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双11”电商购物节,各大平台总会打出“特价促销”、“百万补贴”、“满减优惠”、“限时秒杀”等极具吸引力的口号,大规模的折扣吸引消费者眼球。但优惠背后有很多套路,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为保障消费者安全,结合近年来“双11”消费者投诉情况,中消协于4月4日发布“双11”六大提示,呼吁各类电商经营者多点真诚,少点套路,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提示一:不要迷信“低价”]
“双11”是商家多年打造的促销节,线上线下市场都笼罩在“全年最低价”、“巨惠特卖”、“限量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中,给消费者“买就是赚”的心理预期。事实上,根据中消协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有些商家的促销价格未必真正实惠,有些商家用的是“先升后降”的套路,有些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价格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甚至是全年最贵的。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要迷信所谓的“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除非是跟随很久的商品。
[技巧二:关注商家的促销规则]
有消费者说“一个操作猛如虎,一个红包一毛五”。目前很多商家都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下单,包括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有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需要消费者“精打细算”才能清楚。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关注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类别和范围,是否可以叠加使用,售后服务措施等。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约定或明码标价,明显存在不公平格式的条款,建议谨慎选择,避免争议。消费者购买预售商品时,还应当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和金额、商家发货时间、双方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提示3:小心存放物品,避免浪费]
面对“双11”强力打折促销,很多消费者喜欢囤积一些生活用品,很多还没拆封就已经过期了。中消协提醒喜欢囤货的消费者要理性。建议先把家里的“库存”清理干净,根据需要规划囤积商品的数量,避免浪费。对于化妆品、保健食品、粮油调料、休闲食品等用途有限的商品,更要杜绝冲动消费,尽量少存或不存商品。
[提示四:促销短信骚扰,留证据举报]
近年来,“双11”促销期间,营销垃圾短信呈现集中爆发趋势,让消费者深受其害。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未经消费者许可推送商业信息和广告涉嫌违法。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面对经营者非法推送促销信息,可保存证据,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热线进行投诉举报,共同遏制商业信息非法推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技巧五:不离开平台不要私下交易直播购物]
目前带货直播火热,但不少主播带货“翻车”的事件也引发了消费者的大量投诉,比如主播夸大功效,用极端言辞诱导消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按规定公示证照信息,引诱消费者私下交易,售后服务无保障等。对此,中消协建议消费者保持冷静,克制冲动,尽量选择信誉度高、口碑好的直播商家进行交易。保证财产安全和交易记录,不要离开平台私下交易,也不要直接转账或汇款到私人账户,通过发送支付链接页面或扫描二维码支付。
[技巧六:了解商家的发货退换货政策]
消费者在购物时,应提前了解商家的发货退换货政策,保留聊天记录、订单信息、付款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收据。“双11”期间,交易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商家无法快速发货,因此消费者应提前与商家明确发货时间,购买急货、生鲜时注意避开物流高峰期。同时,消费者也要仔细阅读退换货政策,了解购买的产品是否可以七天无理由退货,退货运费由谁承担。收到货物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签收。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电商平台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经营者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记者:赵文君编辑: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