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律师解读“(日本)外国投资审查制度”[S2/]
日本长岛长野昌松律师事务所律师陆诚(日/纽约)
原载:“浩硕东影”微信官方账号
最近办理了几笔对日投资相关的业务,在工作中发现,中国国内企业作为投资方,往往对日本的外资审查制度缺乏了解,忽略了这方面的程序。但日本最近频繁修改这方面的法律,违规的风险越来越高。
为此,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信息。
请注意,日本负责外资审查的法律叫做《外汇外贸法》,简称《外汇法》。这部法律的名称经常导致误解,以为只是一部外汇管制法,其实不然。
1。审查内容
简单来说,(1)外国投资者,(2)外国对日直接投资都需要日本对外投资进行审查,但这些概念的定义极其复杂,且有很多例外。
(1)外国投资者:不仅包括非居民外国人和外国企业,还包括外国企业的日本子公司、非居民外国人担任半数以上董事的日本公司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并不是“外国投资者”。比如在日本长期居住的中国人(即使没有日本国籍),在日本成立自己的公司,与中国国内企业没有任何关联,也不需要经过外资审查。
(2)对日直接投资:包括取得日本上市公司1%以上股份、非上市公司股份、向日本公司借款、行使日本公司董事人事权等。值得注意的是,外国投资者购买日本房地产并不是在日本的直接投资,而是“资本交易”,需要另一种申报。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日本对外国投资者收购日本上市公司的股份设置了1%的门槛,但对收购未上市公司的股份没有设置任何门槛,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在日本开设微型子公司或从日本小型未上市公司的股东手中收购哪怕一股股份都需要经过投资审查(不是没有投资审查)。
那么,假设一家中国国内公司(a)委托一名居住在日本的日本国民(b)代为设立一家日本公司,并持有该公司的股份,结果是什么?
似乎A属于外商,而B不具备外商的上述要求。好像B成立公司并持股,不属于对外投资。
但是,因为日本法律规定“不使用外国投资者(A)的名称,但为该外国投资者(A)在日本投资的人(B)应视为外国投资者”。因此,该项目仍需外资审查。
2。审查类型
如果外国投资者在日本直接投资需要经过外资审查,那么审查需要事前申报还是事后备案?
这里要看投资项目所涉及的行业是否属于“指定行业”,也就是俗称的敏感行业。
如果属于敏感行业,需要提前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才能进行投资;如果不属于敏感行业,只需要事后备案,在所有交易完成后的45天内,向日本相关机关(日本银行)的窗口提交文件即可。
和中国一样,日本当局每年都会更新敏感行业的目录。
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当局一再扩大敏感行业的范围,国内投资者感兴趣的大部分行业,如半导体、电子、通信、信息处理、软件、网络、医疗等。,被列为敏感行业,都需要提前申报和审批。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必须在投资前至少提前30天提交申请。这30天就是审核时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延长到5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当局在走内部程序时,如果认为某个项目的审核需要更长的时间,往往会决定不延长审核时间,并要求投资者撤回申请,直到他们觉得时机成熟(国内反垄断律师可能对这一程序比较熟悉,俗称pull和refile)。所以事先申请的时间其实很难预测,需要委托有经验的律师与日本相关部门充分沟通。
当然,即使属于敏感行业,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豁免制度省去申请环节。简单来说,就是针对非控股、纯投资的投资人的系统。但是需要满足的要求和例外情况非常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单独衡量是否可以适用于具体的投资项目。
一般来说,国内企业要想在日本投资,必须考虑:
(1)投资是否属于外国投资者在日本的直接投资
(2)投资是否涉及敏感行业
(3)是否可以适用事先申报的豁免制度
(4)如果需要事先申报,何时提交,如何与日本有关部门协商尽快获得批准。
3。对非法活动的处罚[/s2/]
日本的外国投资审查制度涵盖范围很广,但由于外国投资者对审查制度并不熟悉,加上最近的法律修改太多,所以经常会发生疏于申报的情况。(一些投资者认为在日本注册公司的程序相对简单。事实上,直到律师提醒,他们才知道有投资审查制度。)
但是日本在这方面的控制越来越严格,目前的处罚是:
如果日本当局发现投资项目未申报或违反其他投资审查规定,可以责令投资者改变投资内容或终止投资,并处置已被收购的日本公司的全部股份。
此外,外国投资者还可被处以不超过三年的有期徒刑和不超过100万日元的罚款。
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未能正确履行相关程序,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还可能面临投资浪费的风险,值得足够重视。
原载:“浩硕东影”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