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帐号如何注销(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这招太绝了!)

“上当的都是老年人

年轻人不容易上当受骗!"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

你错了!


骗局层出不穷。

即使是大学生。

还是刚毕业的年轻人。

也是诈骗分子眼中的“肥肉”。


现在

“取消校园贷”骗局

被装修成

“注销支付宝学生账户”


近期,湖北、江西、西藏等

接连有年轻人被骗的案例。

骗子声称遵守国家最新规定

注销大学生支付宝学生账户

按照对方的指示做了之后。

这些年轻人实际上背负着巨额贷款。



今年3月,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大学生网贷政策收紧,拥有大量用户的支付宝、微信等金融服务机构相继下调了相应的大学生消费和贷款额度。


诈骗分子紧随其后。

以注销或变更支付宝学生账户为由

欺诈


准确陈述个人信息

获得信任


客户服务

“大学的时候,支付宝平台给你开了花坛,借了花是吧?目前国家明令禁止学生信息和校园信息出现在各大金融平台上。打开支付宝,填写学生账户信息。现在需要注销关闭,换成你现在的社会状态再继续使用。”


前不久,西藏林芝的“90后”小王接到了一个来自的电话,自称是某金融服务机构的客服



看到对方准备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毕业学校、毕业时间,小王相信国家确实出台了相关规定。

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武汉小刘,今年7月底也接到了类似的电话。因为对方准确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小刘觉得自己的支付宝可能真的有问题。对方声称,如果不改学生账号,会影响她的征信。



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分局反诈骗中心民警李盘说,最近,警方发现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许多学生的个人信息。骗子给这些年轻人打电话,他们会报出他们的姓名、身份证号和学校的相关信息。目的是与受害者建立信任。


Clear 空"学生帐户"

居然骗取用户贷款


客户服务

“我教你查有没有学生账号,然后在支付宝里改,好吗?你打开支付宝,点击右下角的‘我的’,然后点击总资产进去查看你的贷款金额。注意,我们不是问你借钱,明白吗?”


我前面说的是教用户查询所谓的“学生账号”。怎么立马变成了查询“借款金额”了?

其实诈骗分子就是以此为幌子,为了知道电话那头的用户能借多少钱。

小王一看,自己的额度是81800元。此时“客服”声称,只有清除“借款”后,才能将学生账号转为社会账号。



所谓的“支付宝学生账户”,其实就是诈骗分子迷惑用户在“借呗”里借钱,然后受害人将借来的钱以真金白银的形式转给诈骗分子。

按照“客服”的提示,小王将“借呗”借的钱转到自己的银行卡上,再转到对方提供的自称“银监会工作人员”的账户上。“客服”表示,清算后,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会立即把钱退回到小王的支付宝“借呗”里,之后会相应增加金额。

支付宝账号如何注销


使用银联短信

虚拟档案信息操作

小王说,他对诈骗分子要求银行卡转账产生了怀疑。但骗子导演了一场“感情戏”,让他信以为真。

“客服”说,钱从“借呗”里取出后,小王会收到中国银联的短信,然后钱从银行卡转到他提供的账户时,会让小王发短信通知中国银联是我申请的。



当天,小王收到了中国银联95516发来的7条短信,都是转账验证码。每次收到验证码短信,小王都会给中国银联95516发消息,内容为“按“客服”要求“注销学生账户”,要求将转账退回“借方”账户,以便向中国银联备案。

小王每次发短信,对方都会给他发验证。验证码短信,原本是因为银行卡受一次性转账限制要操作多次而产生的,被诈骗分子包装成中国银联与受害者之间的信息备案对话。



一次次短信让小王陷入骗局。同样遭遇这样骗局的还有江西的小张。江西赣州的小张也被诈骗分子骗了8.2万元贷款。

经核实,来自95516号码的短信均为中国银联系统自动发送的验证码短信,用户回复95516号码的短信均为无效操作。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

用户转移是非法的

此前,警方向社会公布了取消校园贷的诈骗手法,现在取消校园贷的诈骗手法又翻新为取消支付宝学生账户。

这些针对年轻人的诈骗手段,都是利用受害人担心个人征信会受到不利影响的紧张心理,诱骗用户在相关平台上操作贷款,最后以“还金额”为由要求用户转账。

支付宝已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不存在学生账户变更为工作账户的情况。支付宝唯一的客服号是95188,工作人员不会用个人手机号联系用户或添加对方QQ号或微信号要求转账。一旦出现类似情况,用户应及时报警止损。

据国家反诈骗中心统计,2020年至今年4月,与“校园贷注销”相关的诈骗案件超过5万起,损失金额高达26亿余元。


年轻人接到这样的陌生电话。

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



任何要求用户注销贷款账户的转账行为都是违法的。不要对陌生号码掉以轻心,虚拟电话设下陷阱。无论“客服”发什么信息,都不要相信,因为相关图片和验证码都是诈骗分子精心伪造的。在接到相关电话时,一定要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联系客服,核实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提高防骗意识,增强防范能力,筑牢诈骗“防火墙”。

来源:江苏警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