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邹梦云(自由撰稿人)
近年来,在线音频市场迅速崛起。除了音乐,人们在网上听越来越多种类的音频。传统的调频已经转移到互联网上,还有相声民谣,有声小说,情感广播节目等。前互联网时代最受听众欢迎的,在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网络平台依然是热门频道,广播剧、脱口秀、知识付费课等新品种的流行。,不断拓宽音频内容的多样化可能性。
其中广播剧是一个很特殊的类型,经常和有声小说混淆。虽然听起来差不多,都是网络上的有声小说,但是文化渊源和表现形式不同。“广播剧”一词最初是指由配音演员表演的戏剧,早在前互联网时代就已出现,因通常在电台播出而得名。但如今网络流行文化中的“广播剧”,却是在日剧CD文化的影响下,诞生于网络时代的一个特殊分支。
从“日本渔获”到“中国渔获”
日本的戏剧CD通常是ACG的衍生作品(漫画、动画、游戏)。这张戏剧光盘的发行是ACG作品跨媒体发展的一部分,一些轻小说经常被改编成戏剧光盘出售。无论是动漫、游戏还是剧情CD,都需要做大量的角色后期配音。所以日本配音演员“声优”(せぃぅゆぅぅぅぅぅぅぅぅぅ声优)有着非常发达的专业体系,培养了很多著名的“声优”明星
世纪初,随着日本ACG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话剧CD的演绎形式影响了很多中国配音爱好者。他们在网上聚集后,开始模仿日本声优的配音方式,以网络小说为主要剧本改编对象,录制中国戏剧音频,逐渐发展出中国戏剧音频文化,被戏称为与“日剧”相对应的“中国戏剧”。此外,由于互联网早期缺乏公开销售中国广播剧的商业渠道,主要是粉丝的业余创作,他们在网上聚集,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最终的广播剧,然后在网上免费发布。因此,它们不同于“商配”(商业配音),而被称为“网配”(网络配音)。
广播剧和有声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广播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哪怕是配角、跑龙套的角色,都有相应的配音演员,侧重于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角色的动作和场景的变化通常用音效来表现,原著小说也可能有较大的改编;在有声小说中,往往只有一个主要的配音演员,在连续剧中充当整个剧本的叙述者。人物的关键动作通常通过叙述者直接叙述。只有其他演员偶尔出现在主要人物的对话中,专注于呈现小说文本,忠实地将文本转化为声音。所以有声小说的作用往往是解放眼睛,用耳朵代替眼睛来“完成”一部小说。专业配音演员的朗读效果比生硬机械的机器要好。广播剧的观众不仅想“看完”一部小说,还想在这个过程中欣赏配音演员的戏剧表演。
“士大夫”与广播剧制作中的“卡西”
从“赶上日本人”到“赶上中国人”,戏剧音频强调的是戏剧感,这使得广播剧的制作也像影视剧一样。需要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剧组,包括策划、编剧、导演、配音、后期制作、美工、宣传等岗位。,这可以通过“集体合作”来完成。
在“网配”时代,往往是策划在一部广播剧的制作中起着核心作用。就像电影行业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导演或制片人一样,策划控制着整个剧组的大局,包括联系各方面的人,控制剧目的制作进度,协调剧组时间等。不仅如此,策划还负责寻找合适的编剧、导演、后期制作演员、配音演员进行选角,还要在广播剧完成后,寻找合适的美工、宣传员进行海报设计、海报制作和发布。可以说,一部剧最关键的“母亲”就是策划。当然,编剧、导演、后期也是决定剧作质量的重要环节,美工、宣传更是网络传播中的点睛之笔。这些负责“幕后”工作的剧组人员统称为“参谋”(或谐音“士大夫”),他们是每一部广播剧不可或缺的基石。
但真正能走上舞台,直接打动观众的,是配音演员,CV(CV(人物声音)的简称。在日本动画中,配音演员名单往往被写成“角色名CV声优名”,CV一词被误用为声优的代名词,一直保留至今)。一部广播剧的CV团队一般称为CAST(或谐音“CAST”),明星CV的加入往往会让该剧的演员表更有吸引力。主角CV的音色是否符合小说人物的特点,声音的戏剧性表现是否恰到好处,是广播剧观众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在“网配”时代,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剧组都是纯粹的商业爱好者。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配音、音频制作、编导等技能的专业培训,也不能从这项活动中获得任何经济利益。他们完全是在“用爱发电”。即便如此,广播剧迷们在模仿“赶超日本人”的成熟工业体系的同时,依然在进行着中国本土化的改造,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声音戏剧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案。在网络媒体的帮助下,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的广播剧协会、社会团体(如QQ群、YY语音室)和丰富的粉丝社区互动体系得以发展。
社区、“Pia Opera”和社区互动
广播剧复杂的制作流程,对“用爱发电”的业余爱好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和演职人员必须在互联网上保持密切联系,并空制定相应的时间表,以配合制作时间。所以,一部“网配”时代的连载广播剧,通常需要很长的制作周期,有时长达数年,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致“延迟”如果一部剧能更新几个月甚至半年,就已经可以被观众称为“神仙剧组”和“行业良心”,甚至“年更剧”都是常态。很多作品在连载的过程中面临剧组成员的频繁更换,有的甚至中途“死亡”宣布“入坑”,让翘首以待的观众粉丝哀叹不已。所以,一个稳定高效的剧组,不仅需要一个有执行力和控制力的计划,如果有可靠的社团力量支持,还需要另一个保障。
早在2000年左右,中国粉丝就开始尝试制作广播剧。起初,他们建立了“声优x场”等专门的网站,聚集了一些朋友。2004年底,星之声中国配音组成立。此后,其他最具影响力的“网配”社团,如决绝粉丝团、有生有色、翼之声、剪刀手广播剧团等也相继成立。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社区,会集合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各种音色的简历,能够组成完整的剧组,独立完成广播剧的制作。所以社群壮大后,可以更稳定地产生“社群剧”,往往比计划好的“个人剧”更有效率。
在社交媒体不发达时期,剧组成员之间只能通过在论坛和电子邮件中发帖互动来交流。而cv们也没有演戏的条件,只能根据剧本和导演的提示,录下自己的“干声”(即未经加工的原声),然后根据导演和策划人的建议调整“回声”,最后送到后期合成。该剧效率很低,质量粗糙。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QQ群聊、语音通话、群组语音等功能的发展,很多剧组、社团都聚集到了社交群中,不仅联系更加方便,也使网上即时语音互动成为可能,发展出了所谓的“pia Opera”活动。
“pia Opera”是指剧组进行即时配音活动时,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导演、策划、指导和纠正的过程。所谓“pia”就是导演拍打或敲打某物的拟声词,类似于电影制作中喊“停”。有些剧组为了提高广播剧的录制效率,会直接在QQ群里推出多人即时语音,让CVs在线播放,方便导演和策划现场反馈。同时,CVs可以在互动中学习默契,即时调整配合,省去“呼应”的繁琐重复。有些cv会在录制“pia”的同时,将目前由策划和导演确认的版本作为“干声”直接提交给剧组进行后期制作。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cv更喜欢单独录制,“pia Opera”只是一种练习和预演。
起初,为了保护作品,“pia Opera”活动仅限于剧组。后来随着广播剧的粉丝越来越多,CV的现场“pia Opera”逐渐成为公开的即兴节目,在一些剧组或社区庆典的FM(粉丝见面会)中频繁上演。这既满足了观众欣赏“野”剧现场或喜爱的CVs现场表演的欲望,增强了粉丝与CVs的互动,又能让CVs们零零碎碎地秀出演技、过一把把戏瘾,是广播剧爱好者在社区中最常见的互动方式。2008年YY之声上线后,剧组或社区的很多“pia Opera”活动也搬到了加密或开放的YY室,参与其中的粉丝越来越多,一些大型活动的在线人数甚至达到了数万人。
从“网络分配”到“商业分配”
2008年后,随着网络平台和技术的稳定,“网配”广播剧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出现了、华等经典作品,以及《轻狂的矫饰》、《鬼月》等知名cv。广播剧的受众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网络社区,并不断扩大。一些“网配”cv开始尝试通过给动画、游戏、电视剧配音向“商配”转型,但当时国内配音文化整体并不成熟,即使是专业的“商配”cv也远未达到日本“声优”专业体系的发达水平,而且长期以来,“网配”的受众一直在排斥商业化,认为有损“为爱发电”的纯粹性。因此,直到2017年前后,中国广播剧才从“线上发行”进入“商业发行”阶段。
华纨绔
推动这种转变的因素很多:一是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音频使用场景的多样性、耳机等设备的便携性、微支付消费习惯的养成,都为商业广播剧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2014年后,IP资本大举进军网络小说版权开发,有声读物和广播剧的改编版权逐渐引起关注。原本免费授权给《在线发行》剧组的作品已经回收。2017年后,主导广播剧市场的音频平台猫耳FM开始批量签约网络小说版权,邀请专业剧组和协会完成制作,正式实行付费按期收听的广播剧模式。现在,一些付费作品的收听时间已经实现了。最后,随着国内配音文化和粉丝群体的壮大,配音演员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声音来了》(湖南卫视,2018)等热门综艺节目展现配音过程,让普通观众记住了边江、季冠霖等配音演员的声音,进一步推动了配音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早在“网配”时代,这些为商业译制、国产电视剧、动漫等作品配音的职业演员,就已经与“网配”圈子密切相关,经常以玩票的方式参与“网配”作品。比如蒋光焘的“光合积木”配音组,杰森的729音厂,虽然都属于商业配音组,但其成员大多都参与过“网配”,甚至是从“网配”开始接触配音行业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配”为没有上过艺术院校播音专业的普通人进入配音行业打开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商业合作”时代的“健康经济”
进入“商业发行”时代后,广播剧的制作也进入了专业化阶段,每个环节都像工业化流水线一样,由专业人员完成。工作人员和剧组不再是喜欢同一个“网络一线”的网友,而是成为一起完成一个商业项目的工作伙伴。CVs不再需要隔着网线“pia播放”,而是进入专业录音棚,面对面现场录音——这对于“为爱发电”的早期粉丝来说,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奢侈制作方式。
该系列的制作速度、更新频率、音频时长,以及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互联网时代,大部分广播剧的时长都在30分钟左右,一部剧一般分为5-8集。现在猫耳FM上的商业广播剧大多以“季”为单位,魔道法师、杀狼、默读等热门作品至少有三季,每一季包含12-15集。不仅如此,剧组还会拍摄一些片场镜头,作为给观众的粉丝福利。广播剧从一个少有人问津的小众爱好,变成了“声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网配”到“商配”,中国广播剧的受众一直以女性为主,改编的网络小说大多是晋江文学城的女频小说。广播剧《声音经济》的背后,是当下以女性为主的粉丝文化消费市场。因此,猫耳FM等平台试图模仿日本声优的职业体系,打造专业化、明星化、IP化的简历。配音演员不再是在作品背后默默发声的演职人员,而是可以站在台前,成为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图标标签。除了原著的书粉,一部商业广播剧的付费人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主角的配音演员——出现在演员表中的人气CV,这也是播放量的保证之一。
现在的CV粉丝会自发组织粉丝社群,在QQ或者微信群中,兴趣社群中的互动会逐渐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社交习惯。他们不仅会在群里分享讨论广播剧,交流收听经验,或者一起去参加CVs组织的线下活动;我也会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甚至安利的其他爱好。广播剧和网络时代其他有趣的文化一样,将粉丝的日常文化消费、社会交往、情感交流编织到cyber 空房间中,建构了一种数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从“用爱发电”到网络IP改编新增量的“商业发行”,中国广播剧在当前“声音经济”的商业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不仅让更多幕后“声音”走到了荧屏前,也为网络音频市场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相信在未来,无论是广播剧还是其他小众文化圈,在互联网浪潮的帮助下,都会逐渐进入更广阔的大众市场,以多元的内容呈现,从而为当下的互联网文化市场注入新的动力。
编辑:诸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