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的一件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谈判的结果有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整军谈判方案,但均未能够按照和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下去。本文切口比较小,只是通过梳理1945年8月28日,即毛泽东等人从延安飞抵重庆的第一天,国共双方高层政要的动态,借以说明重庆谈判是在怎样的氛围下拉开帷幕的。
毛泽东、周恩来、赫尔利
1945年8月28日11时30分,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乘坐专机从延安起飞,计划15时到达重庆。飞行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胡乔木轻声问毛泽东:“我们能不能回来?”毛泽东说:“不管他,很可能是不了之局。”
毛泽东在飞机上
正午时分,蒋介石召集会议制定毛泽东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党李璜对于国共谈判颇有看法,“谈来谈去,仍是一个先统一军权,一个则先改组政府“互不相让。归根结底,不仅国民党看不起共产党,就是共产党也看不起国民党,两党都以自己为中国之砥柱与未来,思想上根本不容对方有置喙余地”。
15时30分,专机徐徐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在机场迎接的有参政会秘书长邵力子、副秘书长雷震,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沈钧儒、左舜生、章伯钧、陈铭枢、谭平山、黄炎培、冷御秋、郭沫若等人,还有几十位摄影记者。据《新闻研究资料(第1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年版),“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的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魁梧,举止稳重,头戴灰色拿破仑帽,身着蓝布中山装,脚穿黑色牛皮鞋”。
电影《重庆谈判》,古月饰演毛泽东
摄影记者一拥而上,光摄影就持续了20分钟之久。毛泽东对中外记者发表书面讲话:“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希望中国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志士团结起来,为实现上述任务而共同奋斗。本人对于蒋介石先生之邀请,表示谢意。”毛泽东说完机场感言,与欢迎者一一握手并合影,然后乘车至张治中官邸桂园稍事休息。随即会见郭沫若夫妇及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接见记者,赴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中共南方局欢迎晚会,会见南方局负责人和新华日报社、群众周刊社的诸多同志。
毛泽东一行抵达重庆
17时,蒋介石约集各院长会谈,得知毛泽东一行顺利抵达重庆,乃电话告知张治中,8时30分在林园官邸邀宴毛、周诸先生。7时30分,毛泽东、周恩来等乘车前往歌乐山林园官邸,国民党方面出席的人有:张群、陈诚、吴国桢、张治中、邵力子、王世杰、周至柔、蒋经国。
晚宴上,蒋介石邀请毛泽东与其对座。席间,蒋介石和毛泽东相继致词,并几次举杯互祝健康,空气甚为愉快。蒋介石还说:“在此次会谈中,任何问题均可坦诚提出,尽量发挥意见。”因为第二天要谈判,当晚即请毛、周留住林园。别看老蒋表面上客客气气,内心其实非常复杂,针对《新华日报》发表的宣言六项,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仍旧套似,其实未知最近国际内容与形势之发展,而更未知中苏协定之内容,可怜极矣,彼犹不知早为苏俄之物矣。”
重庆谈判期间的蒋介石、毛泽东
由此可见,青年党李璜所说确有几分见地,国共互相瞧不上,谈判注定艰难。蒋介石嘴上说什么都可以谈,但真要谈到一些关键问题,这个不能谈,那个不能谈,比如军队问题,以后有机会专门写一篇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台北“国史馆”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