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取消实名认证了警察局还查的到吗(警惕“解除防沉迷系统”诈骗盯上未成年人)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李超通讯员范曾郭琪琪

无锡一名13岁女孩因为沉迷手机游戏,经常被防沉迷系统限制。她在某视频平台看到“40元可解锁人脸识别”的广告,被骗走5300多元压岁钱。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

微信取消实名认证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解,近两年来,随着手机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不断升级,很多沉迷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会寻求“解除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限制”的方法,但没想到这是一个骗局,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破解防沉迷限制背后的骗局

去年6月17日,13岁的无锡女孩晶晶因腿骨折住院时,用母亲周的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玩了一款流行的手机游戏。

正玩得开心,屏幕上突然弹出一个防沉迷系统提示,打断了她的兴趣。系统要求根据注册人信息进行人脸识别。当时因为妈妈不在医院,只好作罢。

无奈之下,她只能刷了一个短视频网站打发时间,突然发现平台推送了一个关于手机人脸识别的视频。视频下面的留言引起了她的注意。有人评论说,点开一个短视频网站号,就能解锁人脸识别。

随后,晶晶与对方某短视频网站私聊后加了QQ。“40元可以解锁人脸识别”这句话吸引了她,成功还价到30元。

对方说支付解锁了,还教她从微信钱包转到QQ,并给出了相关信息。不放心的晶晶说,朋友妈妈的身份证绑定了游戏,对方回复也没关系。

晶晶用微信给对方转账时,系统以对方账户行为异常为由拒绝操作。随后,对方以“风控,正常”为由安抚,要求晶晶发QQ红包。

随后,对方要求提供游戏账号、密码,以及绑定的身份证号和姓名。晶晶提出自己没有身份证号,被告知需要118元购买未解封的卡,卡解封后可以退款。

晶晶再次发QQ红包后,对方要求人脸验证。她虽然很迷茫,但还是拍了照片发了过去。对方的回复必须绑定她的身份证照片,否则必须购买人脸授权码。

见晶晶还在犹豫,对方催促说是最后一步了。解决之后,她会把之前解锁卡的钱还回来。对方很快发来微信群二维码,要求来群用红包支付。不说话,然后离群。为了尽快解锁,晶晶进群后发了450元红包。

就在点击“退群”后,对方以补退款金额和审核不通过为由,两次要求晶晶再交1200元和1500元。同时她发了一张游戏实名认证的截图,上面全是名字和身份证号。看到事情已经做了,晶晶没有多想就做了。

此后,对方向晶晶要了3000元,随后又要了3000元和100元定金。晶晶说没钱,对方爽快地说可以预付。最后晶晶说只能给30元,对方居然答应了。

期间对方不断更改指令,然后让微信实名认证取消,再重新认证,来回反复操作,弄得晶晶晕头转向。最后,晶晶终于得到了对方“客服承诺7天内退款”的回复,但仍需支付2000元加急处理。

想把钱拿回来的晶晶让朋友发了200元红包,被告知系统延时两天。至此,她5300多元的压岁钱已经浪费了。两天后,晶晶的母亲得知情况后报警。

诈骗未成年人“发家致富”

13岁的无锡初中生王明(化名)平时是一款热门网游的粉丝,因为这类游戏设置了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限制,每次都玩不尽兴。

去年7月,王明在访问游戏论坛时,在一个帖子的底部发现了一条评论,称游戏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人的限制可以解除。随后,他被拉进了一个QQ群。

按照要求,他与失主发起对话,失主告诉他:先交10元手续费,再告知个人微信号和密码。随后,他把手续费、微信号和密码发给了对方。48小时后,王明被告知微信已被封,必须重新注册。

没有微信号,游戏无法登录。“我之前在游戏皮肤上花了不少钱!”他说。后来,他选择了报警。“警察叔叔,我要报案。有人骗了我的微信号。”

去年8月11日,熊等3人被无锡警方抓获。据警方通报,4个多月前,熊在做微信生意时,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里的人每天都在发布“发家致富”,专门教人如何骗未成年人的微信号,然后卖掉获利。

看到这个新闻,他觉得“这是一个又快又省力的赚钱方法”,于是跟两个大学生说了,三个人一拍即合。

一切准备就绪后,熊三人开始寻找目标,冒充游戏客服,在各大游戏论坛的帖子下留言,谎称可以帮助未成年人解除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限制,以此来吸引未成年人。

一旦有未成年人添加想要解除系统限制的好友,他们会向对方收取5到20元不等的手续费,然后要求对方给他们微信号和密码。

拿到微信号和密码后,熊等人登录微信修改密码,将微信号本身绑定的手机号改为自己事先购买的手机号,并清除空微信号内的所有内容和联系人。

事后,他们告诉受害人,微信号被屏蔽了。“骗取一定数量的微信号后,我会在网上联系买家。买家会对微信号进行分类,申请周期越长,微信号价格越高。”熊在接受检察官讯问时说。

警方调查后发现,3人共诈骗微信号800余个,诈骗未成年人17000余元,非法出售微信号20余万元。

今年1月6日,经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涉嫌诈骗罪判处熊某等3人有期徒刑8-6个月,并处罚金。

被警方抓获的前两天,熊刚刚过完22岁生日。他没想到走了捷径,把自己送进了高墙。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是全社会的责任

据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检察院信息,2019年10月,17岁的梁铮(化名)在某热门手游网络虚拟大厅发布了“5元买8万元优惠券及任意皮肤+荣耀水晶”的“节日礼包”。

九天之后,苏州12岁的女孩鲍晓和13岁的女孩小江通过QQ在家里购买了这些礼包。随后,梁铮以“需要用成人手机认证激活”为借口,诱导两名未成年少女使用其父母的手机微信,再以“虚拟消费充值需要认证”、“充值不成功需要重新认证”、“退款需要重新充值认证”为借口,诱骗被害人用微信扫描其提供的二维码并多次输入充值金额和微信支付密码,共计骗取两名未成年人8万余元。

“防沉迷模式旨在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解‘防沉迷’可能会迎合未成年人的好奇心,但现阶段基本不可能轻易破解防沉迷的技术壁垒,这是明摆着的诈骗。”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张紫阳说。

张紫阳认为,虽然某短视频网站所属公司对用户发布主要视频内容进行了监管,但不法分子利用视频评论区链接广告,以“玩偶般”的方式规避监管,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大量非法信息传播,信息网络安全潜在风险极大。

今年1月6日,检察机关督促短视频公司整改其平台内的违法信息。同时,张紫阳电话通知上述短视频网站法务部,向该公司发出刑事风险提示函,建议其彻底清除某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解除游戏防沉迷系统”等违法信息,并依法对发布违法信息和评论区的用户加强监管。

6天后,某短视频网站公司回复称,将根据检察机关的《提醒函》逐一核查清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目前,该公司已对“破解防沉迷”等关键词设置了温馨提示,提醒用户警惕骗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