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尺一尺等于多少公分(尺有多长,寸有多短?这个问题有点难)

高能预警:本文内容既晦涩又硬核,略显无趣,但如果能坚持到最后,相信会增加不少谈资。


大小作为传统的长度单位,千百年来一直规范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即使今天已经改成了公制,它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中。然而,如果你真的问:你真的知道尺码有多长吗?恐怕你真的不知道正确答案。

我有个朋友初入木坑喜欢按大小办事,说按大小找吉利数字,对他做的东西是吉兆。我当时淡淡地说,你比较一下这两只脚。

他照做了,你猜怎么着?两个卷尺的英寸和长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在现代木工领域,有三种尺寸:英制尺寸、日制尺寸和中式尺寸。其中英文和日文系统比较清晰,中文系统比较乱,难以梳理。所以中国木工爱好者可能是各行业中唯一能接触到各种乱七八糟的长度单位的群体。

一、英制尺寸

帝国单位诞生于古罗马,由大英帝国在全球推广,大英帝国现在既不大也不英也不皇,但人们现在已经抛弃了。还在坚持用,除了美国,剩下的都是几个没有存在感的小国。



这是一张用英制单位绘制的家具图。估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被这种转换气疯。例如,我曾经试图将英制图纸转换成公制。结果小数点后面无穷无尽的数字直接把我搞糊涂了。

直到我看到了英制尺子,才发现试图把英制改成公制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从这把尺子可以看出,英制单位和公制单位从底层逻辑上有很大的不同。长度的公制单位为十进制,1厘米以下的单位为1毫米;中国城市尺和日本尺都是十进制,尺下有寸,寸下有分,分下有分。

然而,英制的长度是12,1英尺=12英寸,而英寸没有下一个单位。为了进行更详细的测量,我们必须继续除以2,除以2,除以2...最后按1/2指数细分。说,这不是脑回路小说吗?



英制长度和公制的换算很好找,网上有现成的在线换算工具。1英尺=30.48厘米,1英尺=12英寸,所以1英寸等于2.54厘米。

英制单位的另一个更广泛的应用是北美进口的木材,异域逻辑更明显。北美木材厚度的单位是英寸,但它是以1/4英寸的倍数表示的。比如1寸,人们说4/4 & # 34;两英寸等于8/4英寸。常见的厚度有4/4”、5/4”、6/4”等。



宽度由舍入标准决定。例如,对于标记为4”的产品,实际宽度可以在3.5英寸和4.5英寸之间。而日常商用板材的常规宽度一般在4”到8”之间,12”以上的板材宽度较少。

长度的单位通常是英尺,通常在4英尺(1.22米)到16英尺(4.88米)之间。7’、8’、9’、10’的长度最常见,长度超过12’的板材很少。

二、日制尺寸

日式尺寸起源于中国。明日香时期的大宝元年,颁布了《大宝法》(公元701年),正式将中国尺寸引入日本。当时推出的尺子有两种,一种是八寸尺子,一种是十寸尺子。而小尺子在中国和日本很少使用,大尺子从江户时代就一直保持现在的长度。

但后来发现民间普遍使用的竹木制成的竹尺与木匠使用的弯尺有4%左右的差距(原因稍后在中国会找到),于是在1875年(明治8年)确定现在的1尺=10/33m,即约0.303m,1尺=10寸,那么1寸就是3.03。



对了,日本传统的长度单位。日本传统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分为八级,分别是:里、丁(镇)、张、简、尺、寸、分、里(里)。1号房36肘,1号房36尺或60肘,1号房10尺,1号房6尺,1号房10寸,1号房10分,1号房10分。1%是1/33厘米或0.0303厘米。

所以我们常说的实际宽度应该是3.03+3.03× 0.8 = 54.54mm,注意这个宽度是指刨刀刀片与木材接触部分的宽度,也就是刨满后刨花的宽度。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现在的八寸平面的边宽大概是2寸3分5%,六寸平面大概是2寸2分,四寸平面大概是1寸8分。那为什么分别叫八寸、六寸、四寸平面呢?这是另一个关于鲸脚的故事。我们待会单独谈谈。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省省现在所说的“台尺台寸”,其实就是“台尺台寸”。

三、中国传统尺寸

与英语和日语系统相比,中文传统维度要复杂得多。我查了一下,历史上每个朝代尺寸的实际长度都不一样。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每个朝代,单把尺子又分为很多种类,比如骨尺、铜尺、中尺、王尺、背尺、大尺、小尺、星历尺、裁尺、量尺、建筑尺等等。秦始皇统一度量的努力完全白费了。如果他老人家在天上,估计气得从坟墓里都能坐起来。

前面说过,唐代传入日本的大尺和小尺之间有4厘米的间隙,但上图显示唐代大尺和小尺之间有6厘米的间隙。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差异,也使得度量衡的考证更加困难。



明朝统治者

中国现行的市场体系,即金的市场规模体系,建立于1930年1月1日。它是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据国际单位制对原有的建筑规模和图书馆制度进行改革而形成的。

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度量衡法》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普遍公制为标准制,辅助制暂称市制。”第五条:“市制长度为三分之一米(简写为尺),重量为二分之一公斤(简写为斤),容量增加到市制(简写为斤)。一斤分十六两,一千五百尺为一里,六千平方尺为一亩,其余为小数。”

建国后,仍保留市政系统度量衡的用法,但为了使用方法,每斤16两改为10两。从1977年开始,国家开始淡化在正式场合使用市政单位。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全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第二,我国人民生活中目前使用的市政计量单位,可以继续使用到1990年,并应在1990年底前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对耕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并另行公布。”

所以,中国一平方英尺是一米的三分之一,大约是33.3厘米,那么一平方英寸大约是3.33厘米。但时至今日,除了金、穆还在民间使用外,其他市政单位已经很难见到了。

四、材分制、斗口制

如果提到传统建筑中的维度,就不得不先提到古代建筑的模块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有三种法式风格,即宋代的营造法、清代的工程做法和吴地的营造法。业余爱好者最容易接触到前两种。

宋代的量尺是以建筑尺材料级配为基础的。宋代尺子约31.2厘米。材料分级系统是以材料宽度为测量单位的模块化系统。

清代建筑测量采用建筑尺斗制。明尺约31.96厘米,一般为32厘米。铲斗口系统是一个模块化系统,以铲斗口宽度为测量单位。

无论是宋代还是清代,建筑尺都是用来大规模测量房屋的长、宽、高的。所谓模块化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尺度——一种用来控制建筑尺度和测量木质构件尺寸的尺度。



宋代的分木制度

这张图是材料划分体系的示意图,也是古建筑入门的第一个门槛,也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对古建筑感兴趣的人,估计有一半以上被这张图挡在了门外。在图中可以看到很多具体的尺寸,比如几英尺几英寸,看起来非常清晰具体。但是,当你翻页回头看的时候,一连串的分钟直接把你搞糊涂了!

但清代的斗制要简单得多,所有构件都用斗宽的倍数表示。

《工程实践》第28卷写明,“吊桶、铲斗、铲斗等的长度、高度、厚度。应按平体部迎头乔安-昂斗口宽度计算。”

这是一个大水桶,箭头指示的方向是计量单位——桶口:



这是基于斗口的计算方法:



对于古建爱好者来说,斗系统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入门工具。

如果我们把斗口设置为1 cm,那么上面的单上、单下、单上、五步、平身段的总尺寸应该是高11.2 cm,宽18 cm左右。那么,斗拱不是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吗?

最后说一个八卦吧。有人说,清朝之所以把木材分配制改为斗制,是因为经过几千年的消耗,工匠们在清朝以后找不到足够的木材。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

一尺等于多少公分

五、营造用尺

之所以把施工尺单独列出来聊天,是因为施工尺的应用领域太过封闭,知道的人很少。二是因为施工尺子太特殊,至今没有准确的长度标准。

建筑尺有时被称为鲁班尺,但并非所有的鲁班尺都是建筑尺,原因解释如下。

东南大学研究生石在2005年发表的硕士论文《苏南浙南传统建筑工艺研究》中,通过对当地20多位老工匠的调查,仔细研究了苏南工匠的工具和工艺,其中详细记录了建筑尺。

苏南传统的建筑尺是鲁班尺,也叫苏南大木尺,即弯尺。据苏州张银根大师介绍,关于苏南鲁班尺的尺度标准,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建筑法》中1尺等于27.5厘米,另一种是1尺等于27.9厘米;李说他用的鲁班尺是1尺=28.2厘米。可见苏南地区没有绝对统一的鲁班尺标准,大致在28 cm左右。一个施工队内部只要是以做第一高手为尺子的,我面试的高手基本都是28 cm。


但是浙南的鲁班池和苏南的鲁班池不是很统一。比如泰顺张来朴大师的鲁班尺是1米=3尺6寸,芙蓉村陈继田大师的鲁班尺是1米=3尺7寸,瑞安缪西堤大师的鲁班尺是1米=3尺7寸,一般来说浙南的鲁班尺大概是1米=3尺7寸到3尺6寸,也就是1尺=27-28厘米。

因此,在传统建筑领域,英尺和英寸的标准绝对是一本糊涂账。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才逐渐被公制仪表取代。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对作品没有一个准确的尺寸,如何实现多人合作呢?

在每一个古建筑施工现场,都会有一个领导,他被视为工匠的头,或者是看手相的,或者是墨家,通常是技艺高超,德高望重的老工匠。在开始工作之前,工匠会用自己的经验制作一个关键的工具——杖。从此以后,无论工地有多大,所有的尺寸标准都由这根杆决定,杆的标准就是工匠用的施工尺



浙江大学木材厂使用的杆

哎,你不是说不同的工匠用的施工尺长度不一样吗?

不一样,但是别忘了,一个工地只有一个工匠头,手里的尺子是一样的。他确定一个斗口的宽度,剩下的按照这个宽度的倍数完成。所以同一栋建筑的构件可以互换,但不同位置的建筑就不一定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说,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已经极其成熟,一切都有套路可循,但正是这种完备性阻碍了创新和进步,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来从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至于有没有意义,还是自己去品味吧。

六、现代鲁班卷尺



网上卖鲁班尺的商家很多。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的一张图。根据卖家的解释,尺子有四种。然而,如果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文章,你会发现其中至少有一个严重的错误。

首先,图中标注的台湾省尺子,也就是日本尺子,是错误的。10寸的日本尺子在公制里应该是30.3厘米,但是这里只有25厘米多一点,所以上面的寸应该是英寸。



在这张图中,1英寸的位置对应的是3厘米多一点,所以这是日本的英寸。当然,如果是3.3厘米,就是中国寸。

其次,很难说第二行的人物是鲁班赤还是门米特。门计,也叫门灯尺,专门用来计算门窗的吉祥数。在网上也有人把门计叫做文计,说文公是和鲁班齐名的能工巧匠,他们还编了一个两个能工巧匠互相较劲的故事,就是要一字一句的传下去。



丁兰池三线分为大路和小路。主街用于建庙,小街属于“你懂的”等用途。

门米和丁岚尺不是基于数学的可量化的计数和测量工具,而是基于原始哲学的神秘规范。他们的使用逻辑是:我不需要知道它有多宽多长,只要达到这个尺度范围,我心里就舒服了。

这是典型的感性思维,而世界的本源是数学,基于数学的理性思维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最有力的武器。在这方面,传统中国产生不出现代科学是理所当然的。

我对鲁半尺、门计、丁兰尺了解不多,但这几类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没必要研究透彻。


好了,今天的话题到此为止。我是老阎,爱说木头。关注我,一起学习木头背后的故事。

感谢您的阅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