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忘记德国遭遇轰炸后的地狱般的景象,但是更不能忘记它为什么遭遇轰炸。
——德国社会民主议员科尔内琉斯·魏瑟
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曾在私下里说过一句“很没精神”的话:看看加利福尼亚的炼钢厂,看看德克萨斯的油田,然后你就会明白,日美开战,日本必败。
曾在美国留学的山本五十六早就已经知晓在现代化战争中,工业生产能力就是战斗力的道理,但是,当时的日本已经被军国主义绑架,那种情况下,已经开动的战争机器除非被彻底粉碎,否认绝不会停下。
军国主义政府和被其洗脑的日本人即便在战场局势愈发不利的情况下,仍幻想着在战场上翻盘,直到那从天而降的大火烧尽一切。那恐怖的凝固汽油弹,那大火过后地狱般的景象,或许能够让狂热的日本人重拾一丝冷静。
第一次轰炸美国第一次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是1942年四月,那时距离日本偷袭珍珠港仅仅过去了4个多月。
这次空袭让日本上下陷入深深的困惑,因为按照常理,此时的美国是不可能完成对本土的轰炸任务的,因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期,海上力量占据优势的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而经历过珍珠港事件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却显得十分寒酸,仅有的4艘航母是他们唯一的家底,美国方面断不可能拿如此“金贵”的航母抵进日本本土进行轰炸,那样几乎等同于自杀。
事实上,这次轰炸美国方面确实没按常理出牌,这次轰炸的设计就是“有去无回”:搭载16架B25轰炸机的航母“大黄蜂号”,在轰炸机起飞后并没有等待飞机回航,而是直接离开,至于轰炸日本本土的飞机,在执行完轰炸任务后,直接飞到中国降落。
这次轰炸并未对日本造成什么实质性损失,但是对于日本国内的士气形成了不小的打击,因为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所宣传的海军拱卫下,日本本土稳如泰山的说法经过此次轰炸而不攻自破。
在之后的日子里,日本人将不断认识到:惹恼了一个产业链齐全,能源丰富,社会组织效率极高的超大型工业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赌徒日本在介绍美国日后对日本本土进行的大轰炸前,先简单梳理一下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动机:日本是岛国,明治维新后借助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跻身于列强行列,并初步完成了工业化。
但是,日本这个岛国的资源极为匮乏,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高度依赖进口,卖给日本这些物资的不是别人,就是美国。
虽然战争形势愈发严峻,美国对于向日本出口这些战略物资的限制也变得愈发严格,虽然美国完全尚未切断所有日本从美国处购买战略物资的渠道,但是日本已经厌倦了那种小心翼翼的、拐弯抹角的购买战略物资的方式,他们决定孤注一掷,再赌一次国运。
日本的崛起本就伴随着一次次赌国运,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两次豪赌均取得成功,这让他们对于赌国运产生了一种痴迷,认为自己逢赌必赢,但是很可惜,全面侵华这次豪赌,日本输了。
有人可能会问:太平洋爆发前夕,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怎么能说日本赌国运输了呢?
因为日本压根就没准备好与中国全面开战,他们想要达到的其实是和甲午战争一样的效果:通过打一仗,把中国政府打服,答应他们割地赔款的条件,然后他们再消化占领地区,待消化的差不多了,再打下一仗,慢慢蚕食中国。
但是日本没有想到的是,大清国时代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此时却异常团结,虽然此时中国境内各方势力多如牛毛,但是大多有民族气节,日本人一来,立刻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中国政府也秉持着仗可以打败,讲和断然不可的态度,以空间换时间层层退守,不断抵抗,已经占领的地区涌现出大量游击队,一不留神就被打个措手不及。
之所以说日本前两次赌国运都赢了,因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赚钱”的战争,而侵华战争是不折不扣的赔本的战争,于是,日本陆军在中国陷入僵局,而战略物资又有被美国掐断的风险。而与此同时,作为日本另一具战争机器的海军却尚未有大动作,对于军国主义下的日本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于是,日本海军决定展开行动,在太平洋直接向英美开战,占领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掠夺当地的石油资源。
当然,日本也没有疯到要占领美国本土,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然后兵抵美国西海岸,并以此为要挟迫使美国再次卖给日本战略物资。
日本人认为他们用战争换正常贸易,美国一定会答应,有时候日本人就是这样天真,麦克阿瑟说日本人的实际心理年龄不超过15岁,这一点倒是不假。
狠人李梅后来的事大家都清楚了,日本这个赌徒完全错估了形式,美国与日本全面开战,美国恐怖的工业机器开始高效运转后,战局便开始一边倒,日本即使让神风特工队对美国舰艇发动自杀式袭击,其炸毁舰艇的速度也赶不上美国造船的速度,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随着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等战役的进行,美国逐渐取得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美国海军以跳岛战术不断逼近日本本土,日本本土彻底暴露在美国的攻击范围内。
提到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攻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柯蒂斯·李梅。
李梅平民出身,凭借自己对战略轰炸的深刻理解,一路高升,于1944年获得少将军衔,底层出身一路逆袭的人一般都是狠人,李梅以及在后来在朝鲜战争中给志愿军造成相当威胁的范弗里特都是典型代表。
李梅不苟言笑,除了空战,几乎什么也不研究,他首次大显身手是在欧洲战场,李梅到欧洲之前,美军空军对纳粹德国本土的轰炸并不理想,李梅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是由于空军过早规避德军的防空炮火所致。
通过认真研究炮兵手册,李梅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规模措施很大程度是多余,于是他命令美国空军不必采取任何规避战术。
接到这条命令的美国空军着实吓了一跳,但是李梅表示,这样做几乎不会增加损失,却可以大大提高轰炸的杀伤力,遭到李梅新战术轰炸的纳粹德国损失惨重。
在轰炸德国时,李梅指挥的美国空军驾驶的大多数是号称空中堡垒的B-17轰炸机,而当李梅被调到太平洋战场时,美国已经有了更加出色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了。
相比于B-17轰炸机,B-29飞行速度更快,到达563千米/小时;续航能力更强,达到6430千米;打击范围远,达到2400千米,载弹量更多,可载9,000公斤的炸弹。
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第一次大显神威是在1944年,而其起飞之处却是中国成都。
效果一般的初期轰炸1944年6月15日,68架B-29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八幡钢铁厂。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性能优良的B-29空中堡垒战斗机却未能达到预期的轰炸效果,八幡钢铁厂尽管遭到破坏,但是并未丧失生产能力。
此时的轰炸效果不理想是两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一是虽然B-29战略轰炸机性能优良,但是从成都到日本本土距离还是有些太远,受航程限制,美国空军携带炸弹不能太多,轰炸时间不能太长。
另一个原因则是来自日本的工业部门的独特组织形式,日本的工业部门与德国的大工厂形式不同,其零部件的生产是在许多个小作坊中进行的,所以,美军对于大型工厂的轰炸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起到摧毁日本军工业的效果。
因为这个原因,即使美军占领了马利亚纳群岛缩短了轰炸航程后,仍然不能迅速将日军工业部门摧毁。
面对这样的局面,“狠人”李梅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火攻。
火烧东京经过仔细研究,李梅很快发现,日本的房屋多木质结构,遇到明火很容易燃烧,于是,李梅命令美国空军改变对纳粹德国轰炸时的白天以高爆炸弹对大型工业设施进行打击的方式,转而在夜间以燃烧弹袭击日本星罗密布的小作坊。
为了让“火攻效果更佳”,美国在后期对日本轰炸时,大规模使用凝固汽油弹。
这种炸弹加大了粘稠剂的比例,使其克服了液态汽油容易飞溅的弱点,其呈现出一胶状结构,一旦接触人体,就会一直燃烧,越用手或其他物体拍火越大,如果在地上打滚,本来在一处燃烧的火焰就会烧遍全身。
凝固汽油弹还有另外一个可怕的效果:能够迅速消耗氧气,火场范围内即使没被烧到,也会因为缺氧而窒息。
1954年2月23日和24日,李梅命令美军对东京进行试探性轰炸,当天夜里,共有174架B-29轰炸机向东京投下大量凝固汽油弹。东京约2.56平方千米的地方被焚毁。
通过这次试探性轰炸,李梅认定,夜间投掷燃烧弹的方式有效,于是他改变战术,拆除飞机上的炮塔(仅保留机尾机枪),尽量减少炮弹的携带,以便尽可能携带多的凝固汽油弹。
1945年3月9日晚,美军对东京的第一次大规模轰炸开始了,334架B一29轰炸机从关岛直扑东京,对东京实施地毯式轰炸。
这次轰炸,轰炸机群并不编队,而是由先导轰炸机为后续飞机标注轰炸位置。
飞在最前面的两架轰炸机以距离地面仅仅500米的低空飞行的方式,以十字交叉的方式向东京市区扔下两串燃烧弹。
一个恐怖的“十字”瞬间照亮的东京街区,“十字”之内便为死神降临之地。
当晚,300余架轰炸机共投掷2000余吨凝固汽油弹,还有十余架改装过的轰炸机干脆投下几十吨汽油,原本分散的火焰连成一片,东京化作一片火海。
那晚的东京,似乎一切都在燃烧,树木、房屋,建筑,当然,还有人,东京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但是很快,高温似乎把惨叫声也给融化了。
凝固汽油弹剧烈燃烧让地表温度迅速上升到数百度,连金属也被融化了。
大火造成的炽热气浪与冷空气形成强烈对流最终引发火焰飓风。
轰炸区的东京市民四处奔逃,很多人一拥而上地奔向河流,但是在大量凝固汽油弹的作用下,河水已经接近沸腾,跳河逃生者即使不被烧死,也会被烫死。
凝固汽油弹剧烈燃烧造成了周围氧气被大量消耗,一些人被活活憋死。
那一晚的东京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接受死神的降临。
经过这一夜的轰炸,东京的四分之一被夷为平地,26万栋建筑被毁,8万余人被活活烧死,另外还有10万余人被烧伤,数百万东京人无家可归,这一轮轰炸造成的伤亡超过了广岛原子弹。
火攻东京后数日内,美国空军又对名古屋和大阪进行了类似的大轰炸,两次均出动了300余架飞机。
5月9日,美国空军对东京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轰炸,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经过两次大规模轰炸,东京几乎变成了一座死城。
轰炸之后,美军向日本人投下大量宣传单,标注出下次轰炸的地点,大量日本人惊慌失措,由城市逃往农村,日本城市工业体系被大幅摧毁。
工业国的可怕“李梅火攻”中的几个细节非常清晰地体现一个产业链齐全的工业大国能够爆发出多么恐怖的能力。
首先,美国用来执行轰炸东京任务的B-29轰炸机,该轰炸机在二战爆发前夕,美国空军才决定对其进行大量采购,但是,战争爆发后,由于需求激增,B-29轰炸机的产量爆发式增长,待到1944年,B-29已经成为了太平洋战争执行轰炸任务的主要机型,事实上,不止轰炸机,战斗机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且更为典型。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国的野猫式战斗机与日本的零式战机对抗并无优势,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被零式战机压过一头。
于是,美国开始加紧研究更为先进的战机,很快,性能更好的地狱猫战机就被大量生产,并在太平洋战争中大显神威。
包括在东京轰炸中大量应用的凝固汽油弹,都是在战争需求下涌现出的产物,这就是一个产业链齐全的工业国的可怕之处:他们想生产的东西,只要能设计出来,就能大规模进行生产。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那座从天而降的帮助美陆战一师逃到新南港的水门桥。
从这个角度讲,日本确实不该去招惹美国。
东京大轰炸尽管给日本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仍旧嘴硬地表示一亿玉碎,绝不投降,但是,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政府终于不再嘴硬,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理说,东京火攻的破坏力一点不亚于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而日本高层更害怕后者恐怕还是因为东京火攻尚存在差异,美国在进行轰炸时避开了天皇居所,而原子弹并无多少差异性,一旦投放,东京之人(无论是乞丐还是天皇),众生平等。
东京大轰炸所破坏的目标确实不仅仅包括军用目标,还包括了大量的民用目标,但是在当时军国主义主导下的日本,军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区分了。
李梅,这个让无数日本人在在烈火地狱中丧生的美国将军,在战后却得到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尊敬,1964年,在日本国会参议员、自民党国防部会长源田实提议下,李梅获颁日本最高级别的"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这枚勋章的颁布,为日本发起的那一段血腥而疯狂的战争,又增添了几分荒诞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