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定位,大家了解定位这个词,应该是那本书非常的火,如果你关注营销基本必看。我也看过,曾经也很相信这个理论。关于理论这种事,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像长尾理论,定位理论,各种理论很多,所以不能一堆错和排他去看理论。只能看做一部分,任何一个理论都无法支撑。说回定位,分为产品定位和个人定位,也就是现在很火的IP。产品我做的比较多了,一上马就是搞定位,但会发现有的有用,有的没用。这里面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被定位的,一种你定位了别人也未必信的。可以被定位,我理解为抢占市场空白,也就是这件事做的人少,你先把它过过来,不断的重复传播。
比如早期的那些保健品,红太阳、脑白金、红桃K,那个时候广告法管的不严,你说补血就补血了。因为消费者根本就区分不清楚,你砸广告,央视就是权威,全民接受信息渠道就一条。你能靠着概念炒火,大卖一把。没有百度,老百姓知道的也不多。所以我们小时候看广告,我们的老一辈可是笑呵呵的数钱,这个机会不属于我们,但现在就不行了,你瞎写就会被罚,外加各种信息的泛滥,推广成本的加剧,原本那套玩法不能说没用了,而是门槛加高了。比如小罐茶你也能懂,但钱跟不上,砸不起。所以这种玩法依旧有效,只是付出的成本变大了。没有推广费,再好的定位传播不出去,定位现在还是要看你的触达情况。真的有好渠道,好流量,你会发现一些一般的产品,也没什么特别牛的定位也卖的很好。
定位,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可以被定位的产品一定是模糊的。以鸡蛋为例,无非饲料蛋、土鸡蛋,这些老百姓太熟悉了。你没法扭转饲料蛋比土鸡蛋好的这个观念,即便你用超级好的饲料喂。人家还是觉得土鸡蛋好,值钱,几百年的观念是无法改变的。这些产品只能顺着心智去做,价格也翻倍不到哪去。然后可以找空白的市场,无非是那些消费者接触不多或者选择困难症的市场,而且你提了不会跟你斤斤计较的产品。那飞机杯来说,毕竟我干的多嘛,那这个就压根没什么标准,就可以吹很多,全自动啊,模拟肌肤硅胶啊,旋转啊,加热啊,主打一个主卖点去定位,后面叠加无数功能,就能撩得动消费者。比如全智能双通道自动加热飞机杯,因为接触的频次不高,你怎么说都有人信。千万别搞那种你瞎掰人家不信或者无法感受到的产品。所以产品可不可以被定位,还是要看这件产品是不是消费者心智给固化了。
任何定位基于你说的通,看得到,可视化。你说你是,怎么证明?比如红酒,怎么证明?那无非是瓶身看标签,产地,度数,然后还有各种专家才懂的什么挂杯,气泡一类。有些消费者未必认账,但一定认账的就是产地,因为产地好酒就好,你说国产,多少有点那个啥。葡萄酒是舶来品,但如果说美国白酒,你也不信。所以在这里里面有没有空白的,或者可以搞事情的空间,有一些。比如之前有一款黑酒,黑枸杞,黑芝麻,黑松露,酿的黑酒,就火了一把。起码这个定位很鸡贼,直接搞药酒了,中国人很迷这个,所以趁着没怎么搞就走第一波。
再说说,个人定位,你是做什么的,这个是我们社交环境里面经常被提及的。个人定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人以为越细越好,越不变越好。人和产品是不一样的,因为人对人的感知以及群体对人的感知,其实差异很大。我举个例子,很多的网红,你为什么买他的东西?专业?喜欢?还是什么?其实都不是,而是熟悉。比如李子柒,她卖的东西,其实你愿意找可以找到更好的。但粉丝熟悉,她就能调动熟悉的流量。因为看视频,看文字,所以熟悉你,东西不错,即便作为往日的支持买一份也不为过。而且消费者不喜欢被教育的,他们只喜欢关注自己觉得轻松的内容。比如网红一哥,我擦,化妆这种事不是女人更专业吗?为什么卖的最好的是男人?因为男人会化妆,稀奇,颜值好看,看着舒服。所以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抖音最多。多见效应,见得多了产生信任,从而购买。有时候购买不是基于需求,而是熟悉,兴趣。
现在的消费群体缺钱?不缺,想要也不会太在意价格,尤其是年轻一代,喜欢就刷卡,花呗。只是你能不能撩到他的心里去,长期的撩。说回个人定位,更多不是基于专业,而是人格。也就是这个人有意思,做的东西好好玩,好像有道理。尤其是女性,你和我说专业,可是老娘就喜欢这一款,我不管。但你和她说这款烂大街了,容易和同事撞衫,她就可能不买了。你看需求一下子就没了,兴趣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女人心海底针,海底捞都没搞明白,所以正是因为女人的感性,多变,才有了各种消费。都像我这种钢铁直男估计中国一般公司要倒闭,所以你的定位一开始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露脸,讲话,粉丝会告诉你,你是谁,你也会搞清楚他们要什么。所以个人IP,是先上路再找方向。可以套个大的里面包罗万象,比如营销,理财,创业,但如果你一上马就把自己限制死了,俗称定位太细,那就没得玩了。改都不好改,加东西,减东西都没空间。比如你定位抖音营销,这个就太细了,人家只会去搜索你抖音粉丝多少啊,但你说个短视频营销,这个范围就大了嘛。
不管以后抖音还在不在,起码短视频会一直在,所以谨慎给自己贴太细的标签。然后标签是做出来的,要有作品,如爆款文章,如成功案例。个人IP的打造也基于不同群体,你有什么理念就吸引什么群体,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三个是并存在2019的。我说的营销是说给信息社会的人听的,而不是前两者,所以还在做苦力的,做传统的,不会听我的东西。个人IP它是一个信息时代的产物,没有信息,它就是无用的。你要去传播你的理念,你的人格,你的观点,你的一切的一切,不必要像传统那样死正经。像个人一样活在网络上,爱恨情仇,这个是信息。粉丝经济是什么,肯定是先成粉,再经济,都看不上你,会买你东西?大家都不熟好吧,所以冰冷的专业40%其余60%要有温度。然后你走着走着,体量越来越大,你的定位也就变了。你原本可能只是一个做微商的,但你做大了可能就变成一个企业家,一个产品家。不是一成不变,都在不断追求和迭代,个人定位讲完。(核心就一句话:先上路,在定位,粉丝会告诉你,你是谁。)
那继续讲聚焦,这个分为企业聚焦和个人聚焦,企业和个人是不同的。企业聚焦是一种新生,也就是你做了一家公司,这是一个新东西。本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所以你得解释很多,让人知道你的业务,产品,规模,服务,历史。因为协调的东西很多,所以你得用一个出口,说清你是干什么的,比如阿里巴巴干什么的,大家都觉得是电商。其实现在已经不是了,但一开始是聚焦这一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帮中小企业,现在连大企业也帮了嘛。企业是聚焦,一开始也是抢空白做市场,马云那时候总不能说聚焦做房地产吧,那个机遇不属于他的。所以企业的聚焦,看创始人如何定位战略,看未来。这个说起来比较大,我们就少说一些。企业聚焦一个产品是几乎不可能的,但可以有代表性产品,后面再去追加其他产品和业务。
说说个人聚焦。这个看你的人和你做的事,比如我做营销的,很多人就会觉得是不是要聚焦微信营销,短视频营销。其实这种聚焦是不科学的,你要从运作上去聚焦,看看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环节可以改善。比如做营销,给人做方案,一年也做不了几个,还很累,这个就是效率上的损耗。于是我就做社群,做自媒体,做培训,做投资。因为我是个人服务整个群体,聚焦在网络营销,但只会说营销。为什么聚焦网络呢?因为现在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线下也一样,取效率去聚焦。更多研究互联网怎么去让产品畅销,怎么找流量,怎么做转化,而不是研究某个行业。比如餐饮营销看似很聚焦,其实是一种限制,因为你做到后面发现天花板很低,而这个行业对营销的需求其实并不大。所以聚焦下来就决定了你的产品形态。
大,那是别人以为大。小,那是别人以为小。你能聚焦的,别人看着很大,但你是降纬的就没问题。比如我的营销是基于创业为导向的营销,创业里面营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对我来说聚焦营销并不大,也有很多人提大标签是给大IP用的,小IP应该聚焦细分领域。其实这个是正确的废话,任何一个细分在中国都是巨大无比的。比如微商,比如自媒体,这个不是聚焦,而是选择效率。所以你做聚焦的时候,看看产品形态是第一。什么会阻碍你,你就聚焦去掉什么。比如我营销,如果聚焦了网络营销还去接方案,那就悲剧了。一个案子消耗了全部精力,今天估计都分享不了了。你的聚焦其实是要高到战略层面的,而不是技能的细分。聚焦,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分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