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今晚就要来了,在时间维度上。
更多人认可的“双11”,早在半个多月前就来了。第一个“首期付款人”和“最后一个付款人”早早收到了来自未来的包裹。
来源:视觉中国
“双11”来了,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充斥着看不懂的规则,看不懂的折扣——不仅考验我们的财力,更考验我们的脑力。
在计算完完美还原、满赠、红包、礼券等大数学题后,我们很有信心“我用50块钱买了购物补贴的500多件东西”。
比起试图识破各种商家的营销伎俩和文字游戏,或许懂得套路之后如何维权也是值得思考的。
最近有一些讽刺“双11”优惠活动的网络段子:
“把优惠券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刘家土拨鼠家车库右侧300尺的一棵400年老树里,2小时内找到土拨鼠家,在车库前合影,即可获得5元优惠券。"
“双11”什么时候从一个简单、直接、明显的促销购物节,变成了一个充满各种套路的烧脑游戏?似乎连“折扣”和“打赏”这两个词都有些污名化。
网友微博中的“双11”。来源:新浪微博
今年的“双11”和“定金减免”成为很多商家用来吸引消费者的预售手段。
不交尾款,不退定金,商家出的这一招,绑定了很多消费者。当消费者支付尾款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享受到优惠,反而买的比不交定金还贵。
11月1日零点,经过精打细算和激烈操作,江西的刘小姐终于心满意足地睡去,用首付和尾款支付了569.17元买了两只匡威鞋。
结果第二天早上,她坐不住了,同样的鞋子预售结束卖了558.5元。据说预售肯定比现售便宜?
消费者涌入斐乐直播间,要求退款。来源:小红书截图
斐乐承诺直播间立减400元减2000元是最大优惠。如果叠加电商平台优惠,总共2000元可以减700元。结果消费者付完尾款的第二天,店家又放出一万张优惠券,一叠2000元减900元。不用交押金,也不用抢,岁月对你来说很安静。
“提前交钱的都被割成韭菜了。”
“双11”资深买家圈总结了一下优惠的味道:“平台领取红包的入口越来越难找,各平台VIP提供的大额满减券使用规则有限,游戏越来越注重拉新的助力点,平台的满减券总是不明确。”
来源:视觉中国
消费者不仅要有福尔摩斯的脑子,还要了解比奥运会还复杂的优惠规则。他们也要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看穿其中的套路。
但在平台和商家掌控解释权的前提下,本想薅羊毛的买家最后还是被忽悠剁手了。
快递员在北京金融街一居民楼下准备送货上门。来源:新华社
不被骗剁手恐怕看不懂《断肢再植》
消费者踩坑怎么维权?
很多买家在选择向商家求教的时候,面对商家搬出的各种活动规定,都是哑口无言。其实如果知道消费者的权利,断肢是可以重新接上的。
首先要明白“七天无理由退货”,这是网购中消费者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因为买家只能浏览商家的图片和视频,无法亲身感受实物,所以国家制定了这样的退货政策。
“双11”前夕,中国邮政集团广州航空空邮件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总包等候区工作。来源:新华社
但需要明确的是,无理由退货不等于无条件退货,比如定制产品、鲜活易腐商品和部分数码商品,此条不适用。
为避免消费者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消费者在无质量问题退货时,应确保商品完好,不影响商家的二次销售。其实这也是对商家公平的一种体现。
11月10日,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发现,与“双11”预售相关的投诉有1217条。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今年“双11”集中爆发的“定金问题”,买家可以要求退还定金吗?
据律师介绍,“定金”是一种具有预定性质的合同,买方违约不予退还,而卖方违约则需要双倍退还。如果消费者付了首付后后悔,可以先付清尾款,再通过“七天无理由退货”全额退款。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商家存在与宣传承诺不符的行为,则涉及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退还差价或者双倍返还定金。
遇到纠纷,解决方法主要是这四点:
-向购物网站客服部门投诉;
-如果发现自己被骗,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
-拨打12315向消保委举报,或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向法院提起诉讼。
记住,扒手一定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只是打架只是浪费时间。
“双11”会比过年热闹吗?
不出意外,电商巨头们将在未来几个小时内公布今年“双11”的成交额。
前三季度,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5.2%。如果今年电商平台在“双11”的销售记录继续“创出新高”,也在意料之中。
去年“双11”当天,工作人员在江苏南通邮政叠石营中心分拣包裹。来源:新华社
不过,不得不承认,今年的日子比以前在气氛上和过年较劲的“双11”平静了一点。
往年10月中旬刚过,商家“双11”的促销信息通过APP、短信铺天盖地,微信好友打游戏砍价的邀请不时弹出。今年消费者的手机安静多了。
显然,电商的监管在继续收紧。对手机App弹窗广告的专项治理,也让“双11”促销广告的轰炸收敛了不少。
来源:视觉中国
另外,经过多年“双11”的洗礼,消费者趋于冷静。很多“90后”消费者认为自己年纪轻轻就看穿了消费主义的套路,躺在自己“双11”购物车里的东西越来越实用。
追求品质正逐渐成为消费者、商家、平台的共同认知。
近九成受访者认为质量比流量(价格)更重要。来源:21网络调优实验室
21.互联网调查实验室对近万名网民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坚信质量为王,超过八成的商家表示未来会在产品质量上投入更多精力,甚至高于“加大优惠力度”、“加大广告投放”。
当买卖双方都更加注重购物体验和产品质量时,一直主导“双11”的“快商”在未来会成为过去吗?
综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南方周末、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The Paper、21世纪互联网研究实验室。
【话题整合】魏博航实习生胡慧萍
【策划】张哲优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