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毫秒等于多少微秒(王铎回忆录《一蓑烟雨》122:九、自然之数:世界上最小的彩虹)

彩虹

我家房顶上的彩虹

我拍彩虹当天的晚霞

王铎回忆录《一蓑烟雨》122:

《一蓑烟雨》

王铎 著

九、自然之数:世界上最小的彩虹

看官,我所遇到的所谓天文现象,还是气象现象,还不止这些。有些当时就知道甚为罕见,有些却是事后才越发觉得其意义深远。

举个例子说。大概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10频道曾经播过一段美国人研究彩虹的科学实验。记得纪录片上说,彩虹的成因需要多种气象条件的“巧遇”,才能形成。到目前为止,人类记录下的世界上最小的彩虹,直径至少也得百米左右云云。

我一听,这显然是错的、不科学的。因为我曾见过,或拍到过“世界上最小的彩虹”。

那是2016年5月21日——阴历四月十五,小满后的第一天,正是个礼拜六。就是这天的下午,我在阁楼上读《旧唐书》,正看到唐睿宗要立李隆基为太子,称他“安七庙于几坠,拯群臣于将殒。方舜之功过四,比武之德逾七。灵祗望在,昆弟乐推。一人元良,万邦以定。为副君者,非此而谁?”

……

大约傍晚七点多钟了,天光开始昏黄起来。这时,我突然发现,在我读书的窗前,西天之上,似乎有异光开始照临。而且,那灵光一闪一烁一灿一烂……

哎哟,这是怎么回事?我放下书,来到窗外的阳台上,正好面对着落日的方向。

此时,西天的太阳,就像一面金色的镜子,正在云层中间散发着万道光晕。那一闪一闪的光晕照射过来,灼眼耀目。

看官,就在我欣赏着这一束束灵光的时候,不想一回头,竟发现在房顶上有一个近乎整圆的彩虹,很小,直径不超过四五米的样子。奇迹,真是奇迹,千载难逢的奇迹!

我一边感叹,一边迅跳窗进屋拿手机,想赶快拍下这难得一见的、精彩无比的瞬间!

看官,说时迟,那时也真是快。等我返身回到阳台上,举起手机,对准彩虹正要拍摄的时候。却发现,彩虹的颜色开始变淡了。而且,它的弧线也开始一边后退,一边慢慢放大,根本不管你的拍摄角度和能不能拍下来了……

哎哟,再不拍就不行了,就来不及了。快拍,快拍,快拍呀!

于是我就咔嚓——咔嚓——咔嚓——连拍了三张。等再要继续拍的时候,彩虹几乎要掉到屋脊背后去了,只能看到它彩弧的边缘……

直径大约放大到了十四五米(我的目测距离,都是以屋顶为坐标的)。它一面向东面的天空后退着,一面变得越来越大……

想想还不舍气,怎么只这么几秒钟,彩虹就变化如此之快,放大得如此之快?不行,趁着这道彩虹还没走远,还没有有完全放大,我就三步并作两步,拼命向屋脊的最高处爬去。一定要拍一张更加壮丽、更加完整的彩虹。


看官,当时我穿着一双拖鞋,不跟脚,站在高高的屋脊上,前后摇晃着呢!正在我再次举起手机要拍的时候。往下一看——好家伙,这道彩虹竟然噌噌噌地放大了起来……向着台东利群商厦的方向、向着市政府、香港路和东海路一带的方向退去了……一直退到浮山脚下、退到浮山湾了……

这就拍不成了!彩虹的跨度(此时已经看不到直径了)已经超过一两千米了!

回头看一看手机里的“彩虹照片”, 目测了一下它的直径,大概也就七八米的样子……一层一层的,闪着七色光……挂在我家的房顶上。尽管拍得有些仓促,但也实在是太难得了!

看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彩虹从生成,到放大,到远去……前前后后也就不到半个小时……最终也没有拍摄下一个完完整整的、圆圆的彩虹的情景。

当天傍晚的七点二十四分,我就将自己拍的“世界上最小的彩虹”,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发完之后,我就兴奋得打开两瓶啤酒,与家人干起杯来。哎呀,我太兴奋了,当时还不知道这是拍到了“世界上最小的彩虹”。

谁知没过半个小时,朋友圈里的彩虹图片,呼呼啦啦地全来了,遍地都是。有在前海一带的海岸线上拍摄的,有在香港路一带拍摄的,还有在八大关、太平角、石老人海滩一带拍摄的……林林总总,一大堆!似乎,青岛人都亲眼目睹了、见证了那天的壮丽时刻……

话又说回来。当我看完了他们拍摄的彩虹图片的时候,我认为:最最最最有价值的,还是我拍摄的这一张。不是这一张多么好看,而是这一张正是彩虹刚刚生成不久的、初生的彩虹,直径十四五米的彩虹。

现在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彩虹。它诞生于中国,诞生于山东青岛,诞生于台东,诞生于古杨家村地界,诞生于顺兴路和台东六路的交叉地带,太奇妙了。

由于有了这次无意中的彩虹实地观测,使我对它的成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有关资料记载,彩虹理论的最初成果是欧洲人于1307年提出的。当时的欧洲人认为:“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这就是彩虹。

到了1637年,法国的大科学家笛卡尔,完成了他的最著名的三篇科学论文《屈光论》、《气象学》和《几何学》。据说,笛卡尔发现,水滴的大小,不影响光线的折射。他将玻璃球注入水中之后,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了水对光的折射指数。然后,他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彩虹是由主虹和副虹组成的。主虹是由于水点内的反射作用形成的;副虹是由两次反射所形成的。据说,他还准确计算出彩虹的形成角度,但未能解释彩虹七色光的颜色成因。

后来,牛顿用玻璃棱镜实验,将阳光散射成七色光谱之后,彩虹的光学原理才被破解。

我认为,前辈科学家的这些科学理论固然非常重要,但从现代实验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些科学阐释过于理论化,没有从光的动能和时间的变化上来做具体分析。

为什么这么说呢?试问,他们说的所谓“雨点”,是一个?还是一组、还是一片、还是一群?是全部带有正电荷的,还是负电荷的?其实没有说清楚。说到底,这种仅仅将彩虹的成因局限于“雨点”的诠释,是非常不科学的。

现在按照我对彩虹的实际观测发现,彩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出现,其实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即是从小慢慢变大,由弱渐强、渐明、渐亮,最后又渐弱、渐淡、渐暗,最后消失的结果。这就说明,彩虹总是在运动着的。不仅有运动的路径,而且还有一步步放大的范围,有逐渐形成的广阔空间。不管它是屈光也好、散射光也好、反射光也好,所谓的“雨点”和“水珠”并不是它的聚集源。

打个比方说,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不管是下没下过雨,也不管是下没下过雾,只要是空气的湿度达到了一定的致密程度,就会形成彩虹的影像背景。这个背景,就像我们看电影的银幕一样。而且,随着背景的逐渐扩大,彩虹也随之扩大。什么时候背景消失了,彩虹也会随之消失。

同样的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鲸鱼会通过喷射水雾来制造彩虹。还有峨眉山的“佛光”的出现,其实也是彩虹生成的道理。

当然,如果没有细小的水珠所组成的“水幕”作为背景,没有水珠对于阳光的折射、散射和屈射,彩虹也是不会形成的。

说穿了,如果没有光,世界上就不存在颜色。可是光是宇宙空间中永恒的物质,什么时候也不会没有光。有的光,我们人类能够通过肉眼和仪器感受到;而更多的光是我们人类所看不到的,感受不到的,这都是事实。

呵呵,看官,人类对于光的追求,也不能仅仅着眼于“明”,“暗光”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未来世界,其实是人类逐渐发现“暗光”的世界。我们所熟知的无数细菌,其实都生活在“暗光”之中。量子力学的进步,当然也取决于人类对于“暗光”的进一步发现和认识。

以上都是我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的推测和空想。不过空想,乃是人类思想的的本源。没有空想,人类就不可能创造如此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看官,所谓的人间怪事、宇宙奇景,都是自然的选择。平时,只要你留心,便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看似已经得出了许多结论、规律、定论、公理、定理和法则等等,其实这还远远不够,还非常浮浅和有限。许多理论只能叫做理论,或是假说,并不能真正成为真理。因为它们一旦碰到现实,往往都会被现实击得粉碎,都会束手无策。

比如说,一秒钟究竟有多长?我看谁也说不清楚。当然有人会说,等于一千毫秒、等于一百万微秒。当然,你还会说出等于多少多少纳秒和多少多少皮秒等等。如果我们愿意,就是这一秒钟的分法,还可以永远分下去,从现实中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一秒钟,分到了我们只能够想像的时空中去了。由此,我们会知道,人类至今,恐怕连一秒钟的时长,也讲不清楚。

有些老师上课很滑稽,大凡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都会以“无意义”来搪塞学生。比如这个关于一秒钟的问题。老师会脱口而出:“孩子,研究这个,再往下说,都是空话,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1000毫秒等于多少秒

现在要问:“你说没有实际意义。那你在讲光的时候,却不是这么说。你会说:‘光在一秒钟,会跑三十万公里。’你看看,你首先把光在一秒钟里,分成了三十万份,而且一公里一份。怎么没有实际意义?呵呵。”

看官,我们还可以继续这个一秒钟的话题,就是向大处说。比如一分钟等于多少多少秒,一小时等于多少多少秒,一天等于多少多少秒。这些理论看似正确里面加正确,其实不然。

如果现在我问:你怎么知道一天就正好是二十四小时(这是在拿整数举例子)?而且,每一天都正好是二十四小时吗?天与天的长度是一样的吗?或者再继续问,秦始皇活的那一天、曹操活得那一天、杨贵妃活得那一天,或者说岳飞活得那一天,时长都一样吗?都正正好好是二十四小时吗?怎么样,这下,用现实的尺度一测量,就卡壳了吧?就叫我给问住了吧?

呵呵,岂止是这个一秒钟的问题。

叫我说,如果你回答不了以上的问题,那么你的这个一秒钟,也是你自己想像的,也缺少现实的支持。也就是说,理论上能够讲清楚的事情,现实不一定同意,不一定支持。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法来解读自然、世界和宇宙,你会发现自然、世界和宇宙,完全不是我们原来所想像的那样。

用我的理论来说,自然、世界和宇宙的所谓每一天,都是不相等的。地球的每一次自转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时间、公转的距离和速度,每一次也是不相等的。

为什么呢?因为——

一、地球本身就不是一个纯圆的球体。

二、地轴是有倾斜角的,而且这个倾斜角是在不停地抖动的。

三、地球的许多地方,地质条件不一样。例如,海洋的分布与江河的流向、流域也是不同的。

四、地球是椭圆的,赤道部分有凸起。

五、火山经常爆发,地震经常发生,而且它们都不是发生在一个地方。

六、世界的各个地方几乎天天都有灾变和战争。

七、人类不停地在改造自然、创造或堆积城市。

八、月球对于地球的引力(或者称,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力),每天也是不一样的。

九、金星、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对于地球的作用力。

十、太阳的引力、照射、烘烤,以及太阳风和磁场作用等等。

看官,叫你说,有了上述的十种条件,你能说地球上的每一天,时长都是一样的?都正好相等吗?

再说,我们从一些科普著作当中,常常会看到有人说:地球在某月某日“昼夜相等”。其实,地球上的每一天都不会相等,昼夜也从来没有相等过。如果你到过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到过靠近赤道的一些国家,你对时间、对光、对地球的自转,还会有更多更新的认识。

还有人说,今年地球的时长与以往相比,正好差了一秒。如果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千年,或多少多少年,地球每年就会少一天或几天等等。

叫我说,这种推论几近荒唐。因为,地球本身就有“自我调整”和“律动”功能。比方说,今年它可以少一秒,明年它又会多一秒。今年少三秒,明年或后年,它又会多个三秒五秒。

中国古代的寓言里讲“杞人忧天”,其实即使是我们现代人,也不是没有“杞人忧天”的时候。因为人类了解地球、认知宇宙,都是有限的。有些人还讲神,认为神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其实,神也是人创造的,也带有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等等。一句话,如果没有人,何来神?!

(3)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