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周刊#“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的歌谣,每年一过腊八就在耳边响起。
那时候,在孩子们的眼里,过年就是穿新衣响大炮,就是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窗花、好看的年画贴起来,就是炸糕糖果好吃好喝多起来,过年就是一切美好幸福的代名词。
记忆犹深的是剪窗花。小时候一过腊八,村里的每家每户就开始盘算过年的事情了。我家别的事有父母张罗,剪窗花就落到了我姐姐身上。
姐姐拿着母亲给的几分钱,天天到村里的供销社打瞭红纸来没来,直到有一天欢天喜地地卷着几张红纸跑回家,剪窗花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了。
家里的小炕桌成了她的专桌,她趴在上面横竖比划折叠,按照她早已计划好的花样数目裁样。
家里里屋堂屋闲屋的窗户,还有为防止夜晚冷做的护窗,都需要贴上红彤彤的窗花,每孔窗户贴什么、怎么贴她都经过了细致的计算。
裁好后她把剪同样样子的花纸踏在一起,她又用白纸捻一些细纸捻,用针在一踏花纸上穿一些细孔,把这些细纸捻穿到红纸上,以防纸张错开了。
需要描花样子了,她们一些十四五岁,同龄般辈的女孩子,就聚集在一起,找村里一个巧手嫂嫂描画花样子。
描花样子可是个大活技术活,必须寓意好。比如:喜鹊登梅、莲年有余、步步登高、双喜临门、龙凤呈祥等这些既装点喜庆、渲染气氛又寄托辞旧迎新、接福纳祥心愿的。
我们家需要画什么样的花样子,那是姐姐和父母反复商量过的。因为窗花不仅美化装点春节,而且寄托着全家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的愿望,一块块小小的窗花蕴涵了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母亲早已把珍藏了一年的银剪子拿了出来,这把剪子小巧玲珑,不同于做针线活用的大剪子,而且被走街串巷的磨剪子戗菜刀的人磨的飞快。对这把剪刀我只有远远观望、渴望摸一摸的份,但是绝对不能摸用的。
母亲说,被不会使剪子的人用了,剪子就对缝咬合不齐了,剪出的窗花毛毛糙糙,不合讲究了。
母亲是不会剪窗花的,母亲生于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小时候锦衣玉食,这些活是不用她干的,及至后来家里的窗花都是她东家一块西家一块讨换来的。
所以每年我们家的窗花远看红彤彤,近看有剪工精细的,有剪工粗糙的,且有时候大小还不均,真心说有点丑。
那时候村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流传的一句话是:一等人看看就会,二等人教教就会,三等人打死也不会。做别的活虽然慢却精细好看的母亲,死活没学会剪窗花,因为这个母亲也受了不少的窝囊气。
母亲说姐姐是巧手手,是看看就会的一等人才。姐姐能拿起剪子的时候,母亲就给她买了一把好的剪花剪子,姐姐上手剪第一块窗花的时候,就特别的像样,惊艳了村人。
姐姐剪的窗花,线条流畅,粗细均匀,尤其是喜鹊鸟身上的羽毛又长又密又均匀,一块窗花出来,人见人爱,连村里一等一剪窗花高手,都点头说好。
至此每年每到剪窗花的时候,母亲也扬眉吐气了,她用姐姐剪出来的窗花还了很多人情,她也把姐姐剪出来的窗花送给那些不会剪窗花的人家,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家。
腊月二十三一过,村里人就开始打扫家,贴窗花了,一块块寓意美好的窗花被端正地贴上每家的窗口,贴出了红红火火,贴出了喜气洋洋。
长大后,听到一首山西民歌《剪窗花》,唱出了我的心声。
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呀哟,祖祖辈辈多少年,开解许多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
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奶奶她喜呀妈妈夸,女儿就像画中画。啊呀哟,一扇一扇红窗花,映出一代好年华。老辈的嘱咐女儿的爱,红红火火暖千家、暖千家。
如今,自己动手剪窗花已经不存在了,集市上各色窗花玲琅满目,喜气盈人,人们掏钱就能买到。方便是方便,却缺了人们企盼年企盼红红火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