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之于电动车好比加油站之于传统燃油车,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基石,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充电矛盾加剧。
国家发改委等部委2015 联合下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显示,到2020 年底,要实现车桩比1:1 的目标。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若按照这一数据计算,目前的车桩比约为3:1,离1:1政策目标相差甚远。
据充电联盟(EVCIPA)数据,2020 我国充电桩数量达到167.2 万个,同比增长36.7%,过去5 年复合增长率为52.3%,增长不可谓不快,但相较而言, 新能源汽车放量来势更加凶猛。
2021 年以来,新能源车每月销量增速均保持在150%以上,9 新能源车销量达到35.7 万辆,同比增长150.0%;1-9 新能源车销量达到216 万辆,同比增长156.0%。
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提升至17.3%,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19.5%,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定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按现在趋势,目标达成可能提前2-3年。
在政策支持以及供给驱动下,我国新能源车产业链逐渐成熟,多元化新能源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有望继续保持超预期的高增长。
然而,充电桩数量少、充电慢、找桩难、利用率不高、里程焦虑、安全焦虑等,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用户体验,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掣肘和梗阻,充电桩建设亟需补短板。
①充电桩市场有望5年5倍增量空间
若按2020 年1 月以来新能源市占率线性拟合推算,2021-2024 年新能源市占率(占整体乘用车销量)分别为14.7%/20.9%/27.1%/33.4%, 至2025 年12 月市占率可达40% ( 39.6%), 21-25 年对应新能源销量304.5/442.9/580.8/721.3/864.9 万辆。
假设新能源汽车报废周期为7年,中信建投测算2021/22/23/24/25 年新能源保有量预测值分别为792.2/1216.0/1763.1/2427.4/3187 万辆。(目前新能源车报废标准跟燃油车一样,没有规定时间强制报废,动力电池一般5-8年寿命,7年报废假设有点乐观,桩建设节奏可能有差异,但趋势是一样的)
车桩比目前稳定在3左右。
若维持现有3水平,2021-25 年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264.1/405.3/587.7/809.1/1062.3 万台,对应2020 年底起5 年CAGR=44.6%,至2025年仍有5.3倍增长空间。
若车桩比达到2.5,2021-25 年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316.9/486.4/705.2/970.9/1274.8 万台,对应2020 年底起5 年CAGR=49.9%,至2025年仍有6.3倍增长空间。
现在充电桩占比较多的还是私桩,2020年占比52.3%,公用充电桩占33.3%,但按照国内的住房情况,随着新能车渗透率提升,有独栋、车位装私桩的车主满足需求有限,共用充电桩理应承担更多。
②充电桩运营盈利拐点有望提速
充电桩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设备商,上游设备商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竞争较为激烈,份额分散;中游运营属重资产行业,市场份额较为集中;下游为各类电动汽车。
过去5年,充电桩规模一直以50%以上复合增速增长,充电量对应也是激增,但运营商对应二级市场一直没有太大表现。
核心在于:
充电桩运营行业属于典型重资产经营,前期充电桩采购、土建投入较高;另一方面行业收入来源单一,收取服务费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并且过去服务费还受到政府管控。
充电桩运营商盈利能力较弱,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
随着高压快充技术推广、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改善电桩利用率,运营商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通常对于普通纯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充满电需要7-10 小时,充电功率较高的直流充电桩充满电仅需40 分钟,800V高压平台甚至能做到15分钟充足80%电量。
加大功率、缩短充电时间,一方面充电桩充电功率越大,同等时间内的满载充电量越大,在较低使用率下提升运营商盈利能力;同时,快充有利于提升充电桩利用率。
自保时捷首次推出800V高压电气架构,华为、现代、吉利、比亚迪、小鹏、长城、广汽埃安等越来越多车企加速研发、推出高压平台,高压平台市场化加速。
从直流桩盈亏平衡点测算情况来看,功率越大的充电桩盈亏平衡点对于使用率的要求越低。
以特锐德子公司特来电为例,特来电运营的公共桩数、充电量均达到全国第一(市占30%),但前期在铺开充电网络方面投入成本较大,向下游垫资每年造成坏账损失也较多,净利润波动很大。
随着充电量持续提升,且主攻盈利能力更强的的大功率、直流快充电桩,特来电亏损幅度逐年收窄,利润转正拐点到来在即。
为了加快新能源车普及,此前很多城市对充电费实行了最高价管控,现阶段充电服务费均价在0.5~0.6 元/度;2018年开始,北京、济南等地率先放开了价格管制,由运营商自主定价,提高社会资本建桩积极性,充电价格管制有望逐步放开。
③产业链
1)充电桩运营
特锐德
公司 2020 年营业收入为 74.21 亿元,归母净利润 1.73 亿元。其中,2020 年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网业务收入 20.02 亿元,毛利率 17.89%。2020 年公司继续保持市占率和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2020 年充电量超 27 亿度,近 4 年复合增长率 126%,运营充电站 1.7 万座;截至 2020年末,公司上线运营公共桩 20.7 万个,累计充电量 65亿度。
未来直流充电桩是公共充电站的主流,公司部件领先竞争对手,规模优势显著,在重资产重资金的赛道中有望率先建立壁垒。
朗新科技
打造了聚合充电平台“新电途”,新电途通过支付宝、高德地图等APP连接C端用户,实现了和特来电、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星星充电、云快充等头部运营商及众多中长尾运营商的广泛连接。
聚合充电为用户提供从找桩到支付的一站式服务,主要通过分成服务费进行盈利,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上半年聚合充电业务快速发展,充电量突破1.1 亿度,充电桩数突破20万。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量或达到900多亿度,假设其中50%为公用充电桩,15%从支付宝平台完成充电,那么朗新充电量或达67.5亿度,五年内朗新充电量将有爆发增长,充电服务费与流量变现收入都将高增。
2)上游设备
设备提供商,其进入门槛较低,行业较为分散,其核心竞争力国家电网是国内最大的充电桩公开招标企业,也是最早入行的建设运营方。2015-2019 年国网采购充电桩设备中标数量前三分别是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和山东鲁能,均为国电旗下的上市公司,三家合计占国网充电桩总采购量的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