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CSIG能否成为腾讯新的增长引擎,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集团CEO唐道生近日在接受贝壳财经、贝壳金融专访时回应:“这需要团队的持续执行和努力。我认为在行业趋势下,CSIG的业务还会持续增长一段时间,比如金融、智慧城市、交通、医疗健康、国际化等细分行业,这些都是我们重视和看重的。”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集团CEO唐道生供图
腾讯“930改革”三年后,影响力初具规模。包括CSIG收入在内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公司2018年年报的23%提升至公司2020年年报的27%,并在2021年第三季度克服疫情进一步提升至30.4%。但CSIG成立之初,一度被外界质疑没有toB(为企业服务)基因,无法放下身段进行销售和执行。
过去三年,CSIG的云计算业务拥有超过9000家合作伙伴,在30个行业推出了超过400个联合解决方案。员工数量也从成立之初的1000多人迅速增加到1万多人。如何保持敏捷组织、信息畅通的企业文化,成为必须面对的“成长烦恼”。2021年年中,CSIG再次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和战略升级,目标是扎根行业、深入区域、提升效率。“再往下走,就进入深水区了”,唐道生说。
新冠肺炎疫情给云计算厂商带来了机遇,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摩擦,中国云计算企业不得不放缓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的竞争。ID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结合PaaS(平台即服务)市场,阿里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比37.9%,腾讯云市场份额11.2%排名第二,华为云市场份额10.9%。近几年才开始发力的华为云已经接近腾讯云。
面对激烈的竞争,汤道生近日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时表示,虽然近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迅速,但国内云市场整体规模仍不到全球市场的十分之一,云计算支出在中国企业IT(互联网技术)支出中的占比仍较低。他认为,国内云计算市场正在发生两个新的变化:从技术合作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云”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孤云难住”将成为常态;从行业拓展来看,“无处不在”成为常态,云应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这也是腾讯云的优势。
壳金融:CSIG今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技术委员会和组织架构的调整。这些变化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汤道生: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需要找到更专业的人才去深挖行业痛点,更好的服务这些客户。
有些变化外界可能看不到,就是运营管理的提升。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这些动态变化的项目,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产品、交付、与合作伙伴的合作角度,都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很多调整都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的。
技术委员会是为了加强我们对前沿技术的投入,推动云原生技术从R&D、代码、管理、持续集成、自动测试、自动部署乃至后续操作系统,满足当前云时代对R&D效率的需求。它需要一个穿透式的系统,既服务于内部研发,也服务于外部合作伙伴,还能满足客户需求。
另一个领域是硬件投资,包括服务器、智能网卡、交换机等。,都是我们关注的技术领域。所以腾讯也在从过去的专注于应用层面转向PaaS层面。今天,它将专注于软件和硬件的集成,以高效率和低成本为客户提供服务。
壳金融:近年来,世界各国在产业政策方面都积极支持云计算等业务的发展。腾讯云如何应对这种国际竞争态势和格局?海外机会在哪里?
唐道生:行业数字化是全球行业面临的共同趋势,而腾讯面对全球市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首先,在帮助中国企业出海方面,我们是基于腾讯云的全球能力来服务好中国企业的。随着腾讯的通信和内容服务面向全球市场,腾讯云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基础设施,超过100万台服务器在全球运行,并提供EB级云存储服务。从2021年开始,我们陆续在印度尼西亚、泰国曼谷、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巴西圣保罗等地开设新的数据中心,加速国际化业务布局。
不久前,“英雄联盟S11总决赛”火遍网络。这场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办的全球性体育赛事,需要通过专线传到北美,再跨越一万多公里的太平洋,到达中国观众的屏幕上。腾讯云是S11总决赛的云服务提供商。基于全球68个可用区域和2800多个加速节点,腾讯云可以轻松应对跨洋传输的挑战,将画面延迟降低50%以上至400毫秒以下。这种能力也是我们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
第二,在帮助海外企业提供本地服务方面,我们的音视频技术和AI技术在海外打开了很多机会。以音频和视频为例。在日本,我们帮助偶像运营公司Yell搭建了自己的直播平台。通过使用腾讯云TRTC和美颜SDK,快速完成了平台开发,充分满足了艺人和粉丝在线互动的低延迟和美颜功能需求。
目前,腾讯已经构建了包括音视频、人工智能在内的完整易用的产品体系。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建立差异化优势,为全球客户提供独特价值。
第三,在帮助国外公司拓展中国业务方面,我们也帮助海外公司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数字场景,开拓新的市场空。比如宝马与我们数字化合作,引入腾讯小场景和微信车机版“上车”,通过云更新实现无需下载、安装和语音交互,让车主满足“吃、住、玩”的多种需求。
贝壳财经:在您看来,未来云计算的发展格局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唐道生:尽管近年来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迅速,但国内云市场的整体规模仍不足全球市场的十分之一,云计算支出占中国企业IT支出的比重仍较低。在进一步推动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上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市场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从技术合作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云”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孤云难住”将成为常态。云从单维度的性能比拼转变为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比拼,从过去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转变为提供更加多元化、丰富的解决方案。
因此,云不再是简单的存储或计算,而是数字技术的“合力”,融合了AI、IOT、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比如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需要云、5G、物联网的集成应用。通过汽车传感器和路边摄像头等物联网设施和AI识别汽车和行人的位置和速度;通过5G网络的毫秒级传输,可以进行车辆与道路之间的信息传输,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从行业拓展来看,“无处不在”的云已经成为常态,云应用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以前云计算主要集中在IT、互联网、泛互联网,现在各行各业开始转向“上云”、“用云”,甚至普通用户也能感知到“云”无处不在。云用户也在从专业技术人员向业务人员拓展,开发模式轻量化。
总之,随着技术协同和行业扩张趋势的加速,云的使用正在从骨干和中心网络走向行业的具体业务场景,分布式云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未来,随着“云网边缘”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部署将更加全球化、分布式,为各种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计算服务。
贝壳财经:以前大家谈到中台系统的影响,认为BG(BU)之间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数据沟通不畅等等。但是近几年很多大公司都改成了BU或者 BG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唐道生:对于企业来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对内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对外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创新过程中的“降本增效”。采取什么样的运作机制,很难总结。
面对特定的业务需求,如果中间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产品的R&D效率、公司的运营流程和客户的服务体验,那么就应该建立中间平台。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不同的行业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所以也需要针对每个行业制定具体的行业解决方案。最终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哪种选择更有利于业务发展和客户需求。
壳牌金融公司:在B和 G
唐道生:[/s2/]跨行业合作的底层逻辑是基于腾讯的企业价值观:“诚信、进取、协作、创造”,其中“协作”非常重要。
比如腾讯云的很多能力来自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大家都在建立共生的合作关系,是“团战”中的战壕里的同伴;还有很多公共职能部门和其他BG业务部门也启发科技向善的理念,积极与CSIG合作,将腾讯云数字技术推广到他们的产业伙伴生态中。在腾讯相对自由、管理松散的企业文化中,一个团队和另一个团队的合作,我们特别注重是否给用户带来价值,是否给协作团队带来成就感和“双赢”的结果。
比如协同办公,涉及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会议三个产品,分布在公司的不同BG。企业微信是底层平台,腾讯会议和腾讯文档是核心应用。最近三年,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会议都发展得很好,每个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在市场上取得了单项冠军,让客户灵活组合。目前,三个产品的整合正在进一步加强。整合后的产品将继承腾讯文档和腾讯会议的强大功能和产品体验,增强三个产品之间的协同,为用户带来更流畅的办公体验。
壳牌财经壳牌财经记者白编辑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