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通俗解释(号称欧洲第一强国,拥有百万陆军的法国,为何42天就向纳粹投降?)


法国在二战前拥有号称欧洲第一的陆军,但在二战时期跪的速度也太快了。从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战到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仅仅只有四十二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曾经称霸欧陆几个世纪、深刻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法兰西民族,到底为什么在二战初期失败得如此彻底,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长按点赞,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章。

1918年11月8日早上,法国的北部行驶着一辆蒸汽机车,原本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在人类第一次工业总体战四年的蹂躏下荡然无存。马蒂亚斯·埃尔兹伯格木然地凝视着窗外的焦土,他身为挑起战争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谈判代表,在一战失败后,他必须前往胜利者的本土乞求和平。

经过十个小时的颠簸后,德国一行人来到了前法国皇室的狩猎场贡比涅森林。此时协约国联军总的司令、法国元帅福熙却丝毫没有喜悦之情。德国虽然投降,但法国也元气大伤,受到削弱。谈判刚开始,埃尔兹伯格就对这极其苛刻的投降条件表示不满,但在兴登堡的命令下,只能简要修改之后签字。

11月11日,埃尔兹伯格半警告地告诉福熙,一个有七千万人民的国家可以受苦,但不能被逼死。而福熙在半年之后的凡尔赛会议上表达了悲观的言论,他们没有得到和平,这只是一份二十年的停战协定。

被德军攻陷的法军

11月11日上午快十一点的时候,法国首脑乔治·克莱蒙梭站在爱丽舍宫的阳台上,对着外面五百名青年学生高呼法国万岁。在人声鼎沸的欢呼声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如果说在后方的民众还愿意为和平热烈喝彩,那在战场的战壕和铁丝网中挣扎了五十二个月的法军士兵,只剩下了无尽的空虚和麻木的灵魂。

一百三十万最优秀的法国青年为这场帝国主义内讧付出了生命,他们占法国全部劳动人口的百分之十点五,还有一百一十万的伤残老兵半只脚踏进了棺材里。整整一代的法国青年人为这次的惨胜填了战壕,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法国北部在德军的侵略下,造成了高达五百五十亿瑞士法郎的损失,德军将法兰西无数的铁路、桥梁、矿山以及工厂都打包带走了,他们甚至连牲畜都不放过,八十五万头牛、四十万匹马、九十万只羊和三十万头猪也都运到了德国。因此,法国人必须从捉襟见肘的国库中,再掏两百亿法郎用于战争重建。

而德国人签订的条款却找各种借口拖延支付。一战使得法国欠下了非常多的债,因为百分之八十五的战争经费都是借来的,但是他们拼命地印钞强行将法郎贬值,使其市值跌到了1914年的五分之一,成功将许多债务给赖掉了。

德国进入巴黎

1926年,雷蒙德·庞加莱担任法国总理兼财政部长,他通过加税以及将法郎与黄金挂钩等方法,成功救活了法国的经济。1929年的时候,法国就已经将全部的重建工作结束,并且达到了财政大盈余,人们称之为“庞加莱繁荣”。

1920年到1930年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整个欧美都经历了一轮快速的经济增长,各种家用电器、汽车得到了大规模的生产,开始出现消费主义。直到1929年华尔街股价开始暴跌,其一系列反应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经济危机,使得全世界数百万的人口失业,三十年代初的大萧条又将所有的纸醉金迷给击碎了。

客观上来说,法国受到大萧条的直接打击相对较小,其工业产值只下降了百分之十,1932年的时候法国经济就已经恢复了。但是大萧条产生的后遗症还是特别严重的。相比英美大幅度将货币贬值来减轻负担,德国对外大量贷款来投资军事发展。

法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使得他们只能通过将财政预算连年降低,减少投资来硬扛,其中最严重的便是对军费的大幅度缩减。二战以前,法国的军费年年都有剩余,并不是他们理财有方,纯粹是因为军工产量特别少。1938年陆军军费占了总预算的百分之四十三,但是1939年竟然下降到了百分之三十二。

经济繁荣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数不多的一点优势,但由于社会治理行为的崩坏,经济没能在实质上给增强国力作出相应的贡献。战争总是在某种形势下产生,法国军事惨败的第一个征兆便是他们在社会治理行为上表现得一塌糊涂。

德国纳粹大军

议会制的一种混合制度就是法国的政体,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内阁总理拥有行政实权,元首的权力则被限制。波兰复国就是直接沿袭了法国的制度,但在百废待兴的波兰,这个制度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最后迫使毕苏斯基在1925年用非正常途径,成立了萨纳齐军国家行政机关,这才使得波兰的政、经、军事情况有所改观。

法国的内阁更换颇为频繁,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家的行政效率极其低下,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党同伐异地争吵之中。在多党林立之下,所有的内阁都是联合执政,难以维持长久的固定政策,并且都非常地短命。作为对比,苏联、德国的高度集权制度,确保了国家政策的长久运行,其行政效率是远高于议会制度的。

法国人也将统治阶层的乱象看在了眼里,自然而然地,支持右翼独揽政权制度的运动开始出现。但是像“火十字运动”这样的力量并不具备夺权的能力,所造成的后果只是将法国政坛的分裂和混乱给加剧了。接下来再说一下法国的外交政策。

在英、法或主动或被动地默认下,德国的纳粹党上台了,接连发起公开再武装运动以及进军莱茵兰,一次次挑战英法的底线。但由于法国社会治理行为上比较弱,就算察觉到了德国的威胁,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作出有效的积极地回应。

如果从抽象的国家意志来说,德国就像初生牛犊的年轻人,憋着一股劲儿,敢打敢拼,法国就像身患重病的病人,不愿冒险,胆小又保守。在纳粹主义的洗脑宣传下,德国人愿意团结起来进行复仇。而法国处在可怕的政局动荡中,民众厌倦了那些腐化的政客,失去了一战时候的斗志,对国家和战争已经麻木了。

德军不断猛攻

法国当时更糟糕的是连强权集中都做不到,在党派互相倾轧、制衡下,缺乏一个能整合所有力量的领导人物,而那些有才能的新人和新的思想不被重视,军政大权被顽固的老一派抱残守缺。其实法国的统领者们早就注意到了德国的威胁,并且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方式遏制对方,其主要的手段便是与英国和中欧国家结盟,以图在战略上将德国包围。

法西斯的意思

这个计划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受到了社会治理行为的制约,在行动上出现了问题,英国和波兰是法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友,但这两个盟友都有各自的问题。英国提倡离岸平衡的政策,法国之前想对德国进行更严厉的制裁,但英国却极力阻止了。

英国对德国的态度一直都是妥协和暧昧的,绥靖政策的宗旨就是通过牺牲小国的利益,和德国勾结,满足他们的扩张欲望,进而挽救和平。也就是说,虽然英国是法国的盟友,但他却是三心二意的,是极力避免对德发生公开冲突的。

而另一个盟友波兰的境遇则更加艰难,波兰的东西两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国防压力,所以波兰在很长的时间内都维持了对法国的积极关系,两国的盟约看起来像是比较牢固。但法国却在1925年签署了《洛迦诺条约》,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国际地位,事实上这背离了对波兰同盟的初衷,也使波兰的地缘处境进一步恶化。

再加上法国调解波捷切欣冲突失败,这让法国内阁看不到对波兰继续保持投资的利益,在经济和军事上继续与之合作,似乎失去了意义。当法国以牺牲中欧国家的利益“寻求和平”之后,后者就必须以其他的方式寻求外交安全。

1933年的《四国公约》以及马奇诺防线的修筑,使法国和波兰关系持续下跌,因为在这之前,法国的主要任务是进攻北德平原,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从东面策应,但马奇诺防线标志着法国由攻转守。

德军部署多个空军部队

一旦发生战争,波兰只能独自应对强大的德国,为此毕苏斯基在1934年1月,签署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但也没有和法国取消联盟,相当于做了双份保险。1934年,法国再次提出了《东方公约》,旨在将反德包围网扩散到东欧,将波、捷以及波罗的海等国家,尤其是将苏联纳入共同防卫体系中。

但是由于国际上的形势很复杂,让这项原本可以有效制约德国的条约失败了。9月1日德国和罗马尼亚首先就拒绝了条约的订立,而英国也采取抵制立场,美国更是公开反对。波兰外长贝克觉得《东方公约》再一次将法波同盟给稀释了,而且由苏联主导的东部同盟也是波兰东部边境的不安定因素。

虽然许多国家拒绝订立条约,但是《东方公约》最重要的对苏同盟的目的还是达成了。法国外长路易斯·巴尔图成功主导了对苏和解,在1935年5月2日和苏联签订了《法苏互助协定》。巴尔图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对苏同盟也是正确的。并且这项盟约也奇迹般地得到了议会的支持。

但在五个月之后,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马赛访问时遇刺,刺客隔着汽车玻璃射穿了国王的胸膛,然后顺便往旁边的一个人身上补了几枪。遗憾的是,那个人就是巴尔图。历史就是如此地荒诞,一个保加利亚民族主义者意外地将法苏同盟给摧毁了。

德军进入巴黎,法国签署投降书

巴尔图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拉瓦尔不支持法苏同盟,一直拖到1939年,一场莫斯科会谈使得法苏同盟破灭。《慕尼黑协定》之后,法波同盟再次有了苗头。1939年5月19日,法国在形势的压迫下,再次和波兰签订了防御性同盟条款。但是这次的条约就像是作秀,因为它在法国议会上没有得到支持,并且这些条款也表达得含含糊糊。

法国陆军总的司令甘末林只承诺会在德国入侵波兰的三周以内发起进攻。1939年的莫斯科谈判是英法联军为东欧安全做的最终努力,英国首相张伯伦希望组建一个更广阔的反德同盟。这不仅是一次简单地寻求盟约的谈判,更是一次博弈,是英国“祸水东引”政策的一次尝试。

英法希望苏联担任东欧防务的领导者,但却不打算和苏联签订身份平等的盟约,同时他们还想让苏方独自将更多的义务担下,这次的谈判进入了僵持的局面。在张伯伦看来,对苏谈判就是对德施加压力的一个手段。

希特勒践踏洛迦诺公约并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张伯伦竟然还抱有一丝安抚德国的幻想。而希特勒自然看出来了这一点,他也适时地向张伯伦抛出了“橄榄枝”。在莫斯科会议期间,同时进行的还有英德秘密谈判苏联在会谈初期表现出了合作的诚意,但面对拖延推诿、毫无诚意的英法代表,苏联逐渐对同盟的前景失去了信心。

法国大兵

7月8日,英法终于和苏联达成初步协议,但是苏联又提出了所谓的“间接侵略”条款,苏方希望可以在战争开始之前或者是开始的时候驻扎在被侵略国家的领土,美名其曰是协助防御。英法自然是将苏联的这种无理要求给拒绝了,而波兰和波罗的海更是不会接受这种条款。

其实斯大林只是将此条款当作缓兵之计,因为他知道张伯伦根本没有谈判的诚意,所以他也只是将谈判的目标定为避免苏联过早卷入欧洲战争。苏联咬死间接侵略作为谈判底线,谈判趋于崩裂。1939年8月17日莫斯科谈判破裂,最后一次可以制约德国的机会就在争吵中消失了。

这次谈判只是战间欧洲外交的浓缩,苏联从始至终就没有得到过英、法的信任,只是在不利的形势下向苏联示好,在谈判期间也是各有各的谋划。在冷酷自私的民族利己主义思想下,不把欧洲宏观安全当作首要目标,而是优先维护自身的利益。英法眼看着战争避免不了,就指望苏德开战,他们坐收渔翁之利。

波兰外长贝克也同样被意识形态偏见和民族历史矛盾裹挟,错失良机。但斯大林将他们的阴谋给看透了,希特勒更是直接掀翻了棋盘。苏联是最早看出德国是危险性的国家,斯大林在三十年代就在致力建设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在英法的阻拦下屡受挫折。苏联为反法西斯斗争表现出了无私的一面,但在具体执行上也表现出了大国沙文主义的一面。

福熙和埃尔兹伯格的预言精准地切入了凡尔赛和约的两个致命缺陷,它既没有严厉到将德国翻身的可能性彻底摧毁,也没有将足够的宽容与和解的态度展现出来。再通俗点讲,条约激起了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愤怒,却没有夺走他手里的枪。法国社会治理行为的崩坏对国防大计来说是致命一击。

法国投降德国

虽然法国人也制定出不少军事计划,但由于落后、腐化的官僚体制,直到战争爆发这些计划大部分都还停留在纸面上,其中只有马奇诺防线项目发挥了应有的水平,现在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指责甚至嘲笑马奇诺防线是不应该的,是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待问题的。

法国由于在一战期间强调进攻战略吃了大亏,再加上法国的人口和出生率远比德国要小,所以,法国倾向于“以逸待劳”的防守战略来弥补兵员的不足是十分合理的。也有人说马奇诺防线被德国绕过了,这证明防线没有意义,但其实是相反的,这正是马奇诺防线的意义所在。

从战略上来看,法国只付出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代价,就维持了几百公里宽大正面的相对安全,使德军的进攻方向转到了比利时,如果英法联军在比利时将德军击败或者是法军能够堵住阿登森林的德军,那么马奇诺防线就可以被看作是近代最成功的战略之一了。所以法国的失败是赖不到马奇诺防线上的。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德国在1930年只花了十八个月便修建了“齐格菲防线”,而马奇诺防线在1928年就已经开工,但居然拖到了1938年才勉强完工,许多边角地区的脚手架直到开战还没撤走。虽然“齐格菲防线”的质量远不如马奇诺防线,但只从片面上来看,也可以看出法国的效率是多么地低下。

希特勒等德国高官参观巴黎

法国空军在1930年代建军,但因为总的司令贝当的不重视,使得一千架战机的生产计划一直拖延。战争爆发前,法国生产了两千架作战飞机,但是却没有保养好,最后只有不到六百架战机可以派上前线。而德国空军从1932年开始准备,到了1940年就已经可以召集将近六千架战机用于作战。

法军的装甲部队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开战初期,在东北战场,三千两百五十四辆坦克对比德军的两千四百三十九辆具有不少数量优势,而且质量上也毫不逊色。但是在高级军官的掣肘下,法国装甲兵缺乏训练以及缺乏基础的无线电通讯装置,最重要的是法国的军事理论,他们依旧将坦克当作步兵的支援装备,而不是独立的攻击力量。

当时人微言轻的戴高乐曾建议法国组成有组织的装甲集群的想法被拒绝,而且从东方撤来的波兰人将他们观察到的德军装甲战术以及应对方式都编成手册直接送给法国部队。但是法国人竟然将无数波兰人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视如草芥,还傲慢地觉得波兰被击败只是因为他们弱小,法国拥有的最强陆军毕竟远胜于波兰。

法国在1937年坐视希特勒进击莱茵兰以及在1939年坐看波兰被击败,也并非完全是因为绥靖政策,其落后的动员体制也要付很大责任。在1937年德军出兵的时候,法国由于僵化、复杂的动员计划,竟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出动一支精锐力量来阻止德军占领莱茵兰议会吵了好几天后,德军占领莱茵兰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希特勒的第一次豪赌以胜利告终。

接下来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波兰的求救电报如雪花般飘向法国部队,法国统治者计算出他们完成动员并出兵至少需要二十天的时间,但这之后波兰已经宣告溃败。而法国为什么仍然没有总动员进行全面进攻,主要还是他们太过执着于防御战略,忽视了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

法军数千辆坦克被歼灭

法国对和平还抱着一丝幻想,对一战的残酷记忆印象又太深。后来德国将领也说道,如果当 时法国出动百万大军,不惜一切代价在1939年底对德国东部进行全力进击,并且用轰炸机对鲁尔区进行猛烈轰炸,德国便会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

最后,英法的无数次退让换来的是希特勒贪婪地得寸进尺,直到这匹饿狼被养得膘肥体壮掀翻了棋盘,英法才意识到对方的赌徒本质。但是为时已晚。1940年5月10月天蒙蒙亮,德军遮天蔽日的俯冲轰炸机,突然就对法国和低地三国进行猛烈地轰炸。

五点三十分,德军部队从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三百公里的战线上,向西发起了全面进攻,二战西线战场拉开了帷幕。本期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有想法的朋友可以留言哦,我们一起讨论,喜欢的朋友记得长按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视频链接:号称欧洲第一强国,拥有百万陆军的法国,为何42天就向纳粹投降?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