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点到家》热映后,坐落在普洱市木乃河工业园区的一村咖啡加工厂比以往要忙碌许多。一村咖啡的创始人李忠荣先生看着烘焙炉里翻滚着的咖啡豆渐渐变了颜色,发出噼啪的响声,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这就是远山树林的味道吗?”我笑着问他,他也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把我带到工厂前面的咖啡厅里。
早上九点的咖啡厅,在近乎郊区的工业园区,我本以为只会看到寥落空寂的桌椅,没想到咖啡厅里却是坐满了人。与我常见的泡咖啡馆的人不同,他们不是精干的白领,不是气质优雅的文艺青年,而是一群衣着朴实,皮肤黝黑,手指粗大的中年汉子。看到我诧异的神色,李总对我说他们都是附近的咖农,和喝着咖啡大声聊着天的汉子们打过招呼后,李总走进吧台,熟练的做起了手冲咖啡。
我在靠窗的位子坐下,不一会,李总走过来,坐在对面,递给我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远山树林的味道。”他笑着说。看来我们都看了《一点到家》这部电影,于是话题就渐渐落在电影上。
“都说电影《一点到家》带火了普洱咖啡,作为一个在咖啡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近三十年的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不仅是普洱咖啡火了的欣喜,更多的是一种久违了的带着青春气息的冲闯劲。”李总说。
电影里,一个是想成功却屡屡失败的空想家、一个是一腔热血想发财的愣头青、还有一个是不被父辈认可却坚持自己咖啡梦的理想主义者,这三个跌跌撞撞创业的年轻人,让李忠荣仿佛看到年轻的自己。
三十年前,还只是个少年的李忠荣懵懵懂懂的闯进咖啡这个行业,抱着单纯的致富的梦想,从种植到生豆收购、再到加工、销售,三十多年的经营,让他几乎参与了咖啡生产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电影里的奋斗很唯美也很浪漫,生活中真实的挫折才叫九死一生。”
记得有一年,咖啡丰产,咖啡鲜果堆积如山,却赶上连日的阴雨,而国际市场上的咖啡价却每天下跌,一边是不能快速处理的咖啡鲜果,一边是不断下跌的场市价,谁能快速处理加工鲜果,谁就能从残酷无情的吞金兽口中抢回一点损失。然而传统的咖啡鲜果加工,只有晒干处理这一条道,完全的靠天吃饭,那一年,连日的阴雨让普洱咖啡损失惨重,市场哀鸿一片。经历了那次刻骨铭心的损失,一村咖啡开始琢磨咖啡鲜果烘干这个方法,然而,刚开始,固有的思维让市场并不接受烘干豆,倔强的李总也不服气,通过国外的朋友,与巴西的咖啡加工工厂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不断的技术改进,终于开发总结出一套烘干技术,今天,这套技术已经可以和国外咖啡生产大国的技术相媲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咖农们终于可以避免因为天气原因而功亏一篑了。电影里曾有一句话:如果世界改变不了我们,就让我们来改变这个世界。看电影的时候,我觉这句话虽然励志,却多少有些年少轻狂。但是听到一村咖啡的这个技术改进,我突然明日,其实,改变世界并不一定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一个小小的进步,已然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多年的打拼,一村咖啡渐成规模,经营范围包含咖啡原料收购、加工以及销售,生产设备齐全,生产线完整,年购销量1000多吨。随着与越来越多的咖农合作,李总发现很多咖农虽然种咖啡,却从没有喝过自己种的咖啡。“我觉得不应该。”李总说:“让咖农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对劳动的尊重。”于是,一村设立了精品咖啡体验店,带头发起咖农免费的品饮活动。在他的推广下,越来也多的咖农学会了品咖啡,爱上了喝咖啡。难怪一村的咖啡厅里常常座无虚席,此时,我身边咖农们,有的看起来是常来的,熟络的聊着,也有看起来略显拘谨的,大概是不常来的,但他们的面前都有一杯免费的咖啡。看着这一切,我心里不由得有些感动。李总却不以为然。他说一村咖啡想做和能做的还更多。
随着淘宝、微店、抖音快手直播带货等等销售平台的兴起,一村咖啡开始尝试涉入新的领域,为想尝试着做自己的精品咖啡的咖农推出产品的包装、设计一条龙服务,负责这个领域的是结识了八年的朋友。在他的努力下,一村咖啡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帮助临沧的佤族咖农做出了自己的精品咖啡产品,并且获得了东航的订单。“我很幸运在奋斗的道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做事,就像电影里的三个小伙。”李总微笑着说。
当我问电影里最打动他的是什么,李总沉吟了一下说:“我们要去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我们认为容易的事。”
是的,我们都曾像魏晋北那样渴望成功一次,像彭秀兵那样渴望为家乡的改变做点什么,像李绍群那样渴望能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我们都曾在奋斗的路上,像他们那样拥有过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和他们一样,也都渴望中国的咖啡品牌能被世界认可,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然而都是正事确的事。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普洱咖啡协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