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世坚
编辑:小胖
2015年7月,我应聘到白泥坑一家生鲜公司。那几年,正是生鲜行业突飞猛进的时候。公司创始人出身阿里巴巴,有很光鲜的背景。
公司之所以选址白泥坑,是因为这里有深圳最大的农批市场海吉星。白泥坑位于龙岗平湖街道,原来是工厂密集之地,后来工业区旧改,海吉星进入,工厂陆续迁走。
随着海吉星的到来,来自全国的蔬果、冷冻、肉食禽类,以及粮油米面等各式农产物品在白泥坑聚散。
围绕着海吉星,白泥坑形成了供港、超市供应、生鲜电商、社区生鲜配送等生鲜农产品食材产业链,是全国各地蔬果销往深港两地的中转站。
位于深圳中部最北端,毗邻东莞的白泥坑,就此成为深圳的菜蓝子。
我入职这家生鲜配送公司,岗位是加工分拣中心主管。因此,认识了在仓库做搬运配送工的老李。
老李和他老婆在白泥坑打工几十年,自从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落户平湖白泥坑后,白泥坑的工厂陆续搬走,老李夫妻二人先后转行生鲜行业。进入这一行,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只要有力气,肯吃苦,能熬夜。
围绕海吉星农批市场的生鲜行业,基本上属于粗加工,无非弃坏留好,再进行包装。行业里大多是作坊式的,只有几家规模大的公司,在做净菜加工。
老板们资金周转大,但利润微,赚的也是辛苦钱。所以见不得下面的工人闲,工人的工作虽然简单,但工作量不小。供港菜白天上班,供深圳菜夜晚上班,生鲜人可谓日夜不休。
有一天临时停电,工作暂停,老李邀请我去他租的房子里休息。他租的这间房,紧挨公司仓库,走路也就一分钟的距离。位于一楼,以前是工厂宿舍,房间面积不小。
于是,我跟着他来到他的租房,和他聊了一会儿天。
老李五十多岁,四川人,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三。上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留守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
两个儿子都听话懂事,如今都学业有成。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四川一国企工作,已经工作两年了,待遇不错,月薪有六七千,离家也近,小儿子也读大三了。
说到两个儿子,老李脸上充满了自豪,但言语中也无法掩饰对儿子的愧疚。
以前交通不便,从老家到深圳,要先搭车到成都,再从成都坐绿皮火车到深圳,一路辗转。在能顺利买到车票的情况下,也要四天才能到达。脚都坐肿了,到深圳后,人就像生了一场病一样。
在一票难求的时代,夫妻俩几年才回一次家。缺失儿子的成长,老李夫妻俩拼命打工,赚更多的钱来弥补。只为了让儿子的经济能宽裕些,不至于像他们一样。
对儿子成长的缺失,让老李愧疚,还可以拼命打工赚钱弥补。然而,老父亲的去世,无法弥补,老李一直耿耿于怀。
养儿防老,老李父亲在世最后的日子,他也没能陪伴在身边,那种痛无法言表。说到老父亲,老李黯然,五十多岁的人,竟然有点哽咽。
他们兄弟几个都出来了,老母亲八十多岁,一个人在老家,家里也没什么人照顾。为了不再添遗憾,老李把母亲接到深圳来,这间房就是租给他老母亲住的。
老李怕他妈年纪大,爬不上楼,特地找了这间在一楼的房子。这个房比老李自己租住的房子还大,采光也好。
老李本来想把母亲接到身边来,好好照顾。没想到他妈水土不服,住不习惯。到深圳的第三天,他就吵着嚷着要回去。勉强住了一星期,只好把她送回老家。
老李打了三份工,晚上在送菜哥公司仓库做搬运配送工上夜班,上班八小时,工作内容是米面粮油装卸货,月薪三千九,活不多的时候能躲在大米堆里打个盹。
天下美食数四川,每个四川人都能做得一手好菜,老李白天两份工作之一是在一家配送公司做厨师,做十来个人的饭,月薪三千五。
他做的菜合老板的口味,老板也信任他,买菜买米面粮油都交给他来买,这里一个月又能落个一两千块钱,家里用的米面粮油也不买,全都从公司食堂带回家,自己家里需要多少拿多少,老板知道也不会说他。
每天下午三到五点钟在海吉星市场一个档口卸蔬菜,工钱现结,一车货六百块钱四个人卸,每个人能分一百五十块钱,走货的时候这两个小时内拼命卸能卸三车货,有四百多块钱收入,老李说一个月五六千块钱随便有。
综合算下来,老李一个月的收入有一万四五。
通常,老李早上七点从公司下班后,先去市场买好菜,回到配送公司,在宿舍睡到十点钟起来做午饭。等到大家吃完饭,收拾完厨房快一点钟了,抓紧时间睡两个小时,赶在三点钟到海吉星市场蔬菜档口卸货。
卸完货回到配送公司,开始准备晚饭,等大家吃完晚饭,收拾好厨房回到租房睡觉。若是老板遇到晚上不在食堂吃饭,晚上这餐饭,老李一般都是出五十块钱,请他老乡代做,他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可以多睡两个小时。
老李的妻子也打了两份工,白天在一家供港蔬菜档口上班,晚上在一家配送公司分拣蔬菜。老婆两份工一个月收入七千多,夫妻两人月综合收入有两万多。
老李说他母亲在深圳的那几天每天照顾她的一日三餐,只能睡到四五个小时,人犯睏到屁股一挨地就能睡着。
大儿子有孝心,一直喊他回去,说他们年纪大了,就不要再在外面辛苦打工了,叫他老婆在家照顾他奶奶,安排他到他们厂里去做保安,看看厂门,包吃包住一个月有二千多。
老李没敢告诉儿子,他一个月的收入是儿子的两倍还多,怕打击到他。他的解释,是做惯了活,坐不住,暂时不回去,在外面再打两年工,等他们兄弟俩都结婚了,再回去带孙子。
说到自己的工资,是大学毕业的儿子两倍多时,老李笑得很开心。
那天告别前,老李说:“再过两年,等我小儿子毕业工作了,大儿子结婚了,我就再也不打工了,回家抱孙子,侍候老娘。”
我猜想,老李母亲并非水土不服嚷着要回家,而是不想儿子太辛苦,才要求老李送她回家。
“知子莫若母”,尽管老李不在老母亲面前,表现出有一丝毫的辛苦,但老人家还是能看出自己儿子下班后身体的疲惫。在自己还能自理时,不想给儿子添加负担,才要求回家一个人生活。
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老李的老母亲如此,老李夫妻俩亦如是。
那次见面没多久,我就离开了这家生鲜配送公司,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老李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老李应该六十岁了。他的两个儿子都结婚成家了吧,他也应该回家抱孙子了。
转眼离开白泥坑很多年了,我决定抽个时间,再回去转转,看能不能遇到曾经认识的人。
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纪录。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时代的一部分。三惊胖爷专注于非虚构纪实故事,欢迎提供采访线索。只要您有故事,不用担心文笔,只要讲给小胖听,剩下的事,交给小胖负责,您的经历,会变成一个精彩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