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微信怎么设置支付顺序(个人付款码不折腾)

编辑导语:去年,“微信支付宝付款码不能用于商家收款”等与微信支付宝付款码相关的词条多次登上热搜,给很多小微商家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惑,而很多不法分子也在这个时候针对这些惊慌失措的小微商家,设计了代理等相关骗局。



2月22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微信支付、支付宝分别发布公告,回应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对个人收款码的规定。

综合各方反应,目前的“个人收藏码”并没有关闭,也没有继续使用,功能不变。针对小微商家等使用个人收款码的群体,推出“个人运营收款码”,用户自愿申请。

这个回应源于2021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服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规定,对经营活动特征明显的个人,条码支付和代收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代收条码,并参照特约商户相关管理规定,不得通过个人代收条码为其提供与经营活动相关的代收服务。

相关规定本意是降低个人收款条码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隐患,却“误伤”了不少小微商家。通知颁布后,相关规定被网友误读为“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业务收款”,甚至有传言称要追溯个人收款码近四年的收支情况才能追缴税款。

疫情以来,“地摊经济”兴起,很多流动摊主在经营中使用个人收款码收款。《通知》的规定和后续的传言让他们担心:自己的生意还能继续吗?后续运营成本会上升吗?随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微信支付、支付宝的公告陆续发布,小微商家们才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在几次谣言与谣言的交锋中,小微商家的焦虑并没有得到缓解。有银行工作人员告诉alphabet list,最近对公业务部门接到的小企业咨询明显增多。此外,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部分人群,设计了代理、升级收款码等相关骗局。

01

去年11月26日,“微信支付宝付款码不能用于业务收款”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消息来源是2021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服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

随后在11月27日,有媒体和专家对此消息进行了反驳,称相关说法为“标题党”,是对央行通知的误读。

但市场情绪已经被点燃。消息出现当天,市场上上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股价随之上涨。拉卡拉(300773)早盘涨逾15%,中国移动(9923.HK)盘中涨逾16%。

消息通过微信群等渠道迅速传播,衍生出其他谣言。比如2月16日,微博“微信支付宝回应追查个人收款码数据近四年”的话题冲上热搜。

有消息称,微信和支付宝将追溯过去四年的个人收款码数据,追缴相关税款,微信和支付宝官方随即否认了该传闻。腾讯客服也在最近的回复中补充了关于谣言的信息。



谣言的广泛传播给小微商家带来了焦虑,这让一些机构找到了商机,很多公司营业执照的代理也开始推广自己的业务。

从当时的市场反馈来看,这一规定被解读为引导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改变原有模式,有利于强化数字人民币在支付领域的作用。银行开始推广他们的集合收款码和数字人民币收款码。近日,建行、农行、交行、浦发、长沙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员工在朋友圈发布了自己的聚合收款码。

微信怎么设置支付顺序

也有不法分子盯上了广大的小微商家,以代理、升级收款码等名义进行诈骗。在2月22日的官方公告中,微信提醒用户“相关人员上门推广,谨防诈骗”。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央行的这份通知就层层荡漾,引发了舆论场几次谣言与辟谣的交锋,直到2月22日才随着官方的公告宣告平息。其中,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宣布,目前的“个人归集码”不封闭,继续使用,功能不变。

微信支付方面表示,2022年3月1日后,结合用户的收款情况,通过微信收款助手消息通知等方式发出邀请,如果用户自愿,将提供个人操作收款码。

支付宝是指2022年3月1日后,支付宝的个人收款码可以继续使用,享受包括免费提现在内的一系列现有服务。3月1日起,支付宝个人收款码可升级为个人操作收款码。

02

其实仔细阅读《通知》不难看出,该规定针对的是“出租、出借、出售或者用于违法活动的藏品条码”,而非正常的经营活动;禁止的是“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用于远程非当面收款”,而不是业务收款。谣言显然误解和夸大了事实。

而造谣者利用大部分网民不看官网文件、不了解支付行业相关条款的特点,制造和传播谣言,从而引起一系列市场变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72亿。

据统计,目前线下扫码支付市场包括商户码、个人码和巨头提供的第三方聚合支付三大类。扫码支付市场年规模约40-50万亿元,其中聚合支付约15万亿元。

涉及几亿人,几十万亿的交易,支付工具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意味着支付工具的政策制定会相对谨慎,更加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刀切:巨额资金沉淀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一旦被叫停,很可能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按照央行相关负责人的态度,商户收款使用个人收款码混淆了交易性质,影响了风险监控的效果,也不利于以支付服务的方式为经营活动赋能和增值。同时,日常交易场景中存在利用“跑路平台”隐藏赌博等非法用途等多重风险。

所谓“跑分”,就是利用个人收款码为他人收款,然后赚取佣金。

“润粉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境外诈骗、赌博、色情、洗钱等违法行为的网络支付平台。



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通知,表示原定于2022年3月1日生效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第1号)因技术原因暂时停止执行。

《办法》于1月26日披露。一经发布便引发热议,一度登上热搜。舆论主要集中在《办法》中“3月1日起个人存取款超过5万元的应进行登记”的规定,主要目的是防范和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

事实上,打击各种线上和线下洗钱和欺诈行为已经成为央行政策的长期目标。以上规定因技术原因暂缓执行,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执行。

未来随着政策的推进,可能隐藏洗钱、诈骗等违法行为的交易场景将趋于标准化。这次支付码风暴不是针对小微商家的饭碗,而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斩断非法链条,更好地保护个体工商户的资金安全。

本文由@字母表原创发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