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行业前景好(重磅!熬过至暗时刻,2022年是未来10年最大机遇期)

作者:张奥平增量研究院院长

来源:正和岛



本文的核心思想

1.未来半年到一年,中小企业将面临宏观政策充分期、产业政策明确调整期、企业资本化机遇期。

2.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美国短期内将面临“沃尔克时刻”,其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难以彻底扭转,最终将迎来“明斯基时刻”(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

3.去年底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实现了总量上的充足力度、结构上的精准力度和时间上的前移力度。随着央行边际宽松立场和经济先行指标的确认,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企稳回升;

4.基建投资成为应对当前三重压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新旧基建投资提速并形成实际工作量后,将为更多行业带来新的投资和发展需求,为中下游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和订单,从而带动企业发展预期逐步增强;

5.政策底已经明确,稳增长的大旗已经举起。随着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复苏势头逐渐加强,经济底部逐渐形成,中小企业也要走在经济周期曲线的前面,抓住当前宏观政策发力充分的时期,为后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6.很多行业的政策调整和改革,给市场带来了短期发展预期和认知的偏差,导致发展欲望减弱。【/S2/】2022年,市场中短期预期不明确的行业政策调整将逐一细化,变得更加清晰;

7.未来上市融资,实现资本化发展,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现在是企业建立资本化先发优势的关键时间窗口。要明白上市不是目的,实现融资发展才是;

8.未来一段时间,将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期和制度红利的释放期。【/S2/】2022年,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正在路上,终有结果;

9.自北交所正式开业以来,综合注册制改革再次迈出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弥补了资本市场难以帮助“早、小、新”创新型企业实现融资发展的功能缺失;

10。企业资本化的本质是人才资本化。



站在当下,回顾疫情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两年,和之前那么多危机一样,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迎来了新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再次开启超宽松货币政策,依靠举债来挽救“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局面。但是债务规模已经逼近上限,几十年不遇的大通胀危机正在加速。

另一方面,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恢复了生产。经济增速连续两年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时对多个行业进行政策调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危机是中等和有机的。一方面,大量市场主体和企业在此轮疫情危机中突然倒下;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实现了“重生”。

对于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一阶段将是此轮危机中最后的“黑暗时刻”,也是难得的机会窗口。

未来半年到一年,广大中小企业将面临宏观政策充分期、产业政策明确调整期、企业资本化机遇期三个时期的叠加。如果能在最后的“黑暗时刻”抓住机会破局,就能抓住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

01。宏观政策充分发力期:恢复动能促发展

对于市场主体和企业来说,宏观就是天,经济周期就是趋势。只有顺势而为,才能顺势而为,变强。

疫情以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再次开启超宽松货币政策。以美国为例,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疫情前的约3.8万亿美元膨胀到目前的近9万亿美元,短短两年翻了一倍多。

中国货币的快速扩张也使其经历了40年来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从其2%的长期平均通胀率上升到7.5%,紧缩政策正在加速。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美国短期内可能面临“沃尔克时刻”(上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抑制通胀,打破泡沫,重塑经济)。

但长期来看,其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很难完全扭转。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0.9万亿美元扩张至4.5万亿美元。危机后,美联储推行“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资产规模仅从疫情前的4.5万亿美元降至3.8万亿美元。

再看延长的时间周期,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为应对经济增长停滞而陷入“宽松陷阱”,货币洪流早已泛滥,“桥下之水”,其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如饮鸩止渴,终有一天会突破其实质性的债务上限,和明斯基时刻(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终将到来,美联储本身也将如此。

另一方面,中国应对疫情危机,率先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我们通过体制机制优势控制了疫情的持续蔓延,稳定了其影响,率先实现了复工复产,继续强化了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的长板。

从数据上看,2021年,中国的全球出口份额从2020年的14.7%上升到17%左右,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美国和德国的全球出口份额之和。在内需未有效复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靠外需稳步复苏,连续两年实现领先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

但由于外部发达经济体持续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大宗商品和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供应链难以有效恢复等等,以及过去一年内部多项行业政策改革,如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平台经济反垄断、教育双减、双碳等。,导致市场认知和执行出现偏差,中国经济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

这三重压力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最重要的是,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预期将会减弱。

为应对当前三重压力和短期经济周期衰退的现状,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率先稳中求进”“政策前面适当发力”等。,其中宏观政策部分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要提高效率,更加注重准确性和可持续性。既要保证财政支出的力度,又要加快支出的进度”[S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流动性要合理充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

中国的宏观政策和美国的最大区别是,我们将领先于市场曲线,而美国将落后于市场曲线。去年底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总量上的充足力度、结构上的精准力度、时间上的前移力度。除了全面降息,还通过普惠性小额贷款支持工具和碳减排支持工具实现精准滴灌,推动增量资金在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精准落地。

与此同时,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打开大一点,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崩溃”。目前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立场已经明确,将出台更多有利于稳定的政策,以进促稳。

随着央行边际宽松的表态和经济先行指标的出炉,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企稳回升。2022年1月新增社会福利达6.17万亿,其中,政策推动的社会福利相关主体,如票据融资、国债、企业短期贷款等,正在加速回升,这也将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贷款等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相关主体回升。

此外,基建投资成为应对当前三重压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从经济三驾马车来看,由于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速退出,以及疫情逐步恢复,过去依靠外需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今年动能将逐渐减弱。此外,居民收入水平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国内消费难以实现有效复苏。

因此,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我们需要投资这辆马车。投资这辆马车有三个核心:房地产、基建、制造业。首先,房地产触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房住不炒”、实现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总基调下,房地产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所以稳增长的重点落在基建和制造业上。而基建投资是最适应政策的。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财政政策部分的部署,要求“适度超前基建投资”。

从目前基建投资的资金规模来看,随着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2019年额度仅为0.81万亿元,2020年为1.29万亿元),截至1月底,地方政府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4844亿元,大部分省市已发行专项债券。

从资金使用方向看,基建投资是最主要的投资。全国发行的专项债券中,40%左右用于城乡、市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左右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方面,以5G基础设施、UHV、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也将大幅提升,尤其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基础设施”。

随着新旧基建投资的加速,形成实际工作量后,会给更多行业带来新的投资和发展需求,给中下游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和订单,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预期逐步增强。

要知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市场上有新项目,有新订单,这远比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他们更多的可用资金重要。相反,如果市场上没有可投资的项目,再宽松的货币也是徒劳,发展预期依然不会增长,信心远比黄金重要。

目前政策底部明确,稳增长大旗已经举起。随着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复苏势头逐渐加强,经济底部逐渐形成,二季度左右将进入新一轮复苏。

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往往会顺周期发展,即经济越好,市场上可投资的项目和机会越多,发展越好。

即将到来的恢复期将是疫情危机影响消退后新的恢复期。经过一个冬天的洗礼,在草木生长,万物重新生长的时候,中小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小企业也要走在经济周期曲线的前面,抓住当前宏观政策充分的时期,为后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02。产业政策调整明确期:长期发展方向逐渐清晰

我们需要把握上一次宏观经济周期的走势,正是中上层产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增量机会,才能有所作为。

2021年国家对各行业进行政策调整和改革,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平台经济反垄断,教育双降,境外上市资料审核强监管,双碳等等。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行业调整只是指明了一个大方向,而要想理解本质,就需要想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现在要进行调整,二是为什么这些调整是必要的。

首先,为什么目前我们对很多行业进行政策调整和改革?短期来看,疫情爆发两年来,中国经济率先实现稳步回升,经济增速连续两年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

经济的稳步回升为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从长远看,当前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前五年,我们需要明确新的发展思路,奠定新的发展基础。

其次,为什么这些行业调整是必要的?从宏观上看,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2021年人均GDP在12500美元左右,2022年大概率跨越世界银行新设定的人均GNI 12695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门槛,成为高收入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意味着能够站住脚、站稳脚跟。有些经济体曾经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没有站起来,反而倒下了,比如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经济体。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实现驱动经济增长的底层动能的转换,实现更加有序和高质量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中国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通过承接全球低端制造业的转移,传统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达到了年均近10%的GDP增速。

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品大多在低端水平竞争,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随着要素规模驱动力的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实现更加有序的创新和发展。为了实现有序的创新和发展,有必要对以前无序发展的行业进行新的改革。

此外,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因此,我们不仅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要一路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从具体数字来看,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是22000美元,也就是未来十五年,我们的人均GDP翻一番,贫富差距逐步缩小。要实现上述目标,之前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但是,很多行业的政策调整和改革,也给市场带来了短期发展预期和认知的偏差,导致发展欲望减弱。因此,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提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旨在正本清源,统一认识,包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则、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五大核心。

2022年,中短期市场预期不明确的行业政策调整将被逐一细化,变得更加清晰。

例如,去年底,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上市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上市融资、危害国家安全、重大权属纠纷、违法犯罪行为等四种情形,上市公司不得赴境外上市。不设置额外门槛和条件,支持符合法律法规的境内企业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数字经济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1月27日,国务院发布《市场监管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其中第一大目标就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效市场活力增强,准入、准经营、退出制度规范便捷,投资创业更加便利。大知识产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

2月15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三部门联合修订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正式生效。【/S2/】明确要求拥有100万以上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在境外上市时,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进行网络安全审查。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保护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当多行业政策调整明朗后,各行业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也会逐渐明朗。谁能最快理解新的长期行业发展思路,抓住行业结构调整后的增量机会,谁就能在新一轮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03。企业资本化的机遇期:注册制和北交所开启创新型企业融资发展之门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至今,30年来,上市融资只和万分之一的企业有关,因为中国上市公司只有4600家,而中国企业的数量是4600万家。但是,未来上市融资,实现资本化发展,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现在是企业建立资本化先发优势的关键时间窗口。

首先,为什么跟每个企业都有关系?因为注册制改革彻底打开了企业上市融资的口子,IPO常态化。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之前,上市前最后一年没有盈利8000万,没有机会实现IPO融资的发展。

做什么行业有前途

但在注册制改革和新版《证券法》生效后,将已发行股票应“能够持续盈利”的要求改为“能够持续经营”。新证券法的这一根本性变化,彻底打破了以往资本市场只关注企业盈利规模,而不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增长预期的IPO评价体系,使得a股IPO企业数量和通过率持续攀升。

目前有近30家公司上市未盈利,整体过会率连续三年在90%以上,平均每年有500-600家公司过会上市。2021年,北交所成立后,将给予早期企业更多机会,实现资本化融资发展。北交所开业后的两年内,将是其资产大幅扩张的时期。预计平均每年至少有200-300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

很多创业者会有疑问,“即使注册制改革了,即使IPO常态化了,上市公司数量还是很少,上市与我无关”。要明白上市不是目的,而是融资发展。

资本市场作为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VC和PE投资的出口,近两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创新,如注册制改革、新版《证券法》和退市新规、科技创新板和北交所的设立,不仅为企业上市打开了口子,也打开了VC和PE投资的出口。

这也使得2021年权益市场两端的募资额创历史新高,募资近2.21万亿元,投资1.43万亿元。伴随着股权市场创纪录的高投资额,通过股权融资实现IPO资本化的时代正式开启。

我们可以在这里简单算一笔账。如果百分之一的企业实现股权融资,也就是46万家企业,投资1.43万亿,那就意味着每家实现股权融资的企业平均可以拿到310万元。

实际的融资情况,当然不是简单的平均。谁能成为20%的行业掌门人,谁就能获得80%的资金。10年前,股权市场年均投资仅为目前水平的七分之一,约2000亿元。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创业者会有下一个疑问,“我不融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点生意。”答案是,以前行得通,现在融资口开放了,在企业实现资本化IPO的时代,恐怕行不通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一旦你的同行业竞争对手了解了注册制,抓住了实现股权融资发展的机会,拿到了资金,就抓住了你的人才和市场。当时你的“一亩三分地”被占了,然后你想上市融资,但是你在资本化的道路上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了。因此,上市融资的发展已经与每个企业息息相关。

另外要明白,对于企业来说,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看企业的未来价值,一个是看企业的过去价值。因为股权投资机构投资你,不是要你在资金使用时还本付息,而是投资你现在价值5亿,上市三五年后价值30亿、50亿,让投资机构退出,获取利润。

所以,市场化的VC和PE愿意投资你,本质上意味着你有长期价值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如果你有长期价值增长的预期,投资机构追着投你,你完全可以不投他们的钱,但是如果你遇到100家机构都不愿意投你,而是投你的竞争对手,那你就要多想想自己的经营问题,听听他们的意见。

其次,为什么现在是企业建立资本化先发优势的关键时间窗口,因为未来,将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期和制度红利的释放期。

【/S2/】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股票发行全面实行注册制”的决定后,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已经到了关键阶段,目前全市场只有沪深主板没有实行注册制。

2022年初,证监会制定了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对全年立法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包括制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登记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登记管理办法》。【/S2/】2022年,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正在进行中,终将落地。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原因在于过去资本市场在资产端帮助优秀企业实现融资发展,市场实现了“进-出-出”的良性循环,以及在资本端为市场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效率和收益最大化的功能。

因此,资本市场并不能完全反映实体经济的现状。过去的资本市场不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而是货币的晴雨表。注册制改革后,资本市场正在弥补这两个功能上的不足,功能互补后的资本市场将逐渐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只有资本市场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自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以来,综合注册制改革再次迈出实质性的关键一步。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比,北京证券交易所由于许多关键的制度创新,如发行上市制度、退市制度和转让制度,具有足够的后发优势。盈利能力、成长性、产业化、R&D能力四套差异化上市标准,弥补了此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困境。

最后,企业需要深刻理解,企业资本化的本质是人才资本化。真正的优秀人才追求的不是固定的薪酬而是企业崇高的梦想和价值观,以此来继续陪伴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能把企业崇高的梦想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具有现实意义的,才是企业的股权,才是具有资本价值的股权。使股权具有资本价值需要资本认可,即资本投入后的估值和定价。当企业的股权具有资本价值时,就可以实现人才的不断引进和升级。

因此,对于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应抓住当前企业资本化的机遇期,制定明确的企业IPO路径规划和融资路径规划,实现长期价值发展。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