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有一段时间成为了很多人的掌机选择,而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可能并不为人熟知,那么现在边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位创造了小米科技的传奇人物,看看他有哪些励志故事。
金山软件Ceo雷军
2007年12月深夜,北航北门白燕楼。金山软件CEO雷军需要说再见了。他可能以为这是最后一次待在金山的办公室。有人记录了当时的情况,“掐灭了手里的烟头,雷军从办公室的沙发上站起来,拿起背包,背上了。”包比平时重,动作也比平时慢一点。"
当时,已经成名多年的雷军被称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活化石”。
2011年底,在隽世天地大厦12楼的办公室里,他随口说了一句“我1992年1月4日入职,2007年12月24日辞职,还差十天,正好16年。”
2011年7月7日,金山软件宣布雷军接替求伯君担任董事长,求伯君将于6个月后“因健康原因”退休。2007年12月,刚刚上市两个月的金山发布声明,雷军“因健康原因”辞去公司总裁兼CEO职务。
回归金山不到一周,雷军创始人小米科技亮相。如何分配精力,雷军说:“实在没办法拒绝张老板和他老板20年的交情。对金山来说,这只是义务。”
这些都是时势空变化后看得见的力量变化,关于人心的话却很少被传递。
想象一个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的模范CEO。这个工作习惯坚持了十几年。突然,他走了,突然成了一个退休老干部,离开了原来的舞台,生活变得沉寂。
重返董事长似乎只是雷军2011年的一次热身。一个多月后,雷军回归,他再次站在舞台中央。
2011年8月16日,798艺术中心北京俱乐部舞台中央,身着黑色t恤、深蓝色牛仔裤的雷军,是小米科技的CEO。他拿着“一部顶级智能手机”,向800多名听众讲述了自己的出生史。似乎场地太小,席地而坐的人更多。现场引人注目的是“小米限量版工程机”预售队伍,长达100多米。
这场发布会,颇像雷军和小米手机的脱口秀。有人认为这与乔布斯在莫斯康会展中心的表现颇为相似。现场有人不禁大呼——“臭烘烘”。
当天现场播放了一个短片,一众中国互联网名人齐聚一堂。乐淘CEO毕胜。李学凌,多玩的总裁。金山公司首席执行官傅盛。com等。,一起丢下自己的苹果手机,喊着“我们要小米!”
这是他们送给雷军和小米的礼物。他们都接受了雷军的投资。他们是老朋友,是以前或未来的伙伴。雷军更喜欢叫他们“兄弟”。
从舞台中央的寂静到喧嚣,无论是质疑还是诘问,对于雷军来说,媒体没完没了的版面只表明一个信息:我回来了。
对好学生的怀疑
1969年,雷军出生在湖北仙桃的一个教师家庭。在他的中学时代,学习氛围相当浓厚。“我们仙桃中学也挺好的。”6个班,录取了清华和北大的17名学生。高二的同桌去了北大,高三的同桌去了清华。“一直在前几名的雷军,带着清华北大的成绩去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18岁的雷军进入武汉大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他放弃了午睡的习惯,把时间分成半小时单位,每半小时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另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发生在武大。对于雷军来说,他在大学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名为《硅谷之火》的书,一本关于乔布斯等人在硅谷发起的技术革命的书。到目前为止,雷军似乎仍然对这本书感到兴奋,他甚至可以很快地把那本薄薄的毫不起眼的书放到记者面前。
20岁时,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四年才能完成的课程,并获得了学校几乎所有的奖学金。22岁就合著了《深度DOS编程》和《深度Windows编程》,成为程序员们趋之若鹜的红宝书,可谓少年成名。雷军记得很清楚,大学班大概有一百来个学生。他24岁入学,6岁毕业。
雷军1992年加入金山公司,6年后出任CEO。他在大学里继续努力。原金山高级副总裁王峰回忆,雷军下班后总是找他在办公室聊工作,他一直聊到半夜。16年来,对于雷军来说,这种劳模的生活太正常了。
在软件行业,金山被称为运营能力和行政组织能力都很强的公司,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金山陷入了“先微软,后盗版”的陷阱。以金山为代表的中国软件企业把民族软件的大旗扛到死,雷军的教育让他相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胜天。
雷军一直活在他那一代人的命运里,一直接受这样一套规范:从好学生到好员工,从好员工到好领导。他从未对这个计划和系统有过任何怀疑。在他的带领下,金山软件、金山游戏、金山电商都做到了细分领域的顶尖位置。但是,金山软件还是成不了一流公司,连IPO都要苦战几年。
张朝阳,比雷军大五岁,清华毕业后去了麻省理工。在异域文化的氛围中,他没有遍体鳞伤,很快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在决定经商之前,张朝阳就已经放弃了诺贝尔物理学家的梦想。他认为诺奖得主并不那么显眼,杨振宁的脸可能在看了100万遍电视后才出现一次。
1996年,当张朝阳听说中国科学家崔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没有人感到震惊。在他看来,那个社会的传奇是其他人。
张朝阳和雷军笔下的英雄是一类人。不同的是,没有包袱的张朝阳在互联网浪潮中赶了一波,而雷军却以一个少年不服输的心态,认为自己可以在16年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个行业的命运。结果什么都没变,他的心也乱了。
2007年12月,发布会上,雷军深鞠一躬,纪念自己在任的最后一天。在中层沟通会上,他连续鞠躬三次,才得以平复员工们复杂激动的情绪。雷军说:“我终于把债还清了。”
他离职了,思考了半年,反复向媒体提到“五点反思”:人欲自然,顺势而为,广交好友,少即是多,颠覆创新。他自言自语道:“金山就像盐碱地种草。为什么不在台风口放风筝?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然而,如何重建破碎的信仰?找到通风口就行了?
幕后四年
有人评价雷军:很执着,但从不站在风口上。别人在做互联网,他继续做软件,最后软件行业整体失败。他一边做软件,一边错过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间,最后被软件公司难倒了。
雷军是湖北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在湖北人眼里,湖北人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周”。一般两个人打架,把对手按在地上的人会问“不服周”,对方会说“不服周”。这是湖北人性格中倔强不屈的特点,也是雷军性格的另一面。
这种性格的人受不了为什么世界如此安静,仿佛忘记了自己曾经存在过。雷军显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悄悄地做了很多事情。四年后,圈内人和圈外人似乎恍然大悟:“雷军原来这么牛逼!”除去中间的羡慕,另一层是世俗的成败论英雄。
对于雷军来说,他需要摆脱过去。离开金山不到一个月,雷军以CEO的身份录制了一期博士堂。在节目中,他分享了很多往事,以及对人生和事业的看法。谈及未来,雷军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等你们《博士堂》不再叫我金山老板,直接叫我雷军,我就告诉你们。”
做事有个前提,首先是钱。在金山阶段,雷军实现了财务的自由。早在2004年,由金山和联想共同投资的Joyo.com就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亚马逊。估计雷军个人获利过亿。有熟悉的同事认为,雷军在未兑现后更加冷静。
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孙陶然的拉卡拉。孙陶然和雷军是在1996年中关村组织的一次会议上认识的,他们一见钟情。2004年,孙陶然创业时,联想投资找到雷军做尽职调查。雷军不仅表扬了孙,还马上打电话给他。雷军对孙的判断是,他什么都能做,后面是一句“他做什么我就投什么。”
他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对孙陶然、陈年和俞永福说过这句话。雷军对找的人总是这样。
陈年和雷军相识于1998年,后来共同创立了绮优。com。2005年,陈年开始做我有网,雷军投资。后来由于对行业环境的误判,陷入困境,晚年放纵自己,干脆先写了一部小说《回家》。2007年,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认为PPG模式适合再创业,雷军觉得陈年会再成功,就给他钱。
2006年,联想投资拒绝了时任副总裁俞永福投资UCweb的提议,俞很郁闷。当时雷军和俞永福已经认识一年多了。告诉于蕾:“如果你从联想辞职去做UCweb,我会投。”
作为天使投资,雷军有自己的定位。他多次向业界表示,如果你不是我的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你不用来找我看项目,我也不会投。
雷军,天使,功勋卓著。凡客诚品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金,UCweb和多玩差不多都是2亿到3亿美金,其他投资公司加起来肯定都过亿美金了。如果雷军在这些公司平均持股10%-30%,再加上雷军在金山的股份,他的账面资产早已达到2-3亿美元。
雷军投资的17家公司成长性都很好。对于一向喜欢论资排辈的中国互联网来说,他又有了一席之地,看来是时候重燃硅谷之火了。
中国互联网圈流传着一句话:第一阵营是一张桌子,其中T是腾讯,A是阿里,B是百度,L是雷军系,E是周系。马、马云、和周分别以即时通讯、电子商务、搜索和安全的通用门户建立了赢家通吃的帝国。
虽然雷军已经成功投资了几个移动互联网的单点企业,但他一直缺少一个平台旗舰——移动互联网领域成为他最想突破的地方。
创业路
和媒体熟人眼中的雷军有些不一样。媒体眼中的雷军,这么多年,都是一个表情:劳模,缺少一个成功的机会,所以再创业是必然。雷军,在熟人眼里,是一个很忠诚的人,讲究辈分,有条不紊,善解人意,谦虚谨慎,谦恭有礼。
在弱肉强食、江湖一家亲氛围极度繁荣的中国互联网世界,雷军的气质和风度很容易形成他的气场。有一句话,大部分在小米科技工作的人都知道,雷军从金山带来的铁杆下属帮忙搬家时,书架上的书的顺序和搬家前一模一样。
然而,雷军与魅族创始人张煌之间的恩怨将他拖入了是非的漩涡。小米创立之前,雷军多次在公开场合夸赞魅族,认为世界上只有两家互联网手机公司:苹果和魅族。雷军曾经找过张煌,他们很合得来。
小米成立后,张煌在魅族论坛上说:雷军打着天使投资人的旗号,获取了很多魅族的商业秘密——从生产研发、销售模式,甚至公司的财务报表。另外,张煌认为MIUI系统窃取了魅族系统的一些精华,两者从此交恶。张煌、雷军、魅族和小米似乎还有未竟的事业。2009年,张煌也在魅族论坛上说iPhone抄袭魅族。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曾这样描述小米进入市场的格局:这是一场“三国杀”。一个是苹果,一个是一骑绝尘。一种是Andriod手机,包括摩托罗拉、三星和HTC。另一个是诺基亚和微软的联盟。这场战争因为苹果的专利诉讼和谷歌收购摩托而白热化。五年前,诺基亚一统天下的时候,雷军肯定不敢进来。现在把雷军描述成东汉末年的刘备,有很大的机会。
于是,小米应运而生。
2009年10月,雷军邀请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的林斌开始合伙。林斌,原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总裁、工程总监兼全球技术总监,全面负责谷歌中国移动搜索和服务的团队建设和工程研发。
雷军是在Google和UCweb的一次合作中认识他的。出于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同样的热爱和痴迷,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2008年底的一天,当林斌打算创业时,雷军抛出了一个大计划。为什么不做些更刺激的事情呢?例如,开发一款性能良好的智能手机。
黄江吉在30岁时成为微软工程学院的工程总监。他们的熟悉源于对Kindle的痴迷。他们第一次见面就聊了四个半小时。分手时,黄告诉雷,如果他们要做手机,算他一个。......
人们慢慢聚集在一起。小米创始团队成员早期还包括金山的设计总监,后来分管金山在线的黎万强和金山词霸。曾参与Google 3D街景的高级产品经理洪峰;周光平,原摩托罗拉北京R&D中心高级总监;刘德,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
该公司成立于四月。用雷军自己的话来说,制造手机的经历,8天8夜也说不完。
小米诞生后迅速成为话题,小米科技在短时间内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这一切,在雷军看来,都是顺理成章的。
小米是怎么赚钱的?他的回答是四两斤。“10年前百度是怎么赚钱的?10年前腾讯是怎么赚钱的?以后怎么赚钱?”
雷军保持着早期的风格,几乎成了小米科技每天最后一个人。有一次,雷军在外面演讲完回到办公室。他还没有吃饭。桌子上有一片米饭和一碗粥。他端起碗,几乎一秒钟就把粥喝完了。
他不止一次说过,“我赚钱的欲望没有我做出成功的东西的欲望高,否则我不会写了16年的代码。我已经40多岁了,我需要的都有了。”
对于雷军来说,小米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件事。完了我就不干了!”
以上内容是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励志故事。成功不可复制,但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创造自己的成功。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