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牛堂看餐饮人如何玩转微信营销(把用户变成传教士,伏牛堂的社群玩法靠谱么?)



分享/张天一

整理/Lv莫汉

互联网真正改变的是人才结构

伏牛堂作为一个所谓的餐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开店,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情,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社区,把社区和商业作为两条线一起经营,这也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

餐饮交易大概有三个环节:到货、使用、销售。互联网可以改造餐饮行业的哪一部分?这是我思考了一年的问题。互联网对商品的到达和使用的改造是有限的,只能说是先优化。互联网对整个餐饮行业最大的冲击是在销售端,就像伏牛堂没有任何积累,因为我们熟悉这个时代的一些逻辑,所以可以很快做出一个品牌。

过去餐饮的一个重要困境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品牌在行业内的议价能力很弱。第二个问题是,有些品牌可以做品牌议价之后,因为营业时间和空的限制,没有办法影响这个品牌议价。比如伏牛堂,我们最早只有一家店,但是可能全国都知道,很多品牌流量都浪费了,因为你知道在广州吃不到,在其他地方可能也转化不了。我觉得这就是卖端餐饮的缺陷。

其实互联网可以优化这两个问题。从去年开始,品牌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品牌议价。支付宝和微信完善了售卖端的支付和交易环节,大大优化了餐饮行业的收益。以上是互联网对行业第一层的影响。其实第二层的影响更重要,就是高素质的人才从事这个行业,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可以用在这个行业,比如营销,品牌。所以你会发现餐饮行业在销售端的一个特点就是六个字,叫做“小生意,大人脉”。在过去,小企业是一个小的连接。这样的变化其实在改变这个行业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人才结构。回到餐饮到达和使用的低效率,本质上需要什么来解决?不是一个依靠互联网的系统,而是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来做。所以互联网真正影响的是品牌方,品牌方产生了这样的人才结构变化趋势,最终会整体倒逼前两个环节的人才结构变化。

“三级火箭”的品牌逻辑

在说社群之前,我先说一下伏牛堂的品牌逻辑。我的品牌逻辑是三级火箭:底层是产品和服务;基于产品和服务,可以做一个场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出我的品牌的价值主张。伏牛堂这个系统是怎么建起来的?我们先做伏牛堂牛肉粉,产品服务以牛肉粉为主。所以今天你基本上是去百度搜湖南牛肉粉了。可能前三页大多是伏牛堂。以前这个品类没有品牌,现在有品牌了,是我重点做的产品。



除了“湖南牛肉粉”这个词,我们在百度上基本上垄断了“麻辣米粉”,我坚定地把这个品牌等同于辣,并建立链接。因为这是一个我的产品在场景中面向谁的问题,所以我的定位是强调口味。今天,如果你想在你的嘴里有一点淡淡的味道,一些好吃的东西,那么也许伏牛堂可以选择。也就是伏牛堂等于麻辣重口味。

第三,在创业的两年时间里,我们根据自己的产品和场景做出了我自己的价值主张,也就是巴人,所以我们的品牌很明确,牛肉粉,麻辣,巴人。这是我的价值主张。基于我的价值主张成为我的社区是我们品牌逻辑的一条线。

巴人社会与“传教士”[S2/]

我创业的时候,一点钱都没有。我在环球金融中心的地下室租了一个小店。那个地方的租金很便宜。之前的店基本开了一家店就死了,因为没有流量。当时需要解决的是生存和流动问题。我们觉得没人会来,就找人吧。所以当时我找了几十个朋友同学,在微博里寻人,抓了一些种子用户。

最后我们在微博里找到了2000个微博用户。他们是北京的湖南人,是我的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也是微博的活跃用户。他们有一定的表达意见的能力和意愿,于是我们创业了。

因为我学的是文科,喜欢写作,所以开业两周后就写下了我的品牌故事。现在很俗。每个人都会写一个品牌故事,作为创业的标准。后来,文章走红了。当时很多人说伏牛堂和互联网思维有关。其实心里爱吐槽。我觉得没有什么互联网思维。今天看来,或许是因为当时团队的年龄和教育水平,我们有一些本能的做法,仍然符合所谓的互联网方法论。出于本能,我找到了2000个种子用户,完成了新品牌的冷启动,于是我以为伏牛堂是因为互联网尝到了这个甜头,想扩大微信粉丝群,就把微信群命名为八曼社,很快我的粉丝群就达到了一万人。



到了一万人的时候,发现我的客户中女性用户占到了70%以上。从年龄来看,85年以后出生的人占我客户的80%以上。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我发现伏牛堂不仅仅是一家米粉店,一般餐饮客户的画像都是分散的,但是我们很集中,所以某种程度上你可能还是一个女性或者年轻人的小平台。

当时就在想伏牛堂能不能超越米粉本身。如果是一个年轻人的平台,我把社区里的一万个人分成了n个兴趣小组,比如篮球组,跑步组,摄影组。组织者都是特别积极的粉丝。

利益群体虽然是从米粉产品中分离出来的,但实际上伴随着整个伏牛堂品牌价值观的输入输出。粉丝会认可我的价值观,最后成为我的消费用户,就是逻辑稍微绕过了。

我觉得进一步进化是好事,用户和员工之间有混淆。餐饮行业是一个买卖人的行业,因为我和这些年轻人彼此都很开心,我们认同我们的价值观,才会导致我今天一个基层服务员工的招聘渠道不是58和赶集网,而是我所在社区的微信群,微博,自媒体,我想招聘高层次人才。如果你想要一个超过10万成员的组织,你找不到你想要的人。

但是去年8月,我对社区的认识有了一点改变。当时我们在微信上开了一个发布会,我觉得不是一个好的发布会,因为当时技术人员告诉我,技术无法同时对50万人直播,我就说没关系,策略解决就好,我们做到了。最终我们通过直播工具覆盖了7万人,出现了很多问题。



发布会结束后,我发现了社区失控的问题,开始仔细琢磨。最后我觉得社群不应该只看数量,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建立社群就能发展你的追随者,不是,其实真正发展社群的是传教士。你建造教堂,培养信徒的能力,而不是你直接和他交流。

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更多的传教士,并不是说我要培养100万或者1000万,而是我培养1000个,足以保证我的基督教无处不在。基于这个逻辑,我砍掉了一部分巴漫社的僵尸用户,剩下20万人。

所以今天的品牌,你是这里的创业公司。仔细想想。如果你真的能找到1000个人,他们和你的关系就和你和你妈妈的关系一样好。你的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了。你可以分分钟创造一个大品牌,但事实上,很少有品牌能做到。

然后按照最新的逻辑,开始重点操作300到500人的“传教士”。去年我们做了一个伏牛校园计划,培养了一批我们的核心用户。

综上所述,我需要通过高度的运营把用户变成传教士。第一,用户是你产品的购买者和体验者,第二,也可能是你的员工,可以帮助你参与某项业务,第三,他会基于兴趣成为你业务全过程的参与者。这三点做到之后,他就是一个合格的传教士,也是你整个的传播者。作为一个品牌,一个用户很难同时具备这些属性。所以我想再强调一次,社区用户数量不重要,你可以创造一百个“传教士”,我觉得这个平台很可怕。

我的分享大概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如何玩转微信营销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掌柜攻略赞同或支持该观点)[/s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