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农村种植什么比较赚钱(村里的西红柿越种越小,村民收入却越来越高)

“别小看这个小柿子。到了大城市的尚超,可以卖到十几块钱一斤,比进口的‘洋水果’还贵。”11月初,正是秋番茄采摘上市的季节。寿光市古城街道前团村党支部书记尹凤海忙着对接一波又一波的客商。

如今,前团村就像一个西红柿王国。村里的大棚里种着红、黄、绿、黑等几十个五颜六色的西红柿品种。由于品控严格,小番茄田的收购价接近10元一斤。经常有各地的专柜工作人员,来这里对接代购业务。

前团村一直有种菜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利用简易棚种植黄瓜等蔬菜。后来,村民陆继续建造冬季温暖的温室,并开始种植西红柿。“当时村民种植的几乎都是普通的西红柿,产量大,市场广,但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缺乏特色,收入低。”尹凤海回忆起2010年刚当上村主任时的情形。

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尹凤海决定带领村民开发鲜西红柿。“那时候一棵普通的番茄苗要七八毛钱,一棵小黄番茄苗要12块钱,很多村民都接受不了。结果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先试种,结果很成功,效益比普通西红柿高很多。”2014年,尹凤海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进一步加大了鲜西红柿的推广力度。



尹凤海(左)在观察西红柿的生长情况。

2014种植什么最赚钱

目前,前团村有600多个大棚,其中一半以上是小番茄。村里的大棚基本上都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农业新技术。从种植到采摘,全程可追溯。为了统一大品牌,打入市场,前团村还组织了周边八个市场,成立了联合社,并申请了“谷硕”商标。现在,该村每年向俄罗斯出口400多吨西红柿。

为了吸引年轻人回村,接过番茄产业的“接力棒”,2016年,前团村集体流转600亩,作为种植养殖的循环农业园区。回村的年轻人可以优先考虑在园区建大棚。村里还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帮助村民获得优惠贷款政策,发展大棚。2019年6月,前团村被评为潍坊市首批文明信用示范村。有了这个牌子,村民建大棚,贷款更方便,利率更低。

杨小丽,出生于1985年,曾经在城市的一家超市工作。当她看到村里有了新的农业园区,一些年轻人开始回村种大棚。她也有了回村的想法。2017年,她和丈夫回到前团村,投资24万元建起了100米长的大棚。去年,又投资40万元新建了一座130米的温室。目前,杨小丽每年种植两季番茄,两个大棚的收入近40万元。“现在种大棚一年的收入,在顶级城市打工三四年的收入。我很自豪能在村子里工作。"



返乡青年杨小丽和丈夫经营着两个番茄大棚,年收入近40万元。

同样出生于1985年的尹曾是该市一家企业的班长。几年前,他看到前团村的大棚产业发展不错。他还回到村里,在园区建了两个占地近20亩的高标准大棚。

前团村农业园区,43户建起了大棚,其中41户全是80、90后的年轻人。“年轻人回村后,一方面让番茄产业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滴管、智能温控等新技术新设备,促进了村里蔬菜产业的推广。”尹凤海说。

(大众报纸和农村大众)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