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励志短片感动全球(感动20亿人的短片揭示:为什么你的鼓励和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01

作家林清玄曾说过:

“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与赞赏。”

深以为然!

泰国一个点赞超过2亿的公益广告《努力一点点》,很好地揭示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家人认可和鼓励的重要性。

一个热爱足球的小男孩,在球队中的表现平淡无奇。

一场比赛之后,妈妈私下问教练:孩子表现得如何?

教练诚实地告诉妈妈:“孩子表现还行,就是基础不是很好,用头顶球的技术基本为零。让我们再多观察一些日子吧。”

回家之后,孩子明显有些不安。

妈妈开始温柔地跟孩子交流。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教练说你一直很努力,在这之前,你都完全不会用头去顶球呢?但是你现在时不时都能做到了呢?”

男孩本来紧张的情绪开始放松下来,微笑地望着妈妈。

妈妈接着继续鼓励孩子:轻触一点点就够了噢!

当母亲再回头看向孩子时,却发现孩子已不在餐桌前。原来男孩跑到院子里,开始练习用头顶球的动作。

到了训练的日子,场地上别的小朋友都快速地奔跑着,小男孩却远远落在后面。一不小心还在教练面前摔倒,膝盖磕破了。

休息时,小男孩跑到母亲身边,母亲温柔地询问他:摔的疼吗?

男孩摇摇头,沮丧地告诉母亲:“我追不上其他人。”

母亲沉默无语,只是弯下身体,替孩子系上散开的鞋带,然后抬起头微笑地对小男孩说:

“没关系,努力去超过就在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好,那样就可以了。”

接下来,男孩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去超越身边的小朋友。

闲暇的日子里,男孩每天刻苦练习射门和用头顶球的动作,并不断给自己增加训练的难度。

比赛的那一天,男孩被别的小朋友撞倒,他迅速爬起,脑海中不断闪现自己训练的画面和妈妈鼓励他“再努力一点点”的手势。

他用尽最大努力,以自己并不擅长的“头球”帮助球队获得关键的一分,扳平了比赛。

看到赛场上男孩兴奋雀跃的表情,母亲激动得泪流满面。

比赛结束,她给了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母亲坦诚:

“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因为我并不是想我的孩子总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最大的胜利就是胜于自己。

她从不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从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懂得以最温柔的方式激励孩子,只要求孩子进步一点点。

母亲的鼓励,让孩子不断突破着自己的边界,同时也让孩子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敢于迎接挑战。

如果母亲总是用责备孩子的方式期望孩子上进,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

正如全球畅销书《原生家庭》一书所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带来内在的动力源泉,让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提升。

02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968年,他和搭档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接下来,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择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开始对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时候孩子之所以自信心不足,不敢尝试,反思一下,是不是父母平时对孩子批评多过表扬。

如果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身上的不足,孩子怎么会优秀?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呢?

1.父母多用正面语言评价孩子

一项针对少年犯的调查研究显示:

童年时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负面评价,很容易让一个人孩子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这样的负面标签很可能会跟随这些孩子一生,成为一生也无法消解的噩梦。

蒙特梭利曾说:

“如果你认定孩子会不听话,他大概都会如你所愿;相同的,如果你认定他会合作,他也会如你所愿。你正向的期待建立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你期待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子?那就多用正向的语言形容孩子。孩子才会朝着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


2.多关注孩子做到的事情

很多父母更容易关注孩子没做到的事情,对孩子做到的事情却往往视而不见。

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成绩很差,也不合群。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养宠物,家里养了猫、狗、蜥蜴等小动物。

新来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特意委托男孩,照顾班里用来上自然课的兔子、鱼儿。

老师还在班上宣布:只有最懂宠物、最善于照顾宠物的人,才能照顾这些小动物,其他同学都要听男孩的安排。

小男孩没让老师失望。他把小动物照顾得很好,其他同学也开始对他敬佩不已。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从那以后,他在班里的人际关系和成绩也都不约而同地变好了。

很认可一句话:

教育的真谛,不是“弱化”孩子,百般挑剔孩子的不足。

一味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不但不会触底反弹,反而会适得其反,增加他们的挫败感。

故事中的小男孩很幸运,遇到一个好老师,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父母能够像故事中的老师一样,多关注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揪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放。那样孩子才会在今后的成长路程中“发光”。

曾看过一个孩子写给父母的信,让人无限感慨: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

经典励志短片


我的脚很短,请您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打击我。”

与各位父母共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