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子晚报网
当铺天盖地的“突破防御”没火起来,网友口头禅迅速迭代,“emo”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我是emo”突然成了通用句。过不了四六级的线,一直加班也干不完...任何不顺利的都可以emo。这个没有明确含义的词,成了新一代网民的精神寄托。专家表示,网友对“emo”的热衷,其实是在寻找情感共鸣。但负面情绪也会“传染”,所以还是保持心情健康,或者尽量减少对“emo”的关注为好。
实习生柯龙杰宇
扬子晚报/牛子新闻记者杨摄
“emo”已经成为网民“网络情绪”的代名词
“快乐的人有相似的快乐,但有emo的人似乎有自己的emo。”“四六级不能过线,我是emo。”“怎么没完没了的课,我是emo。”现阶段在微博或者朋友圈肯定能看到这样的句子。频繁的“emo”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真的要去探源的话,“emo”这个词其实就是“老”。根据网友的研究,“emo”从9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了。不过在那个时间段里,“emo”的含义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emocore的简称,全称是情感硬核,也就是情绪硬核或者情感硬核。这个词条有一个特别的解释,是一种类似朋克的摇滚音乐。最初源于硬核朋克,但包含了更复杂的改编,歌词更多触及情感主题。
“emo”原本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风格,但在互联网世界里,“哀悼”、“忧郁”、“悲伤”等很多含义都是由网友衍生出来的。也有网友将“emo”解读为英文emotional的缩写。在悲伤的基调下,一切情绪的不稳定都可以称为“emo”。网上流行的“我是emo”主要是指情绪不稳定的人,相关含义可以引申为“我颓废”、“我抑郁”、“我傻”、“我不开心”等等。
其实emo文化一直存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位网友总结说,70后的“emo”就是从日记中提取诗词,表达无处安放的感受。80后听民谣,听摇滚,表达对生活的无奈。90后“emo”定位是QQ空,留下自己的非主流青年...
在社交平台上,有专门教你如何营造“emo”氛围的人:照片一定要忧郁,同时要配上悲伤的文案,emo氛围就呼之欲出了。互相聊天时,emo表情包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不管是互相调侃还是发泄情绪,想什么时候来emo都行。
如何度过emo时刻?网友们开始互相劝解
微博中关于“emo”的话题趋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话题热度会在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之间出现一个高峰。半夜,网友爱胡思乱想。
全屏emo,怎么办?看不下去了的网友“橙海”在豆瓣开了一个“如何度过emo时刻”的话题,得到了上百名网友的热烈响应。《容》写下了自己对抗情绪问题的方法:“让精神能量流动,也就是增加一个好的气场。不熬夜,不挠自己空。睡前护发、拉伸、涂护手霜和口红、读书,可以放松身心。”“容墨海”建议网友寻找打发时间的方法。“去运动,早睡,做美容,看一部有深度的剧,一个人呆一会儿,自己努力产生的多巴胺会更实际,更持久。”
《橙海》也分享了与情绪和解的过程:最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感觉自己在慢慢与自己和解。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未表达的情感永远不会消亡。他们只是被活埋,将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否认、忽略、压抑情绪,其实是在伤害自己。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正视自己所有的情绪就好,这样才能做一个完整的我。欢乐是欢乐,悲伤是悲伤。
也有网友表示,必须学会正视情绪“emo”的存在。“你为什么要逃避这一刻,你为什么要摆脱这一刻?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为什么要互相对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享受emo时刻,就像享受快乐一样?”
专家:网友热衷“emo”,其实是在寻找情感共鸣
屏幕上全是“我是emo”。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为什么爱在半夜情绪化?东南大学附属仲达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刘小芸解释说:“一个人经常在半夜或独自一人时回顾那些让他感觉不好的片段。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反刍,即像动物反复咀嚼已经咽下的食物一样思考、消化和沉溺于负面情绪。”
当人们说emo的时候,他们到底在表达什么?刘小芸认为,在爱说“我是emo”的网民中,不乏“求流量、求关注”的群体。“总的来说,emo是在表达一种压抑的情绪,但也有部分网友只是调侃,追逐潮流,利用emo寻求情感共鸣,希望获得关注。”
之所以可以用“emo”来寻找共鸣,是因为它非常复杂。“一个简单的emo往往混合了多种情绪,有的人可能会不开心,有的人会被感动,不同的人说emo时表达的意思有时会大相径庭。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分析说话人的情绪。那些不能理解说话者真正想表达什么的人,可能会被排除在说话者所寻找的共鸣群体之外。”刘小芸解释道。
正是因为emo的复杂性,网络上的emo往往“真假难辨”。很多人说“我是emo”或许是出于调侃,但说者无心,听者有心,或许观者会产生误解,收到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像心里感冒一样,很容易传染,尤其是在网络上,传染速度更快。”刘小芸特别建议,“考虑到使用emo这个网络热词的大部分人都是青少年,家长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下。不要让负面情绪‘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