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吴伊伊,作者|咸鱼,监制|吴伊伊伊
互联网上新事物层出不穷,现在连玄学的轨道都有后浪。
从2010年微博出道的“亚历克斯是大叔”到2021年的陶柏柏,从简单粗暴的网络算命到各种中西结合的占星app,互联网玄学赛道一直在偷偷生长,蓬勃收割。
尤其是这两年,Tik Tok拜佛,哔哩哔哩算塔罗,微信官方账号求八卦求六爻,玄学之风吹了一阵子,颇有阶段性大获成功的势头。
然而,2021年底的急刹车,让站在互联网玄学赛道上的各路高手们措手不及,迎来了冰冻的时刻——随着《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于2022年3月1日正式生效,互联网玄学赛道也暂停了。
01 风险
不能在电商平台上算命。
最近两个月,许多神秘主义爱好者发现,2021年上半年,在线算命和塔罗占卜在电商平台上仍然非常受欢迎,但在2021年下半年,很难检索到相关内容。
现在如果输入“塔罗牌和占星”,大部分会显示没有搜索结果,而如果输入“占卜算命”,则会跳转到公共服务页面。在拼多多上,搜索“占卜、算命、塔罗”相关产品也显示没有搜索结果。
其他内容社区,如小红书、哔哩哔哩、豆瓣等。,输入相关条目,虽然可以跳出内容,但是大部分结果页面都挂着一行风险提示。
另一方面,在微博魏紫斗数超话中,有用户发表博文,认为互联网玄学“将更多转向看不见的地方”,同时“暴利将更加暴利”。
显然,互联网玄学赛道正在发生一场无形的撤离,而就在几个月前,它还被公认为“一门好生意”。」
此前,在白借助星座分析火了一把的时候,互联网玄学赛道的各种盛况媒体报道数不胜数,从微博头部星座IP同道大叔的多轮融资和创始人的亿元现金,到各种命理app的招财进宝,再到短视频平台新崛起的星座博主中西玄学,一边依靠“互联网+”实现产业升级,一边依靠社交媒体吸引资金盈利。
玄学巅峰时期创造“神”,获得数百万融资。
据投资界统计,2014年以来,已有多家以命理为业务的公司获得知名资本的融资。比如娱乐女神莫小棋创办的“星座女神”,2017年获得了由佐宇资本、水木资本、小米、岳薇创投等投资的3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作为中国最大的星座社区APP“试水”,2017年,Lily.com投资1920万元。此外,很多形而上的创业项目,如星知、展鑫、蓝星人、陶涛Xi等,都获得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融资。
虽然20代以后,互联网玄学电路的投资热逐渐降温,2020年以后,几乎检索不到新的投融资信息,但得益于视频文化的繁荣,互联网玄学博主日渐崛起。
在哔哩哔哩,拥有66万粉丝的塔罗占卜大师每小时收费高达2000元。微信小程序里,有人卖占星课程,每课时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小红书里有很多玄学博主,借机卖转运水晶,守望相助。
02 转向
当然,这种趋势的出现并非偶然。
自从2018年知名的风水大V《神棍局》关闭后,互联网玄学赛道开始有了这种分化。一方面,2018年以来,神棍局、AI算命相继被推翻,让投资机构逐渐意识到玄学轨道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政策因子叠加内容平台的自查,让从业者有了“打头鸟”的意识。
所以,相对于之前的团队创业和企业管理,最近两年,互联网玄学从业者更倾向于单打独斗。大博主依靠个人IP的流量曝光来实现广告,而中小占卜师更倾向于社区内的1V1收费。
尤其是2021年《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颁布后,不仅电商平台下架了与占卜算命相关的店铺,闲鱼等二手转售app也开始清理平台内的玄学内容。
暗流涌动之下,淘宝算命、拼多多占卜等一系列曾经风生水起的互联网玄学业务全面进入冰冻期,算命先生搬进写字楼搞命理大数据的创业故事开始淡出大众视野。
时至今日,就连一直被视为相对重要的测绘等社区,也不再把占卜、算命等内容挂在公开面,而是以更隐晦的形式存在。
打开测试APP,点击“提问”标签,就进入了对话页面。在这个页面上,如果输入“占卜、算命”等词,会有敏感词提示。
在APP store中,这款APP也隐藏了形而上的描述,转而将自己定位为“星座心理情感问答社区”。
03伪装
一个更深入的概念包已经在互联网玄学赛道蔓延开来。
以算命、占卜起家的玄学APP开始往身上抹心理“金”,口若悬河的玄学创业者开始洗地。“占星学不是玄学,而是有着缜密的大数据体系”。
2021年9月,有媒体以第一人称视角报道了一个全新的职业——心理占星师。当时的标题是这样写的:我是一个心理占星师,占星不是玄学,而是一个细致的大数据系统。
但是,如果你通读整个采访,你可能无法确切地发现这个花名为“江熊猫”的心理占星师是如何拥有大数据的。她自以为是“星星的翻译者,信息的传递者”,但遥远的星星能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相比之下,曾经被央视曝光的AI算命的大数据理论似乎更合理。
有媒体曾经采访过卖AI算命软件的商家。商家表示,人脸测试结果的数百条数据一般存储在AI算命软件的数据库中,而这些描述运势的计算一般都是预先编程的模板,包括测试结果,也是随机出现的。
“也就是说,同一张照片上传两次,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上传两次不同的照片,可能会得到相同的分析结果。这里是概率的问题。」
是的,概率——或者说,神秘学本身就是一个概率问题。
去年爆红的星座博主陶柏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获得人们的同情,抓住人们的痛点”是他写作时会考虑的问题。他自述的一个天赋就是“善于发现规律,总结归纳,然后能够用一种让别人觉得有道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潜移默化的让别人觉得这个东西做完之后很有帮助。”」
概率的这一端是占卜师,他们提炼出宽泛的、一般的、描述性的语言,经过巧妙组合后输出给外界。概率的另一端,是探索者。他们明明希望占星家的预测是针对他一个人的,但实际上,他们得到的指导往往来自于一个共同的解读。
更神奇的是,年轻一代在屏幕上点击分享今天的运势,同时跨越了科普视频中的巴纳姆效应和证实性偏见。他们可能不知道玄学背后有很多科学的解释,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
在郭克一个关于占星学的热门帖子里,有人这样总结年轻一代对神秘主义的追求:上一代人的算命可能来自于无知,这一代人的算命大多来自于无解。
这与阿兰·德波顿在《爱上浪漫》中的感受相去甚远:“占星术和算命经久不衰,可见我们是多么渴望被理解。」
是的,“占星家要的就是指导,什么指导都行”,尽管他自己也在疑惑上海街头的占星家都有什么营业执照。
04 市场
几年前,铅笔道写过一篇与占卜有关的行业报告。
我采访了一个算命APP的创始人。当时创始人认为他的赛道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在他看来,中国约有14亿人口,16-50岁的目标用户约占45%,其中付费用户约占16%。算命最低年消费1000元,这是一个过千亿的市场。
如果他创造的产品能做到20%的市场份额,平均每年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00亿元。
但是算命先生忙着给别人答疑解惑,可能忘了给自己占卜一下。
当2022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高人汇失去了“现场999风水”业务,突然变成了“提供婚姻、事业、心理咨询等服务的平台”。甚至,为了规避风险,微信官方账号对推文的关注也变成了“系统正在升级”。
相比之下,海外1000亿的“大师”市场真的是1000亿。
有人总结了印度四大国民级商业“ABCD ”: A-占星占星,B-宝莱坞,C-板球,D-虔诚宗教。
其中,占星不仅被视为与宝莱坞、板球、宗教一样的国家事业,更有培训班的路径。据统计,印度有30多所大学开设占星学本科和硕士学位。甚至还有中国企业家涌向海外淘金。
据36KR报道,由中国企业家创办的一款名为“Guruji”的占星软件获得了光速印度和光速中国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创始人的愿景是成为“印度最大的占星平台”。」
不仅在印度,在美国,占星app也很流行。2021年《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到:“随着这一代美国年轻人越来越迷信,许多占星app获得了巨大的商机,风险投资也为后者提供了大笔资金。最多的时候,一个app开发团队Co-Star获得了相当于9700万人民币和1500万美元的融资。」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兜售的占星概念。他们声称,除了雇佣占星师,Co-Star还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占星信息来跟踪行星和恒星的实时运动,以提供准确的占星范围,它还强调它使用人工智能来计算和分析数据。
在这种高科技的占星术下,合星的生意真的是蒸蒸日上。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占星术也催生了一个流行的模因账户和一个新兴的微社交软件。
05一个摘要
时至今日,虽然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算命店,但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仍有人在出售这项服务。
在占星APP的测试中,这项服务已经被改变,以情感咨询的形式存在。占卜师不是占卜师,而是一种天赋。在微博各种形而上的超级对话中,大师们不加微信是见不到“大师”的。
显然,表面上的财富代码已经没有了,但神秘主义兜售的生意依然不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