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普及,微信以其便捷、功能强大、时间短等优势得到了快速推广。有一段时间,微信聊天,刷微信朋友圈,微信支付等等。已经成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故事发生在微信流行之初。
图形无关
十八线某小县城某行政事业单位局办公室副主任李伟。李伟工作勤奋,待人礼貌,思维活跃,工作能力强,受到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和兄弟单位的一次交流中,李伟了解到兄弟单位前段时间成立了微信工作群,处理一些琐事和杂事的效率大大提高。
办公室永远是最琐碎最乱的部门,从主要领导的讲话到楼道里的破灯泡,什么都要处理。小单位如此,大单位更是累赘。
李伟的单位,有十多个股室和站,一百到十个正式职工,是小县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单位。办公室,也很忙。
李伟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听说微信工作群方便,他回到局里,钻进局长办公室。
导演虽然老了,但他能与时俱进。听了李伟的汇报,虽然有点疑惑,但也听出了个大概。不就是建个聊天群方便办公吗?好吧!
半天时间,局班子全体成员,股室和站里的20多位领导全部加入了微信群,群里互相打招呼,发表情包的人……就像一片热闹的景象。
工作小组成立后的第一周,李伟高兴极了,因为确实方便了一些日常工作。本来通知20多个中层以上干部开会,电话一圈下来,少说也要20分钟。现在只需要一个群发通知就能轻松搞定。一些需要中层领导传阅和领导批示的文件,只需要在群里发布即可。连一向板着脸不夸人的办公室主任都给李伟竖起大拇指。李伟也为自己的工作小组感到骄傲。
然而,过几天我就不开心了。
李伟健的本意是拉中层干部进群,方便转发一些文件和临时通知,而通知的范围只发给中层以上干部。
“李伟,工作组把我拉进来一会儿,我有话要说。”负责人事的同事来了。
“李伟,拉我进群,我有话要说。”负责党务的同事来了。
“李伟,一碗水端平!”没有入群的同事都在这里。
………
短短三天时间,人传人,人拉人,全系统百人入群,那种热闹就更不用说了。
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这话很对。
建群后第十天,两个员工因为清理环保责任区的小事在群里吵了起来。另一个同事看到这个就想当和事佬,却不知道对方那句话是错的。其中一个吵过架的人竟然把矛头指向了那个试图阻止打架的同事。
劝这个人也是个硬茬子,在工作群里互相起了火。吵吵闹闹,他们居然在群里约好了。事情发生的时候,李伟正在开会。他在会后看到群里的情况,心里不由一紧,一脚油门就冲到了单位。
兄弟俩吵架了,其中一个确实制止了人。还好关键时刻又怂了一个。确认没事后,李伟忍不住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两个,如果真打起来,作为群管理员,他李伟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他的责任。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李伟连夜制定了工作小组的管理规定。忙碌了一天,工作群建好后第二周的管理制度出台了,明文规定工作群只能用于工作交流,从此工作群成为了真正的工作群。
有时候,麻烦接踵而至。群约没几天,李伟建立的微信群又出事了。
看到微信群里有人不断做出各种表情,李伟的第一反应是,哪个熊海子又在玩手机了?
看到屏幕上的信息连续发了十多分钟,李伟不耐烦了。就在他准备打电话询问同事的时候,同事急匆匆地冲进了李伟的办公室。
在确认只有李伟和自己在场后,同事俯身对李伟耳语道:“你能帮我把刚才在群里发的信息删了吗?”
这个要求,李伟也是醉了,不就是让你撤回消息吗?况且也就几个表情而已。为什么要去掉?送错了就送错了!但是,看着同事们焦急的表情,李伟断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在李伟的不断追问下,同事们终于说出了真相。
原来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们几个平时很好的同事聚在一起聊天。当时有一个领导在。在谈到与B领导有关的一项工作时,A领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当然包括了一些对B领导的恶语。当时这个同事正在摆弄新买的手机,他不知道有错。他居然给工作群发了语音信息,是领导a的个人情绪评论。
当他发现自己要撤的时候,撤的时效已经过了,他没办法,只好发了个表情包来掩盖那段。
可是声音就在那里,偏偏一个无聊的人转向了它,那怎么办,于是跑去找李伟求助。
a和B一直不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平日里,公开的一面表现淡定,暗地里,谁也没有给谁添麻烦。
但是这样的事情李伟也无能为力。微信没有删除群主消息的功能。
李伟肯定地拒绝了同事后,同事扭来扭去半天,然后又小声对李伟说“A说了,让你解散工作群”
“什么!”
轮到李薇被吓出一身冷汗了。但是一个领导,别听他的,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贱。但这就是工作群,一百个人,说解散就解散?但是,主要领导同意了。解散怎么解释?当时是我提倡建的群。
我还没想出对策,A领导的电话已经到了。放下电话,李薇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了同事。
半个小时后,当手机回到李伟手中时,工作群里的上百人已经被一个个撤掉了。
盯着电话看了很久,李薇深吸一口气,向主任办公室走去。
没办法。a是下一任董事的热门人选。
“来了”
“局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