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2 09:56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何通讯员卢森超
市区南关巷素食馆门口,有一个木制花架。买花的人扫二维码付款后就可以拿走了。
在市区东园农贸市场西门,也有一家无人售卖的自助花店。
在城北农贸市场的东南角,也有这样一家同样的自助花店。
这三家无声花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宇翔园艺微众自助花艺。
花店最初的创始人有三位,分别是35岁的蔡莉、29岁的李佳和28岁的陈玲。他们还有一个身份:他们都是石霞街道农丰社区的工作人员。
左起:李佳、蔡莉、陈玲(蔡莉供图)
一个人,一株植物,一朵花,一个世界,花在性的精神中,人在爱的美丽中。一路走来,这盆花的背后,有太多的爱和辛酸,也蕴含着人间的人情和温暖。
为三个需要徐阿姨的女孩开慈善花店。
12月11日,记者陆续来到这三个自助花艺点。
每个摊位都以盆栽为主,价格也不高,大多在10元到25元之间。由于这段时间天气原因,花店已经开启了休息模式,盆栽种类不多。
每个摊位都有两个牌子,一个有收钱的二维码。另一个牌子上写着,这家宇翔园艺微公益店是无人模式运营,收入的一部分放入宇翔基金,帮助一个孩子。
“牌子上写的孩子是我们小区徐阿姨家的孙女……”说到这里,蔡莉的眼圈红了。
蔡莉的话道出了花店的初衷。
蔡莉口中的许阿姨就是许申英。徐莹身高只有130 cm,背很重。这个家庭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她的儿子和丈夫也都是残疾人,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全落在许一个人身上。
六年多前,许的儿子有了一个孩子,但他的儿媳妇离开了。为了照顾年幼的孙女,申英在深思熟虑后,决定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孩子。没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更加困难。
当时在农丰社区,有一个“服务承诺,上台展示决心”的党员活动,每个社区党员都在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服务承诺和决心。
“许曾经是我的结对户。我家有两个残疾人,是低保户。生活困难,物质上的帮助也只能帮一时,所以我就想给她找个工作。”把彩丽花店的想法告诉同事李佳和陈玲,她们都很支持。
2015年8月,三人集资3万多元,将塘南东路一处废弃已久的厕所改造成花店。他们分工合作,准备、翻新和购买货物...花店就这样开张了。当时它被命名为“翔宇”,意思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徐莹成了这里的员工,底薪固定,每个月给她营业额2%的提成。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在蔡里为许买些米、油、猪肉等福利。
三个女孩还成立了一个余香基金,把一部分营业额放到这个基金里,用这个基金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群体。
蔡莉、李佳、陈玲认为“输血”式的帮助对残疾人家庭更为迫切,他们尝试的“造血”式的帮助是对残疾人家庭的长期帮助。
因为许的年龄,蔡莉主动承担了采购物资的大项目。天气好的时候,每隔两天,蔡莉就要抽空去市场进货。一开始,我没有经验。大热天摘花卸货,皮都剥落了。后来她选择了一大早去,早早送孩子上学,然后赶着去进货。
“彩礼的车这几年都当微型面包车用了,车上满是土腥味和虫子……”李佳说,打开蔡莉的后备箱全是又旧又脏的蛇皮袋,为了放花她舍不得扔掉。对于一个这么爱干净的人来说,车经常被别人吐槽...
还有一次,蔡莉卸完货正要关后备箱时,一只青蛙从里面跳出来,着实吓了她一跳。
起初,他们三个都是外行,对花一无所知。2015年冬天,因为天气极寒,又不懂护理,“很多花都冻坏了,我心疼。”那一次,我亏了三千多。
“后来我们背了各种花的习性,现在差不多是半个花专家了。”蔡莉笑道: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三人不仅在朋友圈制造花店的新闻,还建立了微信官方账号,通过热门的小活动来吸引人气。很多来买花的顾客在了解了花店背后的故事后,特意来买花,其中一部分成为了常客,使得花店的生意越来越好。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玉祥园艺”也经历了多次搬家:先是在翻修过的厕所里,然后在附近的一个垃圾中转站旁,再搬到石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最后搬到东园农贸市场。
阿姨不幸去世,花店却“从1到3”
然而,就在许一家觉得日子开始有盼头的时候,今年4月,意外发生了:4月23日,许因车祸永远离开了,身后留下了残疾的丈夫、没有固定收入的儿子和6岁的孙女。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一家人刚刚有点起色的生活又变得灰暗起来。
“香园艺”是许曾经的希望,也是三个女孩“送人玫瑰,手里有香”的心愿。
“阿姨走了,花店怎么办?她孙女呢?”这让蔡莉很无奈。
这么多年,他们三个隔三差五就往花店跑,不仅要看看花店,还要看看徐阿姨,日子过得怎么样,小孙女听话不听话,家里有没有米...
自从许走后,蔡莉的心空一直在徘徊。那时候花店的初衷好像没了。有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办公室偷偷抹眼泪的阿姨...
“花店不能放弃,这个家也不能放弃。”蔡莉想了想,决定继续开花店!没人管,就改成了自助花店。
然而,开自助花店并没有三个女孩想的那么顺利:刚开始因为没人照看,花店生意冷清了很多,很多不知道为什么的人都没看到,也就没买。后来花店出了事:花被偷了。
让三位姑娘没想到的是,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海宁志愿者得知这一情况,决定帮助这家花店在南关巷素食馆开分店,由南关巷素食馆和志愿者共同经营,接力爱心义卖。
“客人来吃饭,会问桌上的花是怎么回事?我们给客人讲这盆花背后的故事,客人马上就会买。”在南关巷素食馆帮忙的海宁志愿者刘菊说,有个客人买了两盆花回家,然后从家里带了三盆花到素食馆卖,同时还带了身边的人来买。
今年11月,宇翔园艺开设了第三家分店。“城北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联系我,说市场里有空摊位,可以免费提供。我们开一家花店吧。”蔡莉告诉记者。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努力开花店,他们还通过结对或帮助的方式,为许的孙女提供更多的日常照顾。“我们给孩子过生日,每个月给她订牛奶,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照顾。”
这种公益模式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参与进来:近年来,供应花木的园艺业主不仅价格优惠,有时还送货上门;社区志愿者定期去花店帮忙…
玉祥基金也吸引了更多的党员参与社区。蔡丽介绍,小区里每个党员出资1000元认领,用于花店经营。“从一开始的我们三个,到现在的14个。每一个账户都有记录,并做到透明公开。”
目前,宇翔基金的账户上虽然只有几千块钱,但这些年来,已经举办了很多活动:元宵节,给环卫工人发饺子;把花香换成书香,把两本书换成一个小盆;设立图书角,供残疾人群体免费借阅;给低收入和贫困家庭送油;帮助残疾人组织社区志愿者结对慰问残疾人;组织残疾人一起来赢取礼品等。
蔡莉说,花店虽然不赚钱,但在公益活动中动员了更多的人去帮助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他们认为很有意义。"“玉祥园艺”将一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