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进入壁垒:企业竞争中最高级的护城河)

“如果企业没有力量能够阻挡竞争者的进入,那么行业的利润率就会逐渐被拉低,即使是高效率的企业,也仅仅只能获得平均的投资回报。相反,创造高额回报率的企业,是拥有高昂的进入壁垒,竞争者无法进入或者需要高额的成本才能进入,正是进入壁垒,才创造出企业最深的竞争优势”----哥大价值之父:格林沃尔德


在四十年前,西方经济大师波特创造性的提出竞争战略这一学说,把国家,企业,个人参与经济大循环的思维,提炼到战略规划这一个高度,在企业竞争形态中,波特提出在行业中有五种力量会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它们分别可以五种能力来观察:替代品威胁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新进入企业威胁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同行竞争能力。本质而言,这五种能力对每个企业的竞争权重是不同的,而最核心的力量是新进入企业威胁能力,也就是企业进入壁垒,这是一切企业竞争战略的高级的护城河。

新兴行业壁垒有哪几种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行业中,都不存在竞争壁垒,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如果观察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就可以得出结论,低毛利率,低净利率的生意普遍存在同质化的趋势,无论是大宗商品,原材料,矿产品,交通运输,还是轻工,轻纺,家居日用,甚至看似高大上的金融,地产,互联网,半导体,无一不面临着同行的竞争,对于没有进入壁垒的行业,企业只有一种战略,就是将高效运营做到极致,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我们可以发现,在高度竞争同质化行业,通常是做到最高效经营的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占领了市场最大的份额。这一点在行业管制放开的的西方市场最为明显,而在国内市场,因为有国企垄断,牌照限制,政策导向原因,在同质化的金融,能源,电信,运输,工程,建筑行业,是由央企和国企占据了行业龙头地位和最大份额。

那么我们会疑问,对于民企集中高度竞争的行业,除了高效运营的基本战略以外,如何营造进入壁垒呢?有的会说是规模效应,有的说是差异化策略,有的说是技术效应,如果我们从长期视角看,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无论是差异化还是大量研发,都只能带来短期动态的进入壁垒,而不是长期静态的进入壁垒。比如在零售行业将高效大规模运营做到最成功的沃尔玛,也是零售行业唯一一个超3000倍回报的股票,在亚马逊互联网电商兴起后,市场份额和市值持续萎缩,沃尔玛市值仅仅是亚马逊的四分之一。在PC机操作系统称王的微软,在PC机芯片称王的英特尔,在功能手机称王的诺基亚,在胶片时代称王的柯达,在旧能源时代称王的埃克森,在油车时代称王的丰田,在遭遇技术变迁,在面临科技发展,在时代更替面前,原来的规模专利优势,差异化特征,都不再是强大的壁垒。微软遭遇手机安卓和苹果IOS系统暴击,英特尔CPU被数据时代芯片GPU英伟达暴击,诺基亚和柯达出局,全球最大能源集团埃克森市值不如营收仅1/20的宁德时代,丰田虽然卖车数量是特斯拉30倍,但是市值仅仅是特斯拉一半。


技术,专利,规模是一把双刃剑,当下的王者一旦遭遇到科技发展,技术变迁,原来的竞争优势会出现雪崩变化,而今大热的新能源光伏,锂电,风电,占据了大部分新增千亿市值公司的名单,但是究其本质而言,这是进入壁垒不高,同质化严重,差异化极小的重资产生意,技术可以模仿,人才可以挖,制度可以模仿,产能可以扩充,而投资者最需要警惕的是技术的更替,或是新技术的突变,带来新材料的应用,或是新技术的成本下降,带来大规模替代效应,甚至全新科技路径的出现,会带来原产业的消失。让行业巨头失败消失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全新赛道的降维打击。曾记否,2010年火热的光伏行业遭遇欧美双反暴击,业内巨头尚德赛维英利倒闭,资本撤离,行业雪崩,十年后又一轮光伏高潮来临,行业巨头已经面目全新,当全行业在大规模扩充产能,行业外资本蜂拥而上,当一个行业出现一蜂窝的热潮时,往往需要多一些警惕的思考。


在重资产行业,有一个猫狗定律,即处理遗弃猫狗的时间要比买猫买狗时间多十倍,当行业走向低谷,去消化处理供应过剩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补充供给不足的时间,也就是说当供应不足的时候,在高利润的诱惑下,行业往往出现大干快上的局面,迅速补充产能;相反,如果供应严重过剩,要处理多余资产,过剩产能,额外厂房设备的时间,远远要长久于新增产能。这也是可以说明一个资本市场的现象,重资产周期行业的牛市往往是昙花一现,短期快速暴涨,在行业见顶后的周期股熊市往往很漫长,甚至十年一个轮回,让投资者无法忍受漫长的煎熬。我们在今年暴涨的航运业就可以看到这一特征,发散到金融行业,同样也有同质化严重的银行股,历经过往十年的漫长煎熬,许多投资者还在忍耐坚守,呜呼。

用进入壁垒来思考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启发我们的投资思维,如果发散展开企业优势,我们会发现产品成瘾特征,转化成本,网络效应,复杂的个性化服务,都会带来某些进入成本壁垒,而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取决于这些进入壁垒的难易程度。观察港A股上市公司,进入壁垒最高的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腾讯茅台片仔癀,用二十年的视角观察下来,高壁垒的生意往往在客户锁定上具有罕见的粘性。未来他们的优势是否可以继续维持,不被降维打击,依然需要投资者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