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手机摄影,相信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一部手机,别人总能拍出艺术感和特色鲜明的大片效果,无论是视角、视觉平衡还是美学设计都非常优秀。但是,你看自己拍的照片,根本没法直视,没什么可看的。
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Funphotography通过系统、有组织的整理发现,想要用手机拍出优秀的照片,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以下12个手机摄影技巧。如果你理解它们,并能练习它们,我相信你也能快速地拍摄,让人印象深刻。
接下来看干货:
(如果你觉得内容不错,记得点击底部的强烈推荐,给趣味摄影一些动力和支持)
1。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最基本的就是保持画面稳定
在我的粉丝群里,总能看到一些有这种问题的合作伙伴发来的照片。取景效果挺好的,但是水平线控制不够严格,有些歪斜。那么,画面中就会失去基本的平衡感,尤其是那些森林或者建筑的题材。水平歪斜时,会给观众一种压倒性的不适感。所以建议在用手机拍照时,要注意取景画面中远处地平线的稳定和平衡。
2。手机摄影也要善用光线
无论是专业相机还是手机,只要你把自己定义为摄影创作,就需要注意光线的运用。光影是摄影创作的基本条件。如果你想拍出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你必须观察并在光线的使用上下功夫。那么适合手机摄影的光线环境和时间段基本可以定位在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这个时候灯光效果会更柔和,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拍出很多专业的作品。
有人认为手机的CMOS成像元件太小,拍逆光摄影时宽容度不够。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打开手机的HDR模式。另外,我们可以模拟专业相机周边曝光的拍摄方法,比如用三脚架固定手机,然后手动控制手机测光点分别对取景区域的亮部、中间色调、暗部进行测量拍摄,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后期合成一张高清的HDR照片了。
此外,手机还附带了许多辅助功能。比如拍摄特写时,可以利用手机闪光灯补光,从而增加被摄主体的灯光效果。也可以用手机上那些有创意或者定制的拍摄模式来拍摄。
3。手机摄影应该更注重取景和构图
希望这能引起所有手机摄影师的注意。因为手机镜头不能像相机镜头那样灵活控制焦距和光圈,所以我们需要在取景和构图上多下功夫。这也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方式。看看手机摄影大师的作品,每张照片的构图都算得上经典。
很多初学者在学习取景构图时,总喜欢把主体放在手机画面的中央。说实话,太多人用这种同样的构图,会不够生动,不够特别。趣味摄影建议每个人都试着多使用它& # 34;三分法& # 34;构图,或者打开手机的构图参考线进行标准构图。可以稍微把主体转移到一边,这样会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昨天也在动态里发了一些关于手机摄影的构图方法。可以参考一下,看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1.中心构图,更好的突出主体,直观明了,人物太多,不够生动。
2。井字构图可以创造视觉平衡,加强空感,将主体移至三分之一线。
3。对角线构图,以增加画面的动态,增强视觉冲击力,但要注意视线平衡。
4。留白构图,空观感较好,画面变得简洁大方,要注意元素位置的控制。
5。绘画构图,中国古代艺术的构图,加强欣赏,对后期有一些很高的要求。
6。竖排构图,一种常见的构图模式,可以避免杂乱的周围环境,这一点稍难应用。
或者试试下图的构图:
4。善用“角度”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世界上有很多好的手机摄影大片,可以说在角度的运用上发挥了淋漓尽致。虽然我们无法获得那样的效果,但我们可以谨慎地选择合适的角度来拍摄,比如巧妙地避免阳光直射,或者避免反光和光晕的问题。
你也可以试着多找些拍摄角度,因为你一般都是用那种平角拍摄的。那我们换个角度吧,比如俯拍,俯拍,或者大尺寸的对比拍摄。
5。用手机拍人像,构图和角度很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或者见过这样的傻事,就是看到一个很美的地方,然后让同伴张开双臂给自己拍一张照片,然后发现拍出来的照片不是黑就是尴尬。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构图和角度运用的问题。
用手机拍人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逆光拍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就需要用测光的方法对人脸进行对焦,但是背景会曝光过度,除非背景是黑暗的环境。
2.拍人像照片时,我们只关注人物的表情和姿势,或者只关注背景,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细节。
3.没有仔细研究和观察人物的位置,导致效果不自然或者遮挡了更好的背景元素。
4.无意间打开了背景的虚化。本来想拍风景人像,结果是人像照片,没有表现出环境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趣味摄影要建议大家尽量让拍摄对象充满画面感,这样才能突出拍摄对象的特点。并且利用好构图,把照片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避免被背景淹没。这样才能得到更有趣的画面效果。
6。拍风景照时,避免手机宽容度低,逆光拍摄的缺点
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可能会认为现在手机的发展也可以抑制和优化一些背光的问题。但在相对环境下,用手机拍摄逆光风景的照片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比如拍出来的照片不是死黑就是死白,没有办法更好的平衡和优化明暗对比。当然,如果想拍剪影效果,可以忽略这一点。
7。善用自己的手机拍摄模式
无论你是拍摄人像还是风景,建筑还是蓝天白云,别忘了手机厂商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些拍摄模式。这些拍摄模式都是手机厂商通过整合大数据得到的优化效果,比我们手动调整要好得多。这时候可以打开手机上的智能AI识别,或者相对拍摄模式,比如风光摄影,可以打开相机的广角功能,比如蓝天白云,打开手机的色彩优化,让天空更蓝云,更白。
同时,在拍照的过程中,如果屏幕上的图像太暗或者太亮,也可以稍微移动一下手机的拍摄角度,或者也许用手机点击一下明暗过渡的中间位置,会呈现出更好的效果。这种拍摄方式比较适合经常旅行,喜欢记录沿途风景和趣事的朋友。
8。手机宏功能的合理使用
这个比较适合拍一些花卉静物的摄影题材。当然,形状稍微明显的昆虫也可以拍,但是你需要有快速的反应。不然bug跑了,你什么也得不到。
拍摄静物时,不仅可以使用虚化背景的功能,还可以尝试手机的微距功能。有些手机有自动识别距离的功能。当你靠近要拍摄的对象时,相机会自动开启微距功能绘图帮助你拍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最近拍摄距离的超广角,再利用光学变焦对被摄体进行放大,从而获得良好的微距效果。
9。利用好手机的夜景拍摄模式
我们都知道早期智能手机在夜景拍摄能力上的表现并不乐观,但是这两年由于手机成像元件的发展和厂商的优化,手机的夜景感光度和算法也提升了不少,尤其是手机专用大光圈的出现,实现了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效果。
但是在用手机拍摄夜景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尽可能的选择光效好的环境和光色美的环境。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手机夜景拍摄模式,你也可以打开手机防抖功能或者在手机上放一个三脚架,增强手机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更优化的照片效果。
10。手机也可以是人文或事件摄影的拍摄神器
因为手机本身的轻便和体积,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普及性和便携性。如果怕错过一些拍摄机会,可以先将手机置于相机拍摄状态,或者打开手机的快速拍照键,随时准备拍摄。我们可以在遇到一些有趣的人文题材或事件时,用这种方法快速拍下这些经典瞬间。也许你就是下一个手机摄影人文主题的获奖者。
十一。有时候多等一分钟会让你大吃一惊
有很多经典的镜头,不是你随便举着手机就能抓拍到的。这时候就需要找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者特定的时间段来用心等待。这也是考验耐心的时候。比如,当我们想要捕捉晚霞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你缺乏耐心而失去一个壮观的火云奇观。可能因为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你失去了一个做出灵魂级作品的机会。要知道,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毕竟高于生活。不是每一个场景和时间段都能形成精彩的画面。
有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并不能给我们最准确的判断,所以不要一下子把用手机拍的照片删掉,拍完之后保存下来,安静的时候静静的看着观察,那么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有些照片可以通过手机修图软件二次构图变高。
或者一些没有特色的照片可以通过手机修图软件进行修图渲染,让照片焕发青春。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手机修图软件对已经很优秀的照片进行优化加持,比如让画面更干净,构图更合理,修正照片的层次,优化照片的色彩明暗效果,增强照片的对比度,改变照片的色调和光影效果等。
分享到这里后,内容会分享给大家。其实想要获得好的画面效果,你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和专业摄影一样,只有投入更多,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最后一个建议是,在拍摄和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想法,比如你想要的效果,在拍摄前期能不能直接完成,如果不能,后期能不能实现。同时看到的一切是否都是你想拍的效果,是否需要再等一会儿。一切都发生在你的决策和思考中,这样你才能做出有灵魂、有情感、有思想的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