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躺着、站着换了几个姿势,醒着、睡着、迷糊切了几个状态,总算把四个小时的跨年演讲看完了。我从“视角”这个视角来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如他的开场所说:“我是你的一个朋友,一整年出门在外,回到村里,讲讲这一年在外面听到遇到的故事。”,他站在朋友的视角来做的这次分享。我对这位朋友的印象就是“懂历史”“懂普通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
1)如何化解现场空无一人这个问题?从历史中借鉴“伯牙鼓琴遇知音”的典故,又改写了李贺描述李凭箜篌技艺精湛的诗。自比伯牙,自赞技艺精湛。一场跨年演讲,待知音。我已经不太记得《李凭箜篌引》的全文,翻出来细看,虽未闻声,心已往之。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颜色仅仅是颜色吗 ?不,颜色是一个快捷键,串联起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听着朱孔阳、石榴裙、洛神朱、如梦令、蓝采和、螺子黛这一些颜色的名字,小时候读书遇到的古文故事,就这样若隐若现的浮在脑海里。原来老罗,在从历史的角度看颜色。
3)新华字典只是字典吗?“山川可亲,街道有情”这句话,不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说不出这句话呀。汉字,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就是传承。
4)家乡出名人到底有什么用?让每一个普通人觉得“够得着”,“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是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问题、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的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在听到这一刻时,陆九渊这个名字居然第一个浮在我脑海里面。其实我不了解他…只是因为儿时的一条路叫做九渊路,那条路边的一个广场上立着一个古人雕像,刻着名字“陆九渊”。
所以老罗的这场演讲,把我们一起带回历史。也给了我们一个清晰地解决问题的范式,去历史中寻找,去书中寻找,去祖宗那里去寻找。对过去理解的越透彻,对未来的选择才能越坚定。
从一个现代“普通人”的角度来看:
1)什么叫“共同富裕”?老罗没有宣教,没有讲社会制度。把我们带入一个最熟悉的场景,老大如何帮老二。嗯,从这个角度理解“共同富裕”,我能感同身受了。
2)什么叫“数字化”?是冷冰冰的效率吗?站在普通人的角度,通过每天下班时往箱子里投红黄蓝球,就可以让普通人的情绪被数字化,从而让企业去进行相应的调整。嗯,数字化是帮助“普通人”的数字化。
3)厨师会被淘汰吗?站在技术的视角,答案是一定的。但真的让我们站在一个普通厨师的角度,手艺一直都很重要,让手艺持续进化的共同体更重要(但这个判断,我打一个问号,让手艺持续进化真的是靠“共同体”吗?)。
4)如何解决独居老人监控的问题?通过智能水表和小区出门监控的交叉比对,可以相对低成本又能尊重隐私。只是这个方案,是否真的可以落地到各个小区?之前在合肥遇到过一个技术团队,专门做视频处理加工,如果一个小区已经有了监控视频,不需要额外购买其他的设备了,只需要部署一套软件,就可以实现小区事件的自动触发和汇总等功能,当时看完很受触动。这家公司在合肥覆盖的小区数量已经非常多了。
5)面膜背后的价值是一种专属于自己那一刻的幸福感。说句内心话,我以前的观点就是面膜没有什么用…..听完这个答案,也觉得有道理,但真的那么那么有道理?不过站在普通人的视角,说出幸福感这个词,已经说明老罗真的体察入微了。
里面还有几个故事,比如为何要送月饼而不送现金,如何激励海外非洲员工等等,都是真正站入群众里,站到普通人身边,挖掘普通人的需求,从而衍生出的解决方案。看起来觉得这些解决方案很新颖,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提出这些解决方案,靠的不是多高的智商,靠的是扎入到泥土里日复一日的勤奋及对每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前年,我做了一套群内广告投放系统,可以帮助商家把广告同时分发到几千个群里去。遇到一些商家,提出要求需要这几千个群内的广告投放截图,我颇为头疼。因为一直卡在这个地方,很多客户我们都没有签。直到半年后,遇到一位好友,他用半天时间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分析,商家要这个截图其实就是想确认我们到底有没有发送,同时也需要给领导汇报。我们是确定发送成功了的,那么截图,到底是真正靠手机截图的,还是说我们抓取群内各个要素自动生成的,倒没有那么重要了。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做了一个截图生成模拟器,选取了多个手机的群截图界面,把群名、群成员、群消息这些地方都做成可以自动生成,就这样可以在几分钟内就生成上千张截图。因为这事,我一直很佩服那位好友。他对客户的需求洞察更深入。
老罗的这次跨年演讲,更像是一次中国历史的现代化演绎。把一件件普通事拔到历史的高度,让我们感受到厚重感和传承感,把一件件普通事真正站到普通人身边去写,让我们感受到亲切感和幸福感。致敬我们的历史,致敬每一位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