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用品情趣店无人售货嘉定(魔都与新城·松江|陈江:从棉布和文人画看海派文化之根)

陈江

任何地区的最新发展其实都是基于传统的。可以说,传统为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和宝贵的历史经验。一个地方的发展如果没有历史文化,那就是没有灵魂的。基于这个理念,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松江的历史文化。

第一个问题是从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的角度,谈谈松江的发展以及与整个上海地区的关系。



先秦时期上海地区地图

首先,从古地图上看,在先秦时期,整个上海地区都是先属吴,后属吴灭越,后属楚灭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东南地区设会稽县,县下二十余郡中有楼县、尤权县、海盐县。而今天的上海地区大约在上述三县范围内,西汉时期并没有大的变化。



东汉时期的上海地图

东汉改朝换代时,中央划出原会稽县的一部分,即苏南、浙北一带的地盘,另设吴县。上海属吴县管辖。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吴军的地理范围与后来已知的江南核心区,即太湖流域周边的苏、松江、常州、嘉兴、湖州重合,所以我们现在的上海滩地区无疑属于江南核心区。



唐代上海地图

唐朝天宝十年(751年)中央设华亭县,上海有独立的行政区。唐玄宗时,华亭县归吴县管。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后,吴县改名苏州,上海地区归苏州管辖。五代两宋时期,上海划归秀洲,秀洲在南宋时升为嘉兴府,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嘉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



元代上海地图

下一个重要时期是元朝。177年,华亭县升级为华亭府,次年改称松江府。后来又分为华亭县和上海县两县,从而确立了上海最早的一府两县的行政区划格局。明朝划出一部分华亭县和上海县,设立青浦县,成为一府三县。清代先后设置南汇、奉贤、金山、川沙四县,在华亭设楼县,形成一府八县格局。到了民国时期,松江府的行政区划被取消,原来的县全部归江苏省管辖。楼县并入华亭县,华亭县改名松江县,松江区的前身是松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直辖市不仅管辖原松江府下辖的几个县,还管辖清朝太仓府所属的嘉定、宝山、崇明三个县,所以到1958年,整个上海直辖市变成了一市十县的格局。后来上海下辖的县全部改为区,市区进行了调整。所以从2016年开始,形成了今天上海一市十六区的格局。

松江无疑是当今上海历史最悠久、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西晋时期,出生在松江古镇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和陆云,以《云剑二陆》闻名,而“云剑”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至少在1700年间为世人所熟知。自751年唐朝设立华亭县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以上海为界,也就是说,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华亭县建县后的1100多年里,松江老城作为上海的区域政治文化中心,从未改变或转移。

另一方面,松江位于吴越和江浙之间。松江不仅是江南的核心区,也是沟通吴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后来就江南文化而言,基本相同,但今天研究江南文化的学者都承认,古代属于江南的吴越和后来的江浙一带还是有一些文化差异的。总的来说,吴文化受中原影响更大,苏州地区更为精致典雅,相对内敛。起源于浙江省的跨界文化,可能是因为它依山傍海。在文化上似乎更勇敢,更务实,也相对外向。上海正好位于吴越江浙之间,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归属也在两地之间摇摆,可以利用吴越的长处。历史上松江人可能比苏州人更爱冒险,但可能比浙江人更含蓄一点。显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在松江地区源远流长,所以我认为海派文化在上海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标志,与松江的历史文化资源密切相关。

时至今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联动发展规划中,中央已经提出了以上海为龙头,松江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通过上海沟通江浙和安徽部分地区,仍然可以起到地理枢纽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我们来回顾一下松江的产业结构和手工业的一些特点。

松江历史上最重要的产业结构变迁是在传统农业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从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棉花种植在南宋后期左右由海南、福建、广东等地传至长江以南,最早在松江落地。江南最重要的产棉区,包括今天的常熟、太仓,最早都是从松江引进的。松江可以说是棉花引进最重要的地方,扩大和促进了整个江南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到了明朝,松江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松江生产的棉布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非常好,销往全国各地,所以当时就有“吴淞披棉布”的说法。从18世纪到19世纪前20年,松江棉布还远销海外,并被运往英国、美国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在那里很受欢迎,展现了松江棉布的盛况。



徐光启《农业管理大全》中的棉纺织工具——铁丝架

尤其是松江棉布的质量。棉布不仅产量高,销往全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粮食生产,松江布也以精美著称。松江棉布轻薄、美观、精致、柔软,深受人们喜爱,一些著名品种成为贡品。松江布主要有云布、斜纹布等品种,李少文《云间杂识》记载:“近日云极精,花样新异,色彩迷人,每匹花三金之多,各方争奇斗艳。”当时棉布的价格是多少?一般一块白棉布要五毛钱到两毛钱,而最精致的一块松江云布可以卖到三两银子,是普通棉布价格的近20倍。还有贡品三灵布。据陆容《园杂记》记载:“尝缝人之云:上下体衣皆用松江三角布。家庭法就是这样。”所谓“本朝家法如此”,是指明初以来一直如此。当时松江生产的三斜纹布,给皇帝进贡的价格甚至可以达到一百两银子,所以明朝中期以后,皇帝也觉得太奢侈了,下令不要进贡。

松江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给了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松江如何发展棉花产业?自明初以来,松江被迫缴纳非常沉重的赋税,仅靠粮食生产难以纳税。而且松江也有一些地区不适合种水稻。我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松江人善于变革,以开放的心态,果断引进国外棉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了原有单一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成功扭转了不利局面,使松江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与松江人勇于变革,虚心接受外来事物密切相关。松江和江南其他地方一样,属于“五方往来多,杂处多”的地区,外来人口众多。所以江南文化中的一些文化精神或品格,比如包容开放、勇于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等,在松江的历史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也是非常典型的。

第二个启示是,松江棉布销往全国,不仅要靠产量高,还要靠质量好。松江人能够洞察市场,适应市场,勇于改革和变革,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的设计和品种。而且松江人在手工艺制作上一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松江人在手工艺上精益求精,不仅在棉布的编织上,在衣服、服饰、日用器皿等手工艺品的制作上,都表现了松江能工巧匠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他们的产品除了实用性,还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明清时期,大家都爱一种土特产,叫“苏样”或“吴样”,是苏州产的产品。它实用、时尚、构思精巧,被人们视为手工艺产品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但实际上苏松是一家公司,松江一带的手工艺品和苏州的一样精美。明朝宣德年间,时任江南巡抚的周忱曾说:“天下之民,背井离乡者不可忍,苏颂之民,背井离乡者可卖智谋。......苏有很多能工巧匠,走到哪里都停不下来卖卖卖。”可见松江工艺品的精美和松江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有历史传统的。

最后一个问题,谈谈松江地区艺术文化的成就和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原本在中原,经历了晋、唐、宋三的“一关杜南”。到了南宋,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江南。因此,自南宋以来,被称为苏州的松江也是一个人人云集的文化高地。现在就以绘画艺术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文人画,实际上自元明以来已经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样式。被视为一个文人应该具备的各种才能,往往集中体现在文人画中,所以世人往往以此为标志来判断某人是否是一个儒雅的文人。

文人画的起源不是很早。我们的国画可以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丝绸画和先秦时期的墓葬壁画中看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文人画兴起于宋代,无法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画派抗衡。到了元代,经过元四家的倡导,文人画的影响有所扩大,但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直到明中叶吴派兴起,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善。沈周、文徵明等苏州画家所开创的文人画风格及其所倡导的理论,不仅在江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到了全国。明末,吴派衰落,文人画创作中心移至松江。



陈继儒书法墨迹



董其昌图书专辑

松江文人画最著名的代表是董其昌和陈继儒。他们不仅是松江画派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文人画的领军人物。他们在理论上提出的所谓“南北宗论”,虽然我们今天有争议,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大家高度赞扬并接受了这一理论,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而且他们实践和创作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文人画。自董其昌以来,文人画终于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绘画形式。与这个松江地区的文化成就密切相关。当时,在董其昌的影响下,松江地区形成了以赵左为首的苏宋派、以沈为首的派、以顾正仪为首的华亭派等画派,在松江地区都有较大影响。

从清代到近代,整个画坛都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主要来源于、吴画派和松江画派的发展线索。清初康熙帝远在北京,还一手学习董其昌,可见董在书画界、文化界的影响力。董其昌、陈继儒的理论和实践在整个清代影响很大,一脉相承直至今日。进入近代后,活跃在上海的一批画家,在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画的优点,满足了近代工商业市民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他们在形象描写、笔墨表现、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画派。海派绘画为中国画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形成。我们经常谈论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海派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典型文化类型。“海派”这个名称最早源于艺术范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海派画派,后来逐渐扩展为整个文化类型或文化特征的代名词,即所谓“海派文化”。

今天我们总结一下海派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包容、中西合璧、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贯通古今、超越传统等等。如果比较一下江南文化和松江文化的特点,可以发现很多是相通的,有联系的。海派文化的几个最重要的代表画家,如吴昌硕,在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勾勒上,继承了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从大文化的概念来看,从松江画派到海派的发展,反映了古代江南文化和“宋军文化”向现代海派文化演变的历史路径和轨迹。可见,总结松江的历史经验,吸取历史上的文化资源,对今天松江新城和整个上海地区的建设,以及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和联动,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是8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由陈江和论文共同打造的文化项目“魔都新城:一起寻根之旅”系列讲座之三。“怎么知道上海的根?松江--市镇的繁荣:上海古今市镇考。根据发言记录,这篇论文是陈江自己修改的。文字整理:本报记者王实习生)

成人用品情趣店

编辑:田春玲

校对:阎石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