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新经济危机与绝对产能过剩(三)信贷滚雪球模型与新经济危机本质)

前提

从自给自足的农业与手工自闭环的生存时代转换到以工业企业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时代之后:

所有的商品都必须以自然人的最终购买来完成交易的最终闭环,

企业收入全部来自企业商品的销售,

自然人的收入即雇佣劳动的支出仅仅是企业收入的一部分。


一、经济增长与信贷,抽象商品模型

由此,经济循环成了下面这个迭代公式的形态:

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

企业总收入[N]=商品交易额[N-1]

企业雇员收入[N]=企业总收入[N]-企业收入[N]


存活的企业就要企业收入大于零,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只会递减的迭代过程,很快这个循环就会终止于零。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信贷。那么,在迭代模型中加入信贷。


信贷[N-1]=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

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信贷[N-1]

企业总收入[N]=商品交易额[N-1]

企业雇员收入[N]=企业总收入[N]-企业收入[N]


显然这个模型无法运行,因为商品交易额[N-1]无法提前预知,改良的模型如下,

(在今天,部分情况下有实际改良,比如交易的同时信贷,即购买的同时产生信贷)


信贷[N-1]=*预测*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

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信贷[N-1]

企业总收入[N]=商品交易额[N-1]

企业雇员收入[N]=雇员收入[N-1]*K(企业雇佣策略)

企业收入[N]=企业总收入[N]-企业雇员收入[N]=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

累计信贷规模[N]=信贷[N-1]*r^(1)+信贷[N-2]+*r^(2)+...(r为利率)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有两个非常不确定的变量,一个是K企业雇佣策略,一个是信贷规模的预测。


由这个简易模型可以做以下的推论,

1、经济增长等价于【商品交易额】持续增长,等价于【企业总收入】的持续增长。

2、【企业收入】为正,否则企业无以为继,【商品交易额】>【雇员收入】,【信贷】必然为正。

因此,经济增长信贷就只能够扩大;反之,信贷规模的持平与下降,就是经济危机,即经济停滞或者倒退。

3、理想模型上,由于信贷是补偿商品交易所必须,没有归还信贷的空间,因此无法通过还贷来降低信贷总规模

现实情况中的税收、存款等等影响,用于消费的雇员收入比例还可能进一步降低,信贷规模还可能进一步放大

4、再进一步,由于信贷是带有利息的,即便是经济总量持平,在信贷利息的情况下,信贷总量进一步放大,即信贷内生性的自放大


因此,信贷是现代经济模型的补丁,也是必然持续放大的存在;简单归结,信贷就必须以现代国家央行的方式来作为最终的放贷人,因为除非经济崩溃信贷总量就是要持续增长


二、信贷如何加入到商品流通,信贷由谁承担

1、信贷发出的货币必须最终到达自然人才能够完成交易

自然人即雇员的收入无论如何不足以完成工业生产循环所需的交易货币量,而货币只有最终到达自然人才能够完成生产方与最终使用人之间的交易。因此无论怎样发行信贷,货币都必须到达自然人,才能完成商品的循环与再生产。


2、自然人作为整个社会必然的存量信贷与信贷的最终承担者及社会矛盾

最简单的工业社会初期,存量信贷近乎全部以自然人承担,从而造成社会极大的动荡,雇员最终成为天量债务的总承担着。

更为严重的是,有人收敛货币,进一步加重了雇员自然人的债务负担。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简化后的这个模型,

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雇员信贷[N-1]

企业总收入[N]=商品交易额[N-1]

企业雇员收入[N]=企业总收入[N]-企业收入[N]


3、社会矛盾的调和

调整这个矛盾的方式就是,自然人收入与自然人信贷的比例关系

实际上是增加中间的信贷承担者,而把货币分给自然人,从而

雇员(自然人)收入’=雇员(自然人)收入+其他转移信贷收入


例如,政府信贷投入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等政府投资,产生了政府的信贷余额,而这些信贷分配给雇员(自然人)转换为可支出货币。

例如,直接分钱给到普罗大众(自然人)。


而相反的例子,比如购房信贷,掏空某个自然人或者某个自然人家庭当前的货币,并且由于持续的月供模式,带来未来持续的月供欠缺。这里的货币购买力的供需平衡,天然就需要增大自然人的货币量,才能够让工业商品实现循环,因此购房的信贷模式带来了严重的消费通缩。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以新兴企业阶段的投资模式来分配货币,即在企业端扩大在生产的模式。这种模式一经落地,便带来了极大的货币再分配。

到这里,我们回到了本系列探讨的正题,新经济危机的本质。


三、相对过剩危机、绝对过剩危机与危机的本质

滞涨的来源

源于西方工业经济、货币模式的现代经济体系,一方面自然人是一切交易的最终兑付一方,另一方面自然人的货币严重的少于商品总量,这个缺陷无法避免,只能缓解。


所谓滞涨也就是这种根源缺陷带来的必然,在循环中加上产出商品数量与交易商品数量就更清晰了

信贷[N-1]=*预测*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

商品交易额[N-1]=商品交易总量[N-1]*商品平均交易价格[N-1]

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信贷[N-1]

企业总收入[N]=商品交易额[N-1]

雇员收入[N]=雇员收入[N-1]*K(企业雇佣策略)

企业收入[N]=企业总收入[N]-雇员收入[N]=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

商品生产总量[N]=商品生产总能力[N]*W(企业自身决定的产能系数)

累计信贷规模[N]=信贷[N-1]*r^(1)+信贷[N-2]+*r^(2)+...(r为利率)


由改进后的简易模型可以推出,

1、既然自然人极大多数为雇员、商品极大多数为自然人所消费,自然人获得的货币不足以购买其所生产的所有商品

2、为了让商品交易完全化,需要有补偿自然人消费能力的方式,现代经济中首要推崇个人信用贷款

3、当购买力不足,也就是【商品生产总量>商品交易总量>自然人收入】的时候,企业库存积压,企业就会减产,稍微严重企业就会同时削减人工支出保护利润率,依据危机程度,表现为不增长、降低薪资,附带不同的裁员强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购买力

4、商品的数量表现为持续减少,而购买力表现为持续地降低;

5、当企业削减产能、囤积商品等行为同时出现的时候,在流通链条上,层层推挤涨价,迫使市场同时表现为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则购买力进一步下跌,商品的交易依据其刚性不同,刚需排挤非刚需,整个市场进入崩溃性萧条

6、这个衰退循环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就会如此恶性循环到彻底崩溃


因此,滞涨就会表现为,一方面购买力不足,经济停滞,另一方面,企业大规模减产后,商品稀缺,物价上涨

滞涨并非天灾人祸,而是所谓源自西方的以企业为社会主要单元结构的形态再加上货币的产生模式,共同决定的,滞涨是这个模型的必然。


所谓市场“看不见的手”根本无法解决滞涨问题,在社会充分地以企业为单位的工业化后,不去介入干预,社会崩溃是唯一的结局。


相对过剩危机

通过补偿自然人所缺失的货币购买力,实际需求并没有见顶,在补偿后经济得以继续运转。

现代正在发生的危机的经济体系就是基于这个模式,始于二十世纪初叶的种种改进措施到今天的集合模型。

由于真实需求池仍旧有空间,有效了不到百年。


绝对过剩的滞涨模型

(*注,模型理想化的设定信贷刚好弥补了自然人收入的不足,并且到达了自然人;N表达当前生产交易循环周期所在时间,N-1表达上一次生产交易循环周期所在时间;)


商品市场总容数量[N]=自然人总数[N]*每自然人需求数量[N]

预测商品交易额[N]=预测商品交易数量[N]*预测商品平均交易单价[N]

信贷[N]=预测商品交易额[N]-雇员收入[N-1]

商品交易总量=市场商品总容量*A(A为市场触达能力,解读为交易、流通、信贷支持的覆盖范围)

M=商品交易总量[N]/商品生产总量[N-1](M为实际商品销售率)

商品交易额[N]=商品交易总量[N]*商品平均交易单价[N]

商品交易额[N]=雇员收入[N-1]+信贷[N]

企业总收入[N]=商品交易额[N]

企业雇员收入[N]=雇员收入[N-1]*K(K,企业雇佣策略决定的雇佣变化系数)

企业收入[N]=企业总收入[N]-企业雇员收入[N]=商品交易额[N-1]-雇员收入[N-1]

商品生产总量[N]=商品生产总能力[N]*W(W为企业自身决定的产能系数)

累计信贷规模[N]=信贷[N-1]*r^(1)+信贷[N-2]+*r^(2)+...(r为利率)


由改进的简易模型可以推论,

1、在科技足够发达、金融资本足够充足的前提下,产能可以迅速超过地球尺度的商品市场总需求数量,这是由自然人人口上限所决定

2、商品交易总量取决于商品的流通、触达能力,金融资本已经可以货币化能够货币化的各种事物,从而实现彻底的交易;即便这种交易是以自然人不断负债的方式实现的;

3、由于经济结构、企业结构、各种方法论的沉淀惯性作用,却无法正是总容量上限作为一切的出发点

例如,以营收增长、客户增长为企业未来估值和发展空间的预测;而非常忽视【蓄水池效应】,即在蓄水池灌满之前,流量与蓄水池的增长速度直接正比,而满溢在一瞬间到达

因此,绝对过剩经济危机,表达为增长的断崖式停滞,无论如何投入都没有效益。

现代一个流行词,内卷的定义,也正是人类自身感知的直觉表达。


新兴科技+金融资本带来的新经济危机特性

以旧有的相对过剩危机的思路方式面对全新的、更彻底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显然是不会成功的,甚至带来更多的问题。

以新科技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为推力,以高速产能过剩为结局的模式中:

*注释,以下给出的交易总额与自然人收入的关系,并非精确,表达一种趋势

1、萌芽兴起阶段

每当有新的行业、新的科技兴起,资本表现为投入,此时新兴行业带来的技术改造不仅仅覆盖自身,还覆盖关联的所有的相关行业、产业链。

此时,产能正在孕育,整体上,【局部新兴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远小于《自然人收入,整体市场:商品交易总额》大于》自然人收入】,整个市场表现为经济整整日上。

新科技此时并未生效,这种错觉让人们以为是新科技带来的繁荣,其实是为了新科技的大量投资带来的繁荣。

2、上升阶段

产业经过升级变化后开始增加产能,雇佣进一步增加,经济更为繁荣,企业个人的信誉都有良好的提升。

企业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很大,投资更大幅度增加,企业此时负利润或者极低利润占领市场;

个人方面,企业向好,预期清晰,个人收入高、与其高,因此信用也高。

此时【局部新兴市场:商品交易总额《小于《自然人收入,整体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近似等于=自然人收入】,繁荣继续

3、高速发展阶段

市场竞争阶段接近尾声,科技投入进入尾声,产能、渠道建设接近尾声。

企业方面,投资行为大幅度减少,招聘近乎停滞,进入大幅度量产从而追求营收额、利润额。

个人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减弱、科技研发减弱,薪资增速放缓,信用已经开始大幅度放大。

此时【局部新兴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近似=自然人收入,整体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近似等于=自然人收入】,局部新兴市场开始非常强力增长,而整个市场开始萎靡,但人们注意力在新兴市场

4、成熟阶段

极少数寡头企业开始放量覆盖市场,收割市场,获取利润,新科技驱动的新产业的威力开始显现,其他行业表现为深受侵蚀。

企业方面,投资完全停滞,利润大幅度增加,其先进、高效的能力+投资的方式向外输出

个人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结束,科技研发大幅度削弱,薪资停滞,甚至开始部分裁员增效、提高利润,信用接近极限,信用天花板开始下降

此时【局部新兴市场:商品交易总额》大于》自然人收入,整体市场:商品交易总额《小于《自然人收入】,局部新兴市场开始非常辉煌,而整个市场开始萎靡,但人们注意力在新兴市场

5、崩溃阶段

新兴市场彻底覆盖,增量近乎没有,新兴行业的增长近乎停滞,新科技再没有挖掘的空间,资本开始析出新兴市场,以货币化的方式完成一次轮会,伺机而动

经济危机的表现

企业方面,成为资本投资的现金奶牛,持续不断地抽血,利润仍旧客观,但并不会再投入给到自身,此前侵蚀的市场部分也开始回笼货币,完成货币化的反向过程,实现资本增值

个人方面,降薪、裁员成为常态,此前高信心阶段的债务成为巨大压力,信用大幅度降低

此时【局部新兴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远大于》自然人收入,整体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远小于《自然人收入】

滞涨危机再次明确开启


总结,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情形下,表象与背后的逻辑已经开始异化分离;经济的繁荣并非新产业的崛起,而是新产业带来的货币供给;而新产业最繁荣的时候,已经是危机开始的时候。


五、未来的趋势


人类科技驱动的发展,开始触碰地球尺度的天花板

在科技高速发展后,地球已经显得很小了,不再是一个具有近乎无穷尺度的体系;因海外扩张而建立的现代经济结构,陷入窘境。现代金融资本快速催动了产能建设之后,快速填满所有的需求,上线天花板已经是人口数量、地球的空间尺度、资源尺度、太阳对地球的能源供给等等宏观大尺度的限制。


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不适应

旧有的社会机制、经济机制还没有适应科技生产力爆发带来的短暂时间就可以做到绝对产能过剩,以及其及高效率、极低成本的生产能力,这些产出商品带来的极大的信贷差额需求。


小小的地球村,开始如同家庭、企业一样,需要有计划、有规划,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思考:什么是财富?

以上的描述中,尽可能规避了财富的词汇,因为财富的词汇掩盖性太强,不足以看清事情的本质。

到底什么是财富?是能够产生货币的资产,还是货币本身,还是各种各样的有价值、有潜在价值的实物的集合呢?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