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理由不努力(红动齐鲁|他失去四肢仍坚持带村民致富 朱彦夫女儿谈父亲:他一生坚强善良,我们没理由不努力)

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记者梁文张佳玮易第一首歌济南报道

14岁参军,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身体残疾后,他回到家乡张家圈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摔了无数次跟头,他还是跑来跑去带领村民致富。退休后,他用嘴和笔在树桩上写了几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这些挑战极限的人生经历,是“人民楷模”,是被誉为中国“帕维尔·科尔察金”的朱彦夫。6月27日,在山东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展览“让党旗永远飘扬”上,朱彦夫的女儿朱湘华向记者讲述父亲的经历时,多次哽咽落泪。“昨天在家的时候,父亲还跟我说,看到国家繁荣发展得这么好,他很欣慰,也想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

"虽然我父亲严重残疾,但他做任何事都要尽力而为。"朱向华说,父亲在战场上受伤后,就住在荣军休养所。他觉得什么都做不了,活着没有意义,给国家增加负担,还不如死了算了。1956年,朱彦夫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殊待遇,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西丽镇张家圈村,希望用自己的“半个身子”为乡亲们做点事。

没有理由不努力的句子

“当时我奶奶劝我爸爸,你没有四肢,我年纪大了,照顾不了你。父亲不同意,他开始学着照顾自己。”朱向华说,回到张家泉村,父亲就从吃饭、装假肢这些小事做起,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吃饭时,用双臂握住勺子。一开始,不是勺子掉了,就是碗歪了。学会自己装假肢,用绷带把假肢缠在腿上,就像踩高跷一样。我摔了几百次,摔得满身是伤。对于失去四肢的朱彦夫来说,普通人能轻易做到的鸡毛蒜皮的事,都需要百倍的努力。朱湘华说,她最佩服的是父亲的毅力。“每次锻炼都一样,我不知道我要受多少苦。我父亲坚持要这样。只要他能学会照顾自己,确实能为村民解决一些问题。”

朱彦夫从小生活艰难,深知挨饿之苦。他回到家乡成为村支部书记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让乡亲们吃饱穿暖。为了解决村里土地、水电不足的问题,朱延福动员村民把村里的三条深沟填平,四处奔走,为村里打了三口井,通了电。

“那时候,我父亲还年轻。为了省钱,他不带别人,自己出去跑。”朱向华说,当时为了村里的水电问题,朱延福跑了好多年才找到人和物资。有时为了省钱,他会脱下假肢在路边休息,一度被路人认为是乞丐。有一次,朱彦夫出去找人找不回来了,就租了一头驴背自己回去,但是因为没有四肢,骑在驴上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拉驴人问他,你没手没脚,骑毛驴干什么?男子听了朱彦夫的解释,深受感动,表示不收朱彦夫的钱,免费送他回家。

找专家找资料,朱彦夫不放心。在村里打井的时候,他得亲自去看看。朱向华说:“我父亲的假肢是铁做的,很重。他只能走半英里。如果他走得太多,就会起水泡。水泡磨破了,血和汗混在一起。当他回到家时,义肢无法取出。很疼。我亲眼所见。我和我妈都流泪了。我妈觉得对不起我爸,说‘不要自杀’,但我爸还是坚持要出去。”

朱向华说,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看到父亲的自强不息和母亲的善良,家里的孩子也通过言传身教学到了父母的优秀品质。“我父母一直教育我们要善良,不要懒惰,要勤劳,要助人为乐,要做好事。”朱向华说,到了孙子辈,家里的孩子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在学习上也很努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读了博士后和研究生,他们在工作中做得非常好。“他们都觉得爷爷/外公身体残疾,还能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他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在山东省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展览上,展出了朱彦夫使用过的一些物品,包括他的钢笔和小说手稿。朱向华说,父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一直在读书,几十年来一直是报社的业余记者。看到主题展览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朱向华深有感触。她说,看了主题展,很受教育,看到很多革命先烈英年早逝,很难过。“他们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做出了牺牲。我们要珍惜它,坚定地跟党走。”

编辑:胡月娇

审计:辛然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党媒信息国家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