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项目介绍(四大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用事关未来的计划办好最代表未来的基础教育)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报道2月18日,教育部召开“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不寻常,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每年或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常规会议。

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格外突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召开了2001年后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总体来讲,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条件保障不断加强,坚持优先保障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日益规范,“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课程、新教材深入实施。

然而,仍需要科学研判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学段上看,学前教育是突出的短板;从区域上看,农村教育是薄弱环节;从结构上看,公民办比例还不够协调;从变革上看,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

尤其是2021年开始的“双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抓手,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短板需要全方面发展提升。

因此,此次会议部署了基础教育“三段一类”四个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域高中整体提升、特殊教育拓展融合。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截至2020年,全国96.8%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指出,经过3-5年的努力,在各省(区、市)创建一批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对于今年这方面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如下几点: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推动各地认真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以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落实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

在2月18日的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学生活文化条件,缩小县域内城乡办学质量差距,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运行机制,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缩短城乡差距仍需要加大力度。“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

硬件建设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比如,2019-2020年,云南省实施“能力提升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近年来,山西省全面改薄、薄改与能力提升两个项目涉及近11500所学校,累计投入达120亿元。

在城乡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需要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前瞻性规划。在城镇,要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消除城镇中小学超大班额;在乡村,要保留并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校舍、运动场、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改善后,要注重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整合建设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优化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进一步丰富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应用。

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新增普惠学位400万个以上。

在2月18日的会议上,怀进鹏指出,夯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基础,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健全成本分担机制,有效保障教师待遇。

一位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普及学前教育的短板在农村,有的农村缺少幼儿园,有的农村孩子没有接受三年学前教育,可能只上了一年幼儿园。因此,需要以灵活的方式尽快普及普惠农村幼儿园,比如利用农村小学、村委会闲置房屋,招募农村志愿者充实师资等。”

在大力度的财政补贴之下,“入园贵”问题已有效缓解。下一步,《“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各省(区、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办园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最高收费限价。

但要坚决遏制民办园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江苏省就规定,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园所收益比例分别不超过成本的5%和15%。

保障公办园幼儿园教师待遇的基础是编制。近五年,江苏省新增在编教师1万多名。截至2020年,江西省公办园共有在编教师5.37万人,较2015年增加4万人。目前,民办园教师仍难以获得编制,但要参照公办园教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相应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此外,各类幼儿园教职工要依法全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

儿童教育项目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公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全面规范,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在上述会议上,怀进鹏指出,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省级招生工作统筹,严格落实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政策,坚决遏制县中优质生源流失,努力强筋健骨,大力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县中托管帮扶,促进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

近日,衡水第一中学更名为衡水泰华中学,与公办高中衡水中学全面脱钩,二者实现公民分离,独立管理、独立招生、独立教学,“衡水第一中学”成为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近日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以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为代表的“衡水系”高中,在办学中公民不分,在全省乃至全国争抢优质生源,片面追求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教育秩序,对教育生态产生了不利影响。衡水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从规范衡水中学和衡水第一中学的法律关系入手,规范两所学校的办学和管理体制,理顺二者之间的办学关系,以“刀刃向内”的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教育决策部署。

目前,一些地方采取了强有力举措。河南省新郑市等部分县区探索“均分生源”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了生源质量的均衡分配。海南省提出到2024年全面实现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

“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教育部依托举办附属中学的部属高校,面向100个县托管100所县中。每所地市级优质普通高中至少托管帮扶1所薄弱县中。

近年来,海南省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县域举办“新县中”或托管“老县中”共计15所。第一批引进托管的北师大万宁附中、中央民大陵水附中均已吸引超过5000名学生从海口、三亚回流就读,约占当地学生数的20%。

帮扶县中,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是要推进特色多样发展。“由于县域内的普通高中数量较少,对于如何特色多样发展,有观点提出确定更大的范围,让这个范围内的县中差异化办学,推动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未来的中考改革,当普通高中招生时,就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招生学校的特色,进行双向的选择,而不是仅仅依据中考成绩的高低进行单向的选择。”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大力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

202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北京市规定,同等条件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入学,全市就近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实现较高质量的零拒绝、全覆盖。河北省20万人口以上的县已全部建有特教学校。

怀进鹏指出,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普特融合、职特融合,医教、康教和科教融合,创设融合教育环境,做到“应随尽随、应融尽融”。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班)和职业学校特教部(班)开设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探索设置面向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孤独症等残疾学生的专业,同步促进残疾人的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让残疾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在上述会议上,怀进鹏指出,要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用事关未来的计划办好最代表未来的基础教育,让教育效能助力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