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杂志报道说
作者/Tanya
编辑/周纯麟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正在进行的北京冬季奥运会给许多滑雪商店带来了大量的咨询。
2014年爱上滑雪的沈伟,最近经常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欢迎来店咨询。”他是一名滑雪者,也是两家滑雪店的老板。店内专营国际品牌滑雪装备,北京冬奥会滑雪者使用的同款物品大部分都能在他的店里找到。
这无疑是滑雪者最忙碌的一个冬天。他做滑雪生意六年多,基本过着“三天休息一天忙”的生活,尤其是疫情爆发后,生意周期变短。但是,这次北京冬奥会却免费为申威的生意做了一场向14亿人的超级营销。
一夜之间,曾经陌生的滑雪品牌开始被大众所熟知。被种草后,很多人自己找,找到了沈巍经营的线下门店。
雪店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0年来,在景区大门外零星开设,对喜欢滑雪的人喊话。注定不会被大多数人看到。
据了解,冬奥会开幕前,国内滑雪市场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还是以体验式消费为主,而这部分需求与滑雪装备的销售关系不大,主要由滑雪场的租赁设备释放。
受产业链和制造工艺的限制,国内雪地机尚未形成市场气候。进口雪地套的代理经销是国内大部分线下店的选择。对于上游品牌来说,这些散落在天涯的门店是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阵地。
“品牌也在等待市场成熟。”一位滑雪经销商最近告诉《商业》,但他没想到“转折点”来得太快。
在国家未来推动“三亿人去冰雪”的相关政策推动下,雪地车的线下渠道确实迎来了虎年。但是,动辄上千元的进口滑雪装备,每一个零件都是烧钱关卡。现在卖雪套是个入口小、功夫深的“窄生意”,对于跃跃欲试的人来说未必“性感”。
“从头到脚都是钱。”一位滑雪爱好者告诉《商业》。一般来说,一旦开始第二次、第三次滑雪,就意味着要自己买装备了。从雪镜到单板滑雪,会购买一整套装备,从而滑向烧钱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滑雪场,滑雪装备能否支撑起一个好的生意?
“哪些品牌能跑出来,取决于他们打开市场的姿态。”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滑雪游急需讲好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冬奥会为这条赛道开了个好头。
从头到脚咬人,
买装备就像玩通关游戏
“欢迎光临本店。”沈巍告诉每一个咨询师,最好到店里体验一下再做决定。
很多滑雪者都不太了解。滑雪消费的一大特点是产品和服务的适应性。比如雪地鞋,“一般来说,不能按照正常鞋码下单。”沈伟说,尤其是单价普遍较高的进口品牌,刚刚对滑雪上瘾的消费者,如果不亲自线下试穿,很容易购买不当。
此外,作为滑雪装备中最昂贵的部分,雪板尤其是单板的选择、存放和维护都是消费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可以说,线下门店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充当了滑雪装备的普及。
尤其是沈巍经营的进口品牌集合店。从头到脚,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买到相同型号的运动员。同时,由于单价较高,踏入店铺的顾客一般会提前经过“价格过滤”。“对于滑雪这种小众运动来说,这几乎相当于回购担保。”
这也是经营滑雪装备店最有趣的地方。虽然门店SKU不多,但是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消费升级属性。而且不管你的第一件装备是什么,一旦踏入店里,“全副武装”就成了指日可待的目标。
▲沈巍经营的进口品牌集合店
“每个部分都很烧钱,有的人一年买四五个滑雪板,每个3000元到10000元不等。”滑雪两年的杨先生近日向商报表示,真正花钱滑雪是今年,现在正处于“先买雪衣还是先买滑雪板”的纠结中。他感慨地说,买滑雪装备比滑雪还上瘾。
正在新疆滑雪的重庆导演陈佳欣是最愿意花钱滑雪的人之一。“滑雪账号因人而异,从头盔到雪鞋,种类繁多。如果要配的话,按照我的配置,一套差不多要4万元。”
初级爱好者杨先生有全套的支出预算,正是所说的2万元。“雪鞋2 500元,固定器2000元,滑雪板3 500元,一套雪服5000元,雪镜2000元,头盔1000元,总共约16000元。”
杨先生说,作为大多数“没有买第一件装备”的滑雪爱好者,装备一般都不是很齐全,但7000 ~ 8000元是最低门槛。“比如很多人花1000多元买一件雪服,我自己的预算是5000元。”他把自己定位为追求品质的雪友。
《商业》通过对全国多位滑雪爱好者的采访了解到,即使装备不太好,滑雪板、固定器、雪鞋也必须自己购买。总的来说是支撑滑雪的基本工具,更容易彰显个性。据了解,这三只脚上的“武器”与雪衣等装备相比也是最贵的。
以单板滑雪为例。截至2月15日,中国奥运选手苏获得一金一银。赛后接受采访时,观众都去和他的伯顿滑雪板合影了。“喜欢看比赛的人,对滑雪感兴趣,也有一些器材知识。”资深滑雪者陈佳欣说,伯顿来自美国。目前,滑雪板在世界上排名前列。普通滑雪者选择的这种品牌单板价格一般在3000元到7000元不等。
对于目前还很小众的运动来说,在顶级装备的加持下,观看顶级技术的完美表现,已经成为很多滑雪爱好者戒除网瘾,付费观看比赛的动力。除了价格,使用场景、回购等特性让单板滑雪成为当之无愧的装备“滚入王”,也是审视这款烧钱游戏的一个切入点。
陈佳欣告诉记者,他拥有三块滑雪板,用于三个不同的场景。"这不排除临时购买一些场地."据报道,从去年12月中旬到2月中旬,陈佳欣的新疆滑雪之旅,据粗略统计,已经花费了6 ~ 7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临时更新的设备。
▲资深滑雪运动员陈佳欣
《商业》在小红书等社交app上看到,“单板滑雪”已经成为近两年冰雪游最流行的打卡方式,而集时尚、潮流、科技于一身的单板滑雪则有着自己的抢镜属性。尤其是掌握了雪板核心技术的头部品牌,在设计上也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一些品牌瞄准线上渠道,通过开发大V“滑友”等营销手段,抢占用户心智。
“可以说单板滑雪是滑雪场上的社交硬通货。”杨老师说,单板滑雪的好坏,除了不能直接体现滑雪技术,还能决定很多东西。
硝基雪鞋和伯顿一样受欢迎。这个来自美国的品牌,借助社交平台和冬奥会,在中国轻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潜在市场,一款雪地鞋被反复种草后成为爆款。
"即使没有广告,这些设备在中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产品实力和吸引力."陈佳欣说,愿意在设备上花钱的消费者必然不会在信息上有所欠缺,而只会在尺寸和款式上有所欠缺。
和雪板类似,雪鞋也有自己的迭代属性。一旦入坑,“买买买”模式就开始了。
据了解,雪鞋有“硬度”区分,一般为1 ~ 10,新手一般选择5 ~ 6。一位正在纠结雪鞋硬度的初学者告诉《商人》,高手一般买8 ~ 10。“硬度越高,动作的反馈会越快。”他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计算,如果第一双雪鞋买了5,“3个月后,需求就变成了7。”几经思量,他放弃了购买,先靠租装备练技术,年中再根据情况选雪鞋。"到时候,淡季价格可能会打折."
这位初级发烧友表示,如果同样的滑雪板目前售价7000元,今年6月份(淡季)可能只需要5000元左右,但大多数“装备党”每年都会追着新款。
作为烧钱三件套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员,定影液才是技术之王。据介绍,固定器是滑雪爱好者的必备物品,价格也不便宜。与雪服等耐用品相比,脚上的装备属于“消耗品”。
因此,这三款产品成为线下门店的重点产品。消费者的预算、想法和逐渐形成的“共识”都在影响着这个“冷”的小众业务。
总装车间扮演主要角色,
10年线下生意不赚钱?
滑雪运动在中国正从一种人群趋势转变为一种流行趋势,这将是一个任何品牌都无法忽视的增长市场。根据业务咨询的信息,设备制造、分销、相关配套服务、资本方也在近1 ~ 2年加速进入市场。
相对于滑雪场、装备制造等壁垒更高的行业,似乎卖装备才是最容易起步和切入这个赛道的,而这也是一些机构和渠道非常关注的环节。
但一些提前进入市场的业内人士担心,目前在用户习惯正在被教育培养、门槛较高的市场,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虽然潜在目标用户越来越多,门店咨询转化交易的趋势越来越大,客户单价几万的滑雪装备,会支撑好生意吗?
“国内市场今年开始增长,以前10多年都是持平的。”较早进场的沈巍对此持谨慎态度。从粉丝到从业者,他有幸在六年的时间里接触到了核心圈,也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冷暖。他承认,现阶段做设备分销只是“看起来”不错。
沈巍的“冷山董纪”是合资的,以前是自营俱乐部,主要靠进口品牌做代理。近年来,国内专业滑雪社区平台Goski旗下的连锁装备品牌“冷山雪具”开始了区域扩张,并与沈自营的“极限运动”俱乐部强强联手。
双方达成了运营层面的资源互补,建立了市场培育期的渠道话语权,并计划主要通过“产品+服务”进行扩张,提高触达消费者的效率。
“但这并不是加入奶茶和快餐那么简单。”沈伟说,尤其是南方城市,如果不具备常年滑雪的基础设施和消费习惯,就要面临淡季的焦虑,订单密度甚至抵不过雪季以外的运营费用,这些都在考验这些入驻品牌和背后的业主。
滑雪被称为“白色鸦片”,尤其是“境外滑雪”(圈内指境外滑雪)。之所以极其上瘾,是因为滑雪者可以体验到“变韧”的刺激,享受另一种旅行体验。
曾在新疆滑雪两个月的资深滑雪者陈佳欣告诉记者,从入坑算起,才短短几年。"这是风景优美的室外雪道上最美的冬季旅行."
▲资深滑雪运动员陈佳欣
《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滑雪次数不超过每年2次,近八成滑雪爱好者为滑雪爱好者,平均每年1-2次。
好像增长速度很明显。其实打捞装备需求的目标用户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设备租赁和设备销售是两种商业形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滑雪经营者告诉《商业周刊》。
因此,有保障的连锁品牌店加速布局,与区域性“夫妻店”俱乐部加盟,是现阶段的普遍现象。“国内的设备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雪鞋、雪板、固定器的技术还在完善中,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暂时还是进口品牌。”上述人士透露,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也会更倾向于聚集门店,不会盲目开直营店或专卖店。
这也导致了线下集合店“服务驱动”的经营模式。沈巍也表示,只靠“集合店”是不容易建立品牌忠诚度的,而且从头到脚,不同品牌的主要品类都有不同的优势,这也使得线下的运营更加困难。
据了解,基于雪具强大的复购属性,线下门店在服务驱动转型中开始进入“内卷化”。记者在一家室内滑雪场附近看到,三家大小不一的店铺呈现出顾客集中的趋势,主打的服务也各不相同。除了雪鞋的保养和会员优惠的常规操作,服务也趋于更加细致,有的店员会蹲在地上为顾客试穿雪鞋。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开滑雪用品店。”以行业曙光进入该领域的沈伟表示,如果老板不亲自滑雪,很难提供痛点服务。只有你亲身体验了滑雪的乐趣,你才知道如何向客户推销产品,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然而,这项业务的另一面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吃螃蟹者”加入。在客单价和复购率较高的基础上,在政策等驱动下,社交平台获客速度更快,国产和进口品牌将加速布局,在产能加持和供应链逐步完善后,线上销售设备将增加更多可能性。
“滑雪的社交和圈子属性是品牌商看店的原因。”上述从业者表示,滑雪对高净值人群消费升级的驱动力是根本,进口品牌的价格管控非常严格。“不用担心线上渠道封闭,大部分售后、服务、需求都需要线下完成。”
此外,作为一款功能性很强的产品,无需担心假货市场的混乱,核心技术打造的品牌壁垒也将为这一业务提供坚实的角落。
纠结于滑雪板和雪地服的杨先生,最终决定先下单雪地服,果断成为某品牌连锁店的会员。“你交488元的会员费,所有装备打八五折,店内还会提供单板滑雪、打蜡等售后服务,比网店更有优势。”杨先生说。
品牌对线下店的重视带来的另一大好处是,消费者不需要为自己喜欢的滑雪板比价。大牌的单板滑雪装备在网上也不会大打折扣。“即使线上下单,也会从线下门店发货。我们相当于前面的仓库。”沈巍透露。
深投也提供了一组数据。2017年,重庆拥有全套滑雪装备的单板滑雪爱好者不到50人,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5000 ~ 6000人(俱乐部等渠道统计)。从数据上看,设备市场实现了从0到1的“井喷”。
目前,已有1 000 ~ 2 000人成为神威专卖店的会员。据他介绍,如果加上一些不擅长社交、不混圈子的雪友,重庆有装备的人数接近1万。
“以前在雪原看到雪友带着自己的装备,就像看到老乡一样亲切。”陈佳欣深有感触。"今年,在新疆将军山滑雪,在雪原发生了几起打架事件."从侧面看,雪原上显然站着更多的“设备党”。
滑雪也带动了国内装备制造生产线的加入,但受限于技术和核心技术,很快就经历了一波惊涛骇浪。据《商业》采访了解,近两年来,国内创立的滑雪品牌有200多个,但最后所剩无几。
“对于一些品牌来说,处于供应链中,没有R&D成本,只需要一点设计。”沈巍表示,雪衣、手套等软装是国产品牌抢占布局的重点,但客单价较高的装备目前仍是进口品牌奶酪。
即将滑雪归来的沈伟,最近在滑雪场帮俱乐部会员收快递时,发现了一个略显夸张的现象。“有的滑雪者滑雪7天需要带8套雪服和4个雪镜。”这样,每天在雪原拍照就可以变换不同的造型。
坐了近10年的冷板凳,这可能是一些滑雪“老兵”看到的又一个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