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便利店(直击|北京24小时便利店,凌晨谁来光顾?又有哪些故事?)

凌晨1点,零下3℃。玄门外,路灯昏黄。车少人少,脚步匆匆。路边有一家多点便利店,在寒冷的夜里亮起来。在店里,宋有玉帮客人拿了一杯热咖啡。

“谢谢你。”“不客气。欢迎再来。”

这家24小时便利店每天早上总是欢迎晚归早退的工人。夜班班长宋幼玉熟悉城市的凌晨,熟悉客人的需求。有些人回家前会带一瓶酒,有些人上班前会要两个热包子。下雪的时候,店里会聚集人群取暖。有时候,宋有玉会和袖手旁观一起听他们谈论在这个城市发生的事情和经过。

凌晨1点:上夜班的人有时候会带走一瓶酒

宣武门外大街的庄胜广场,原本是老宣武最有名的综合商场,也是北京南城的潮流之地。2017年,庄胜广场开始转型改造。现在原来的商场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写字楼。2019年12月25日,这家多点便利店在写字楼一楼开业。便利店除了传递客流,主要针对上班族。

宋有玉,安徽人,不到30岁。早年学汽车装饰美容,后随父母在北京做生鲜零售生意。生意不好。父母去南方打拼。他留了下来,在一家便利店工作,专做夜班。晚上九点半上班,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下班,在北京喧闹的白天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说:“我习惯了。晚上很安静。”

晚上,宋有玉的搭档是兼职文员于金超。老余比小宋大。他白天在一家购物中心做糖葫芦。最近客流不多,销售不旺。他晚上来打零工补贴家用。“我通常隔一天来一次。明天早上还要做糖葫芦,明天晚上休息。”

凌晨1点,楼上办公楼的灯开始一个个熄灭。店里的客人也变得稀少了。想喝咖啡的年轻人困了。他没多说什么,说了声谢谢,出了店就上楼了。看来他得多工作一会儿。夜班期间,卖得最好的是香烟和咖啡。熬夜的人需要它们来提神

时间临近两点,所有加班的人终于都离开了车站。大部分是直接回家,也有一部分习惯性地走进便利店才回家。冰柜里,烧鸡脆皮紫菜饭团,3.8元一个,有人拿走了最后两个。饭团、三明治、寿司卷、饭盒,货架上所剩无几,也是最适合睡前垫肚子的。

葡萄酒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畅销品。“我以前在社区店工作。小区,白酒好卖。在这里,红酒卖得很好。”小宋说,夏天的晚上,便利店门口的广场上,总会有几个人坐在那里,聊天喝酒,时不时还会去店里补饮料和零食。冬天虽然星星空很美,但是人们喜欢把酒带回家。

小宋和老余都认识一个30岁左右的小姐姐。每次都是凌晨1点左右。每次,我都不说话。每次,带走的都是一样的酒——两瓶燕京,常温。每次都是捡点鸭货回家。

疫情下,大家都戴着口罩,看不清对方的脸。但是这些加班的人,有很深的黑眼圈,还是能看的很清楚。“在北京打拼不容易。回家喝一杯,犒劳自己,好好睡一觉。第二天醒来,又是忙碌的一天。”



从凌晨2点到4点,宋有玉要为第二天的销售做准备。

凌晨4点:早餐的大肉包开始慢慢加热

2点多,店里只剩下小宋和老余。偶尔会响起——“你有新的外卖订单”。又是咖啡,四杯,送到附近小区。十分钟后,送货员来了,小宋已经把咖啡包好了。“会有人加班吗?”送货员微微摇头,他更关心的是这个订单能不能按时送到。

【/S2/】三点半,夜间补货的货车第二次到店,这次是送低温货。上次1点半,是常温货



凌晨3点半,补给车到达便利店。

货车一次要送6家店到庄胜广场的店,正好是预定时间。两个人走了一趟,把货物卸到店里。小宋开始放新到的饭团、果汁、牛奶等。在架子上。老余开始了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准备早餐。玉米,放微波炉里提前加热。将大肉包放入蒸锅,慢慢加热。在关东煮,分类放入方块,慢慢咕嘟咕嘟。早餐时间最受欢迎的单品应该是凌晨4点做的。“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老余说,第一批需要早餐的顾客会在五点半到六点之间到店。



从凌晨2点到4点,宋有玉要为第二天的销售做准备。

工作久了,两个人早就掌握了管理规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什么商品放在哪个货架上,背后甚至还有大数据。“便利店和超市、大卖场不一样。方便第一。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最好拿的商品,就是这家店最畅销的商品。”小宋一边把酸奶放进冰柜,一边说起货架的“玄机”。



货架上最显眼、最方便的商品就是最畅销的商品。

顾客进店,面对的是第一排货架,都是应急商品,比如雨伞、数据线、充电宝。在这个多点便利店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家酒店。所以洗漱用品和一次性用品也放在第一排货架。

再往里走,方便放食物架。传统方便面逐渐让位,自热米饭、火锅、螺蛳粉的地位明显提升。更多的传统火腿肠、八宝粥退居末位。

该地区的饮料和咖啡种类繁多,有罐装的、杯装的、冷的、热的、现磨的,几十种。葡萄酒区,正如小宋所说,葡萄酒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新世界到旧世界,干红到干白,应有尽有。热饮区的饮料冬天加热,夏天用可调柜降温。

2点到4点,是城市沉睡的时候,也是小宋和老余最忙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去商店



凌晨4点,于金超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早餐。

也有例外。比如11月7日凌晨,下了第一场雪。“我们店前面这一带是‘窝’,风在旋转。”按照常理,凌晨的时候,店门是关着的,但那天,小宋记得门会时不时开一下。有人看到亮着灯的便利店,就进来避风雪。店里免费提供热水。即使不购物,进店的人也可以捧着热水,暖手,喝一口,暖暖身子。

有人说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有幸看到了雪。有人说,还好是周末,不然第二天上班就耽误了。有人不停回微信语音,说没事。其他人,只是坐在那里发呆。

那天小宋站在旁边,过了一会儿,给大家添了些热水。

早上6点:服务别人的来吃早餐

早上5点,店里的工作已经快忙完了。小宋和老余走到店外舒展筋骨。高低码货,腰已经觉得有点紧了。两个人叉着腰,扭着身子仰望天空。北京的冬天,星星空很清晰。

不远处可以看到很多空座位的夜班车。清洁车,在街道两旁缓慢移动。早班出租车已经启动,司机坐在车里。让空先调车预热一下。

小宋回到店里,热了一些米饭。他从家里带了两个馒头和一箱蔬菜。食物是冷冻的,所以你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这是他的晚餐和早餐。

这段时间,会有一些下班的司机来店里找东西吃。有一个北京的大哥,看起来五十多岁。住在附近小区,小区房子不便宜。大哥看起来也是衣食无忧,做开车,更重要的是不想闲着。每次下班回家前,大哥都会来便利店吃点东西,和小宋聊天。“聊得天南地北,北京人特有的热情。”小宋喜欢听大哥讲老北京的故事或者国内外的最新情况。他还喜欢向大哥推荐店里的促销活动。“大哥总是愿意尝试的。”

5:00到6: 00,更多的人来到便利店,他们需要早起为别人服务。写字楼的早班保安和保洁员都会来便利店买两个热包子。附近有一家面包店,每天早上烤面包。店员没地方吃早餐,就来便利店买。附近有一所学校。学生早上7点来买早餐,老师6点就先来了。



凌晨的便利店里,有工人的故事。

老余早上7点上夜班,小宋比他晚半个小时。他需要在早班和同事交接工作。7点多,天开始亮了。便利店里,顾客越来越多。商店外面的街道开始发出噪音。整个城市,逐渐苏醒。

此时的小宋已经忙碌了10个小时。[/s2/]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到玄武门,坐地铁回磁器口的家。再过十几个小时,又是一个夜班。凌晨时分,北京的每一家便利店里都有宋和余带着热水、咖啡、面包、酒和故事。



宋有玉的晚餐和早餐。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孙毅

编辑王琼

编辑流程吴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