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方“关注”,第一时间获取科技资讯、技能攻略、产品体验。我私信回复“01”,送你玩电脑技能大礼包。
-
服务约11亿用户的微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App。每一次更新,无论大小,都会影响无数人。
在最新的版本更新中,微信悄然推出了几项新功能,在细节上似乎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气质:微信私聊发送的视频将支持4K HDR和杜比视界,再也不能忍受被压缩成极低清晰度的视频;视频号短视频的背景音乐可以设置为来电铃声,视频号账号首页也做了相应的优化。
就像几乎所有的视频设备都在加强视频拍摄能力,所有的高端手机都把视频作为拍照之后的另一个发力点,主流网络平台都在优化视频编辑和创作能力,把视频作为高于图文音频的内容形式,微信在2022年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继续加强视频相关的体验,更容易分享和观看视频。
至于微信在视频内容和视频号方面的变化,微信能否找到下一个以视频为核心的增长点,还要看后面的用户反馈和实际表现。
第一个变化会大幅提高微信聊天发送和观看视频的上限,但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可能还很遥远。
早些年,微信可以说是一个“压缩狂人”。为了减少对数据流量的占用,让用户轻快便捷地发送多媒体内容,微信会对聊天中出现的所有图片、音频、视频消息进行压缩。所以在那个年代,我们只需要几MB的流量就能看到一条完整的彩信,但代价是画质会被压缩到最低。
在手机屏幕分辨率不高,整体性能只能说够用的年代,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屏幕分辨率已经普及到1080P的今天,微信图文视频的旧传输标准似乎依然不足——谁会希望高端手机拍摄的精美图片传输给对方,变成一堆“马赛克”?
这次更新让微信终于跟上了时代,视频可以像图片一样不受性能和流量限制的发送“原图”。当然,支持高清视频传输的最大受益者是iPhone用户。毕竟只是近两年来,iPhone才是支持4K HDR和杜比视界规格的全线产品,在原始视频模式下传输的视频才能以最接近原始的状态播放。
第二个明显的变化是微信通话铃声的定制。前段时间我们可以像话务员通话一样选择“铃声”。现在我们可以将微信视频号内容的背景音设置为铃声,或者在铃声界面的视频瀑布中更直观的浏览。
老界面类似手机的系统铃声设置。只有带有铃声名称的列表可用。用户能做的就是试听,决定是否设置为铃声。改版后变得更像短视频App的瀑布流。就算不看曲目标题,通过封面图片也能知道是什么。预览界面就像打开视频号,会短暂播放铃声所属的视频。
有了“图形化”的选择界面,振铃体验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微信上接打电话的界面还是一样的,不会像现在的VoLTE/VoNR通话一样显示视频(即使没有封面)。换句话说,与视频号相关的部分只存在于设置铃声中,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回归传统的“回铃音”。
借助微信视频号作为铃声的音频来源,微信似乎找到了一种相当“聪明”的版权规避手段:所有铃声都不是直接以音频文件的形式出现,它们只是视频内容的副产品,作为第三方网友和内容生产者上传。如果版权人对音频被变成微信铃声有意见,维权可能不太容易。
总的来说,目前版本的微信铃声还是有很多改进的空。比如无法查看铃声使用/浏览历史,误设了新铃声或者认为旧铃声更好,除非很好的搜索到对应的视频内容,否则很难回到之前的状态。不能提取音频段落,但要播放而不能直接使用铃声常见的歌曲高潮段落。
除了Leitech (id:leitech)考虑的主要更新点,还有一系列与微信视频功能相关的变化:从微信视频号的头像到个人页面的变化更加直观,视频号播放界面会直接显示有很多赞的热门评论。聊天之后,朋友圈也开始支持最多20张图片合成视频发送。
在做好微信用户视频体验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微信的核心功能,微信官方账号和小程序,曾经是认真的
在微信更新相关的图文视频内容下,我们得到最多的评论应该是:“一天天更新这些有什么用?”微信受到的质疑远多于肯定。
其中,微信成为全民App后,很难同时取悦所有人,也有着所有创新和尝试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无论最终能否创造巨大价值,事物在诞生之初都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所以它真正的亮点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大众认可,也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让更多人满意。
以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和回放为例。如果想在2022年初全面体验这一更新,需要使用新的iPhone,也就是近两年上市的iPhone 12系列或者iPhone 13系列。但是,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等机构的数据,苹果在中国5000万年的销量占整个市场不到1/6,大部分用户都没有这么好的手机。
还有带宽和流量的限制。即使几千万用户有了享受高清视频体验的硬件基础,但目前的网络环境很可能会限制更新的升级。发送高清质量的“原创”视频,至少要消耗几百MB的流量。此外,较差的上行带宽需要用户付出更多的等待时间。结果不错,但整体体验还是有遗憾的。
让人感到不足的是微信开发团队自身功能变化的不确定性。支持高清视频后,私聊仍然不能发送1GB以上的视频文件。如果按照苹果的例子计算1分钟4K60帧视频的大小是440MB,那么高清时代最多3分钟长度的短视频就可以分享,社交活动之外的视频分发场景还是有限制的。
很显然,以“小而美”为核心理念的微信,无论做什么样的改变,都会受到批评,所以需要更加认真细致地改进。但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对微信更新功能的正面反馈逐渐增多,各大版本升级的整体印象也变得褒贬不一,不再是一边倒的景象。
这是值得再思考的。有哪些变化让微信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认可?
在我看来,很多认可来自于新鲜感,这对于微信来说并不容易。
微信一开始就有11亿用户,是一个人人都能接触到的通用App,这也让微信在做每一个改变之前都不得不谨慎。在庞大的用户基数下,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数万用户的体验。2010年左右,QQ用户规模达到顶峰,在PC版上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更新策略,尽量不打扰用户。
回顾版本更新记录可以发现,微信的架构相当稳定,甚至在十年前就有和现在高度相似的界面分布。数字素养低,对这类信息不敏感的人,久而久之就能习惯使用微信,就像和人说话,吃喝玩乐一样熟悉。但是,追求新鲜感的人,明显会觉得有点无聊。
在现有框架下,细微功能的提升(如高清视频传输、定制来电铃声)可能是微信试图满足这些用户的权宜之计。确实做了改进,确实有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微信正在为成为一个真正全方位的社交应用或综合服务平台补课,补上过去没有提供的能力。
网上很多吐槽微信的声音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讨厌微信,而是在与其他主流社交聊天应用对比时,我们注意到微信在成为国民app后,并没有尽快在功能深度和丰富度上与同级别产品进行对比。当微信在满足过去没有被照顾到的需求上有所改进的时候,吐槽的声音自然转化为认可。
这应该是微信长期投入的一个工作方向。虽然它的诞生只是为了提供一种轻松无忧的即时通讯体验,但在逐渐扩展的过程中,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分享各种情绪,还是在工作学习中传递各种消息,承担这部分功能的都是微信。
为了让更多人的即时通讯体验和生活变得更好,微信有理由不断完善类似的基础功能,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看到更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