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那些盲盒都是周围单身朋友的摊主卖的微信,或者是单身人士自己留下的。难道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微信也被卖了?”大连女孩小瓜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求助帖。面对这样的烂事,她只能关掉搜索加好友的功能。
自7月中下旬,一名长沙大学生“灵机一动”开了“月老办公”地摊后,脱单盲盒逐渐在全国各地兴起。在一些城市,还有出售单断盲盒的“单断便利店”。更常见的是线上单断盲盒小程序形成产业链,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代理。
这种盲盒的“玩法”很简单:只需支付1元钱就可以提取一条联系方式,或者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保存在“库”里,等待“有缘人”提取。有网友说,摘下盲盒是社交恐惧症的“爱情救星”。但对于已经有男朋友的瓜来说,她还不知道是谁把她的微信号卖了。
在北京、广州、重庆、济南等地,已经出现了“脱单便利店”。店里卖的去单盲盒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店里的工作人员会按照生日和星座来分类。
日前,记者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咖啡店看到,这里的盲盒被做成胶囊,男生用蓝色,女生用粉色,按照北京行政区和年龄段分类。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可以直接花3元或9元购买不同类型的胶囊。也可以自己填写信息,形成新的单个胶囊。根据摆放位置的不同,收费分为39元和99元。胶囊信息开箱后,只能拍照保存信息,不能带走胶囊。“在存放在这里的盲箱里,一个人可能会收到很多陌生人朋友的申请。如果要把胶囊下架,需要花19元”。
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店里,陈列着写有个人昵称、星座、要求的盲盒。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孟/摄
据不完全统计,店内储存的单粒胶囊有近百粒,大部分是90后,11月上半月上架的居多。根据店内张贴的“提现细则”,要求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和社会账号。如果填写信息,将被视为授权投放胶囊的自愿行为,并提示可能遇到的信息泄露、经济往来等潜在问题。
上周末,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白琳无意中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去除盲框小程序的存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用1元钱把自己的微信号存进了盲盒,一周之内只收到一个好友申请。
小瓜一两天就收到了十几个陌生人加好友的请求。“直到有人加好友时打招呼,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微信号被卖了,加好友的人甚至来自不同的城市。”
记者在一个盲盒移除小程序中尝试支付1元后,立刻得到一个微信号,是真实的手机号,没有任何身份验证。小程序的“怎么玩”还注明了手机号、位置信息、微信号、QQ号等。需要微信绑定的都留在盒子里,用户在参与和使用小程序服务和功能时默认认可隐私条款。
单身男女想要的“爱情邂逅”成了商家眼中的“窗口生意”。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单盲盒小程序,通过社交平台广泛招募代理,“赚钱快”、“平台积累1000+数据”、“推广手段分提成”、“高校资源必做”、“收钱狂欢超燃项目”成为他们的口号。
某单盲盒小程序的推广人员表示,“如果学生是校园推广大使,就不需要花钱。加入后可以有自己的二维码摆摊赚钱。如果有人花1元钱抽盲盒,就返0.5元”。
单身盲盒的出现增加了单身男女相识的概率,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就此,记者咨询了北京史静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大晋。林大晋说:“无论是校园活动还是社会上的便利店,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性质。虽然个人信息基本上是在征得个人同意后收集的,但个人信息处理不仅包括收集,还包括存储、使用、处理、传输、提供、披露、删除等。”
她提醒,特别是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丢失盲盒的个人信息提供者和接受者进行必要的审核,防止衍生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盲盒的代理或者校园推广大使,林大晋提醒:“这种身份也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者,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是平台犯罪,虽然是招募的代理人,但本身可能是被骗的,不会全部构成犯罪,但其客观行为的违法性仍然存在。明知平台犯罪而提供协助的,也要追究刑事责任。”
林大晋提到,瓜瓜的遭遇是典型的侵犯个人信息行为,非法出售他人微信号者应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要及时维权,向有关部门和机构举报投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小瓜、小燕、小杨、白琳均为化名)
资料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