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8岁,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从1949年6月我被选为村农会会员以来,我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我们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得更好。1953年5月加入党组织后,这个梦想更加强烈。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的梦想成真。时至今日,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当年工作的义乌,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6万元和3.3万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县(市)首位,人均储蓄、每万人汽车保有量等12项指标也居浙江省首位。人民富起来了,这是我最欣慰最高兴的事。1982年5月,我从衢州市(县级市)市委书记岗位上调任伊吾县县委书记岗位上。那时候衢州穷,义乌更穷。“七山两水一分田,一个粮食高产贫困县”“一路七灯,一声号角响全城”是当年义乌的真实写照。杭州余杭一个县的财政收入还不到一个镇。衢州人均一亩多,自然条件好,粮棉油农副产品丰富。而义乌土地资源贫乏,人均只有四五分,农村很多地方连饭都吃不饱。我调到义乌工作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施,人民群众对经营的需求强烈。小商品市场在义乌的密集城镇和23英里的城镇中自发形成。但“鸡毛换糖”一直被认为是“盲目外流、投机倒把、资本主义的尾巴”,有关部门帮不了、打不了、关不了、跑不了,成为义乌的一大“包袱”。为什么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结果一连花了好几个月。我们组织党委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然后组织县党委和政府班子成员以及政府官员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面对面听取意见,系统开展调研。由于我初来乍到,人们还不认识我,所以我去调查时,群众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我得到了很多第一手材料。调查越深入,越觉得在人均耕地很少的义乌,农民为了积累生产资金,贴补生活,又不影响农业生产,搞小商品生意,确实是一件好事。所以,根据调查的结论,我在一次县级机关干部会议上提出了我的意见:“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不是大的‘负担’,而是大的优势……”当时干部群众议论纷纷,反响强烈,有人欢喜有人忧。我通俗地提出自己的理由:拿鸡毛换糖来说。义乌商贩历尽艰辛,用糖换鸡毛、鸡胗皮。回来后把最好的鸡毛卖给国家做日用工艺品;不如传统肥料差,提高粮食产量;购买的鸡内金作为药品卖给药厂。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面对系统深入的调查,县委常委们统一了思想,达成共识,义乌小商品市场要开放。但在当时没有明确政策和先例的情况下,县委不得不冒着极大的风险开放小商品市场。有些同志难免会有顾虑,我很理解。作为县委书记,我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为了实现富民梦想,你敢脱离现实去冒险吗?我问自己。很快,我果断表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任何问题都要负责,为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他们的饭碗”,我宁愿回家种地。县委班子成员、县政府班子、县工商局、相关区镇干部也同舟共济、共担风险。1982年9月5日,义乌小商品市场以“厚镇小百货市场”的名义开业,人民摊点经营从地下搬到地上,由非法变为合法。市场开放了,政策出台了,但是转变观念还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982年下半年,在当时金华地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义乌乡党委书记及以上干部到温州考察,学习温州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看了很多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料,借鉴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1984年10月,我们正式提出“发展商业,建设县城”的口号,商业是可以做的。做生意不要怕发财。义乌商业全面发展,市场的繁荣与当时交通状况的矛盾凸显。当时以“天目山”牌三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行驶距离和运输能力有限。面对如此繁忙且不断增加的人流和物流,我向上海石化总厂的领导寻求支持。很快,义乌县政府派出了两辆大巴,上海石化总厂派出了两辆大巴,另一个单位也派出了两辆大巴,形成了“三联运输公司”。公交车放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直达杭州、上海等地,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我还向上海铁路局提议扩建义乌火车站。在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义乌火车站从过去的三等站发展到上海铁路局的一等站,成为浙江省唯一的铁路临时开放口岸。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波折是关于税制的。当时中国仍延续了过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税制——“八级累进税制”,即经营越好,税率越高。由于市场的快速发展,这种税收政策和传统的征管方式遇到了新的问题:几千个摊位,几万人加工经营小商品,商品种类繁多,价格跟着市场走。有些商品上午卖1块钱,下午卖1毛钱,用税票很难收税。另外,当时市场上的个体户商人资本少,做的都是薄利多销的小生意。所以税吏收税难,苦于“南征北战”,商人也叫苦不迭:税吏收税如贼。很多市场经营户直接来找我反映这个情况。县委、县政府组织了调查,我也多次找财税部门的同志谈话。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既有利于小商品市场发展,又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的措施。经过反复调查研究,义乌实行“定额考核,源头控制”的税收征管方式,除“上缴国家的,留在市场的,其余归纳税人所有”。这种“点石成金”的措施不仅解决了小商品市场的征税难题,而且均衡了税负,稳定了秩序,增加了税收。这一创造为义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挖了一座“大金矿”,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淘金者”,“要致富,就去义乌!”成为一段时间南来北往客商的口号,为后来义乌市场成为“天下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义乌“小商品,大世界”的秘诀。(本文为谢高华于2018年9月2日写给《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一书作者之一、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义乌研究中心主任何建农的亲笔信。由朱清宪整理,出版时编辑。)
谢华被称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助产士”。1982年8月,伊吾县委、政府毅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允许农民经商,搞长途贩运,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随即,义乌不起眼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谢高华是1984年底调到浙江衢州的。1995年退休后,他在衢州安享晚年。每年义乌小商品交易会期间,都会派专人去衢州接老书记去看一看。
主编:文字编辑:陈标题来源:东方IC图片编辑:永凯
来源:作者:谢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