但是用卡越来越多。原因是我的手机太强大了,装的软件太多了。就像房子一样,以前只有一张床可以睡。它既宽敞又清爽。现在是访客,厨房,餐厅。当然是拥挤了。
回顾手机的发展速度,不禁让人好奇。从1973年4月,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马丁·库珀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标志着手机时代的到来。随后,手机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出现了翻盖手机、折叠手机、滑盖手机、内置天线手机、内置MP3手机、内置拍照手机...各种手机琳琅满目。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无论是形式、内置功能、硬件搭配等。智能手机时代到来后,虽然手机外形的变化在逐渐放缓,但是内置的硬件和功能仍然在不断进化,手机在过去40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就说手机操作功能的演变,锁屏解锁方式有滑动解锁、长按解锁、人脸解锁、密码解锁、语音解锁、指纹解锁、手势解锁等几种。
具有来电归属地显示、可视通话、多方通话、加密通话、骚扰拦截、智能接听、拨号音设置、联系人排序、联系人隐藏、智能拨号、语音拨号等功能。
信息包括网络短信、多媒体短信、对话模式、加密短信、定时短信、短信延时、集成社交功能、云备份、动画表情、语音朗读、祝福短信等多种形式。
相机具有滤镜效果、美颜功能、100连拍、全景摄影、360度、GIF动画、照片裁剪、照片云同步、轴移摄影、光场摄影、二维码识别、人脸识别、笑脸捕捉、路人移除、一键摄影等创新功能。
之前有人总结出“技能是金钱的关键”的出门秘方,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现在如果忘记带身份证,可以找派出所开证明。指纹锁不需要钥匙。手机的微信和支付宝功能取代了钱包。就连街头卖菜的流动摊贩、老太太都有二维码可以扫描支付。如果真的碰到婚礼,一定要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手机在自助银行取款,只需下载一个手机银行APP。手机功能强大,出门只需要一部手机。尤其是疫情期间,出门离不开手机。进商场、坐公交都需要出示健康码、乘车码、扫码支付车费,孩子的作业、学校通知、各种学习打卡甚至家长会都在微信群、钉钉APP上完成。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年代丢钱或者丢钥匙都可以,就是不能轻易丢手机或者换手机号。绑定的app太多了,每个app都有密码。如果丢了手机,换了手机号,瞎折腾这些东西就是一件麻烦事。
看看这个。一部手机除了原有的通话、短信、显示时间等功能外,还替代或部分替代了胶卷、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闹钟、信件、报纸、杂志、邮局、图书馆和书店、笔记本、钢笔、钱包、传真机、导航仪、电子狗、银行、售票处、超市、网吧、游戏厅、查号台。下载一个玩扑克和象棋的软件,连打牌和下棋的功能都有。另外,手机的外卖、购物软件让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不得不承认,有些APP购物真的很便宜,用得好还能省不少钱。有人说手机支付感觉不像花钱不算账单。他们只会在银行卡透支或者花呗需要还钱的时候惊呼。这个月这么多钱你是怎么花的?
手机功能强大到几乎可以绑架人的时间和社交圈。别看你,有多少孩子沉迷于网瘾而为父母担忧,有多少人成了低头族,有多少聚会因为都在玩手机而不欢而散,有多少会议因为一个接一个的手机铃声而反复中断...对一个东西太执着,就有可能迷失自己,成为这个东西的奴隶,玩手机,收藏古董,玩花鸟鱼虫等等。要知道,从“奴隶”到解放后做主人。距离产生美,美在若即若离。否则,后悔“只身在此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来不及了!
现在各大厂商都在原生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开发自己的专属功能,让自己产品的用户体验更有特色和差异化,同时吸引用户付费。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的创新功能被开发出来,感受更便捷的操作带来的自由和完美的用户体验。
手机已经不仅仅作为人类的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了!
一号云风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