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9546 字
预计阅读时间:26 分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从2020年开始,增加了第十五单元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这个单元并不是本身考试的重点,而是可以把在前面学的四诊——辩证——应用,怎么在临床应用,中医诊断的思维有别于西医的特色部分。其实是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思辨的整个过程,也有承启作用,但是该章节内容不多,主要是在掌握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思辨。
2019年中医执业的中医诊断学分值是50分,2020年加入四大经典,并且增加了临床科目的分值,削减了四大基础分值,2020年中医诊断学分值大概为35分。2021年预计和2020年一样,也是35分。助理不需要考四大经典,这门课程分值大概为20分。
中诊的单元编写逻辑,头尾是绪论和思维应用,基本上不考。主要是在中间的四诊6单元(望闻问切,望有舌、切有脉单列)和辨证7单元(助理3单元)。其中四诊和脏腑辩证是绝对的重点,占2/3以上以上的分数。中诊考试的特点是,可以考的很细,当然细代表很难,也可以考的很常见,有时候,其他的单元较为容易时,会明显增加中诊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中诊可以不复习都简单,有时候却觉得复习过后,做的题好像书上都翻不到,其实这是学科的特点。
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基础最大的不同是中医对在特色的问诊、舌脉诊都有非常重的分值,有特征的各类辨证方法,而西医的诊断学基础问诊基础不考,在体征的检查验收上很严格(为什么说西医喜欢用血压计、听诊器,中医就不需要,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中医辨证过程可以不必需借助这些器械来采集信息,即使有这方面的数据,比如血压多少,有没有湿啰音,对处方用药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当然要说用了听诊器用了血压计就不是好中医,那也未必,采集信息,越详细越好,对病人也越负责,对处方用药也可以开拓思路,又有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西医看病要做很多检查,中医凭借面对面望闻问切(有时候更让患者觉得只有脉诊,觉得中医很神,其实只要一进门,望诊信息一大把,从年龄、性别、胖瘦、动作、穿着、面容可以反应太多的内容了),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从学科基础的不同导致临床的体验不同吧,也可以说学科临床的特色反馈给教科书必须这样写,才能反映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特点吧。这是学科特点,在单元重点上也有体现,在分值上会有体现。西医诊断而言,其实也是症状体征——揭示疾病代表意义,和中医诊断一样的道理,只是手段、方法不尽相同,西医更多借助仪器,所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也是一大块。
中诊就讲两件事,第一个是中医诊断的手段,第二个就是通过收集诊断需要的信息后,用什么方法来具体诊断,如何辨证,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做出诊断),整个中诊就说这两个事,也就是上文说的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当然第二个最重要的是脏腑辨证。然后针对每一个辨证,都要复习到位,每个辨证都有一套理论体系,都有处理我们收集到四诊信息独到的地方。
注意辨证要做到准,是因为很多人对中医就有误解,觉得中医这理论就一打太极的,左说左行,右说右行,其实这是你基础不行对中医的误解。很多人对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都混在一起了,做到这种题就猜,就没有去翻书看辨证如何辨的,不能稀里糊涂,好像是,这些是基础,是我们看病的思维武器,武器没有拿稳,谈何击退病痛。
很多人基础概念太差了,一是对基础概念不重视,比如胖瘦的问题,可以反应的出的临床意义、异常动作如角弓反张可以反应出的临床意义,出现崩漏可能的原因,要么就是概念觉得简单没注意,要么就是没有记牢,不能够说全面。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比如升降问题,一会说肝是升的,一会说肝是降的,一会说肝是藏的,一会说肺升好,一会说肺宜降。里面有一句说错了吗?都说的对,西医就是不知道,理不顺这些概念和内涵,所以攻击中医说什么中医一会说肝这样一会说肝那样,一会还说左肝右肺,完全乱讲。他们西医说这个情有可原,是因为他们不懂,你们学中医的不能这样呀,不能跟着说左肝右肺是中医理论的问题,说心主神是中医的问题,肯定错了。我问一下大家,是错了吗?很多考生觉得里面的理论好难呀,是好难吗,是你没有认真学。
关于中诊的复习,这门课程要求我们什么,我们要求掌握什么。其实就是两点,第一掌握望闻问切(包括舌、脉、按诊)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分散繁多,需要一一掌握,不但要掌握名词概念还要掌握名词的意义,其实更重要的是落脚点在意义上,比如具体到每个脉象的特点意义,具体到每种疼痛的概念。复习的时候要思路清晰,哪怕一天解决一个舌诊,一个脉诊,甚至几天拆开复习都可以,只要能从点到面再到体,一一掌握,一一吸收,就算复习好了。第二是具体的辨证论治,这里没学好,学习中医临床科目寸步难行。
中医诊断学2021年细则较2020年的变化情况:变动不大,个别地方有删减和增加。
《中医诊断学》变动不大,个别地方有删减和增加。
(1)望神失神里面,邪盛神乱,这里临床意义表述有误,其实就是临床表现后面那句话,没有气血功能严重障碍的说法,给删除了。
(2)焦虑恐惧: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心胆气虚,心神失养:卑惵、脏躁,新版本删除了卑惵,提示多见于脏躁病人
(3)五色主病中的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疼痛(2020版本为剧痛,改为疼痛)
(4)问寒热,但热不寒中的发热,潮热的“骨蒸潮热”,2021改成了“阴虚潮热”。
(5)问汗:手足心汗的意义,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或阴虚阳亢或中焦湿热郁蒸,或阳气内郁所致;2021中删除了“脾虚运化失常”这个意义
(6)六淫辨证的湿淫证,2021版本,删除了由内湿导致的湿(编写者认为:脾虚致湿,本质是脾虚的辨证,并不是六淫证的辨证),所以内容改为
病位偏表:湿郁肌肤,阻滞经气→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
病位偏里:阻滞气机,困遏清阳→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等为主
(7)火邪辨证一样的道理,删除了过食辛辣食物,情志化火,脏腑气机过旺的描述,这里也是考虑到并不是六淫辨证的由来,而是情志辨证或脏腑辨证的来由。
(8)津液病辨证,溢饮——饮溢四肢: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饮邪流行,溢于四肢(2020版本为饮溢四肢→饮邪流行,溢于四肢)
(9)第十四单元 三焦辨证中的上焦、中焦辨证改了很多,主要是
上焦辨证
①邪犯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出,脉浮数;
②邪热壅肺:但热不寒,多汗,烦躁口渴,气喘,苔黄脉数;
③邪陷心包: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中焦
①阳明燥热:身热、腹满、便秘、苔黄燥、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
②太阴湿热:身热不扬、脘痞欲呕、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濡数
关于2021中医、中西医总的分值分布和中基分值情况如图:
2021年中医执业及助理笔试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预估
(目前预测单元分布及分值,仅供参考,最终以考试试卷为准)
2021年中西医执业及助理笔试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预估
(目前预测单元分布及分值,仅供参考,最终以考试试卷为准)
接下来具体谈中诊每一单元的考点可能涉及的内容,进行梳理,各位考友最好对照笔记或者是自己买的考试参考用书对照,并做重点的标记。文中分值均以执业为说明,助理的请参考以上助理文章,进行分数配比。
中医诊断学是纯基础的知识点构建科目,多数的东西是需要单纯的记忆,当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会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这里不是说的具体的复习方法,只是把考前的预测做一个从头到尾的串讲,希望能以此篇把中诊再过一遍,有个整体的印象。如果你的基础差,唯一的办法是,耐下心来去学习,注意学习的方法,养成中医的思维,持之以恒,不断的重复记忆。
本篇幅较长,需要耐心看。拿出笔记,认真跟着学习一遍。3-5小时可以把80%的知识点认真过一遍并记住。接下来说每一单元的内容,你们最好拿笔记或者是自己的书对照并做点标记。
第一单元绪论部分一般不会出题,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基本原理是内外、大小、常变(客观原理——为何能这样诊病),三大原则是整体、四诊、病症(思维原则——中医诊病的守则)。助理只要求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望诊内容多,考点分散,一般会出4分左右的题目
。内容包括望神、面色、形态、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分泌排泄物和小儿指纹。其中望神、面色、头面五官是绝对重点,这三个会出3分左右的分值。
望神中注意少神(不振,少气、少华)和失神的区别,有时候会和失神的精亏神衰混淆,失神是分两种情况,一虚一实,虚者精亏神衰,脏腑精气亏虚已极,预后不良,实者邪盛神乱,如热扰神明,邪陷心包,肝风夹痰等情况,表现为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假神(残灯复明、回光返照)是常考的点。神乱的癫、狂、痫、脏躁要知道区分,各对应临床的疾病,虽然中诊不常考,但在内科中经常会出现这几个疾病的诊断。
望面色要注意常色(分主客,都是正常的)和病色(分善、恶),要知道区分。最容易考察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其中黑色、青色尤为常考。歌诀记忆:赤热虚实妆戴阳、白寒阳虚气血脱、黄主脾虚湿黄疸、青主寒瘀痛经风、黑寒肾虚饮痛瘀。面部色诊的意义,助理不要求,执业去年考到过一题,比较偏,也要求熟悉。
望形态包括形体(静)和姿态(动)。形体胖瘦,胖瘦中亦有虚实之别,记住“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姿态异常中,一般在临床科目中结合设题较多,单独这里设题不典型,这里掌握到中风、痫病的区别,出现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的疾病。区分痿证和痹证等即可,为中医内科打基础。
望头面五官的内容最多,可以出1-2分,都是一些琐碎需要记忆的东西。望头发中脱发的三种情况各代表的临床意义是重点,突然脱是风,稀疏易脱是肾虚,有痒多屑是血热。面肿腮肿注意鉴别痄腮、发颐,痄腮多外感温毒,发颐多阳明热毒。第三个重要考点是望目中目的脏腑分属,需要牢记,目色目形没有特殊注意的地方,目+色(颜色的意义),目+形(形态的意义)就是对应的内容,可以做推断。目态的特殊也常考的地方,包括瞳孔缩小(中毒)、散大(外伤),目睛凝视(肝风内动),睡眠露睛(脾气虚弱),胞眼下垂(脾肾亏虚,单侧考虑外伤)都需要掌握。
望口唇齿龈中口的形态、动态都有可能出题,特别注意口张、口噤、口撮。望齿中牙齿的色泽也是历年考出现较多的考点。其中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燥如枯骨:肾阴枯涸,精不上荣——温热病的晚期,最爱考。望咽喉注意乳蛾和伪膜的区别,其中伪膜的白喉——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也是常考点。
望躯体四肢(助理不考)中,其他的属于一般了解,需要说明四肢动态中手足颤动和蠕动,很多人都不分,而且在考内风的时候经常错误或者不知道判断。颤动一般是由血虚筋脉失养引起,而蠕动是阴虚动风所致,血颤阴蠕。望皮肤涉及到外科、儿科,重点如丹毒部位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赤游丹),也是外科的重点,这里可能出题,如B1题型。
望排泄物的痰、涕、呕吐中有可能会出1分,望痰非常重要,大家做题可能和我们现在大纲不一致,要以现在的大纲为准,这里望痰同样在临床内科儿科很重要,主要辨寒、热、湿、燥。呕吐物要注意寒呕、热呕,注意呕吐酸臭(热邪犯胃)、酸腐(伤食)、黄绿苦水(肝胆湿热)的不同。望小儿指纹记住住几句话: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另外注意三关测轻重说的是风气命分别表示络、经、脏腑,透关射甲表示病情凶险。
第三单元望舌一般考3分左右,主要分布在望舌质和舌苔上面
。这里中诊得舌诊,包括之后的脉诊,虽然分值没有很夸张,但是是临床内外妇儿科目的绝对基础,一定要掌握的十分牢固!舌、脉在临床科目做题的时候,既可以作为辨证的最后判断,也可以作为证型复杂难辨的切入口。在做中医临床科目的题的时候,尤其注意。2019、2020年中医执业舌、脉考了的颤动舌、短缩舌、地图舌、涩脉、危脉等,其实考的是比较细的了,复习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广度。
望舌质包括舌神(荣有神、枯无神)、舌色、舌形、舌态几部分的内容,舌下络脉放在最后单独列举,考点就是淤血的情况。舌色包括淡白(气血虚、阳虚)→淡红(正常)→红(虚实之热)→绛(热极,包括热盛和虚火)→青紫舌(瘀)。其中绛舌、青紫舌的临床意义是重点。舌形变化的肿胀舌、点刺舌、齿痕舌是重点,舌态的强硬舌、颤动舌、吐弄舌具有特殊意义也需要重点掌握,去年就考了舌态变化的情况。
望舌苔包括苔质的变化和苔色(苔色和舌色两个不一样的概念,不要混淆)的变化。苔质因为是考试的重点,去年的笔记这部分没有表述清楚,今年的笔记把这部分重点编过了。
苔质主要考点在腻苔(湿浊、痰饮、食积)和腐苔(食积、痰浊)的区别,注意舌苔的动态变化,表达病情的转变情况。剥脱苔的具体几种表现也需要认真区分其不同的临床意义,这个去年考到了,是重点。
舌苔苔色变化包括白苔、黄苔(注意也有寒象,如黄滑苔: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和灰黑苔,灰黑苔需要注意其寒热两种情况的不同临床意义。记住干、润可以简单分热寒。舌下络脉一般就考淤血的情况。
第四单元闻诊,包括耳闻(听声音)和鼻闻(嗅气味),一般考2题左右
。听声音中区分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病态语言要注意谵语、郑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独语(心气虚,痰阻——癫病郁证)、错语(虚则心神气不足,实则邪气阻心窍)、狂言(火-狂)、言謇(中风前后)的区别,都是考试的重点。咳嗽声音要知道鉴别不同咳嗽的临床意义(结合痰的望诊),知道鉴别哮与喘,知道鉴别嗳气和太息的不同。
呕吐的闻诊要结合望诊来辨证,其实也是相同的,通过辨证素来诊断,后面具体会说到。嗅气味中口气的不同代表的临床意义也是常考的点,排泄物在这里会考,分清寒(气味轻)、热(气味臭)、湿(秽浊)。病室气味的异常的临床意义可以挖一个题,如肾衰的尿臊味(氨气味),消渴的烂苹果,农药中毒的蒜臭味。
第五单元问诊可以考5-6分,是四诊中最重要的章节,也是临床最常见的诊查患者的方式
。内容就是从十问歌的寒热开始,一直问到妇科经带。问诊的内容里面先要知道主诉的定义,有可能叫你判断下列不是主诉的是。
第一个是问寒热一定会出1分左右的题,包括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各代表的临床意义都需要掌握,其中要重点区分表证和里证的寒热情况。中医四大潮热的区别,分别为阳明腑实的日晡潮热(阳明经气当旺),阴虚火旺的阴虚潮热(内热似在骨蒸蒸发热),湿温潮热的身热不扬(因温而热,因湿而不扬),瘀血郁而化热的淤血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微热可以结合内科学的内伤发热进行掌握。注意小儿夏季热(气阴不足,至秋凉消失)。
第二个问汗包括特殊汗出、局部汗出,自汗多气虚阳虚,盗汗多阴虚,特殊出汗特别注意战汗(邪正交争)的意义,局部出汗,可能或考到某个局部出汗的临床意义。在局部出汗中,考试难一点的话会出否定型题,手足心汗和头汗有可能出到,各出汗特点的几种情况要掌握。
第三个问疼痛中较难得是区分空痛(阴精不足或气血亏虚)和隐痛(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局部部位痛主要是头痛的位置归属的经络(1、后头痛连项——太阳经;2、两侧头痛——少阳经;3、前额连眉棱骨痛痛——阳明经;4、巅顶痛——厥阴经;5、全头重痛——太阴经;6、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少阴经头痛),一定要重点掌握,是必考点,结合内科学疾病头痛来掌握。第四个问头身胸腹新增了身重(重为湿或不运)、身痒(痒为风或湿浸)。注意脘痞的问诊内容。
第五个问耳目要注意区分目昏和雀目的概念,知道两者的意义。第六个问睡眠中失眠的几个类型要注意(心肾不交春梦多,心脾两虚浅睡眠,胆郁痰扰易惊醒,食滞胃脘饱胀腹)。问饮食口味是重点,会出1分左右的题,其中口渴多饮(阴虚是口渴多饮);注意渴不多饮(口渴不欲饮)分别代表什么临床意义是重点:湿热 、温病营分、痰饮、淤血,重点要理解为什么这四种情况出现渴不多饮。食欲中还要知道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的意义,饥不欲食和除中的临床意义。口味注意口涩和口酸的意义。
问二便也是重点内容,便次注意完谷不化的情况特别是排便的溏结不调(肝脾不调)、便感的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的临床意义是掌握的重点。问经带的情况详细在妇科里面有详细说明,妇科的辩证一般都不难,崩漏的病因气虚、热、瘀——热伤冲任、脾肾气虚、瘀阻冲任。其他的病因也可以这里分析掌握,学习妇科时会更加轻松。当然在妇科的辨证内容中也讲的非常详细,大家可以对照学习。中诊是辨证的绝对基础,非常非常重要。
第六单元脉诊一般考2-4分,助理一般在2-3分,主要的内容在常见脉的临床意义和鉴别中
。脉诊的方法在操作中重点考察了,这里一般不再出题。需要记住脉象的八要素。常见脉的临床意义和考试的重点,包括浮沉迟数虚实类别。
重点考察:几个脉如芤、涩、结、代、弦、滑脉的意义,这两年加大难度,如动脉、促脉、紧脉等也会设题;结代促脉的区别是考试的重点;牢脉(沉实大弦长)和动脉的包涵;还要掌握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其实就是单个脉象的叠加的综合分析,如主虚又主湿:濡细缓脉;弦(肝)滑(湿、痰)数(热、火)脉,主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真脏脉中在16年、这两年还考了一个:下列脉属于无根之脉的是,或者换个说法,临床为三阴极寒,虚阳浮越的脉象是?还是非常难的,一般不属于重点考试的范围。这两年还考了一个属于小儿脉(软而快)没有小儿指纹特殊的重要性。
第七单元按诊一般考的不多,分值在0-1分
,主要在按腹部辩疼痛、痞满(实证拒按—邪实积聚胃脘部;虚证喜按—胃腑虚弱所致)、积聚(气无定处,血有定处)的要点需要重点掌握。最可能考的点在虚里按诊,如宗气外泄和宗气不守是什么特点。
第八单元
考试到第十四单元都是各种体例辩证(助理后面只有三个单元: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中本单元八纲辨证是重点内容之一,一般考察3-4分,助理1-2分。
八纲辩证是一个概括性的辨证方法,不能直接落到具体治法上,但却是其他辩证的基础,特别是脏腑辨证等都要涉及到八纲辨证的内容,所以非常重要。其中表里是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是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是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是划分疾病的类别。
表里中主要是掌握如何判断是表证(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寒热、虚实主要知道证候的真假区分。阴阳辩证知道阴虚和阳虚的临床变现,特别是亡阴和亡阳的区别。证候的转化、证候的真假是绝对重点,会考2分左右,可能会在B1中出现。
很多人搞不清楚是由热转寒还是真寒假热。证候的转化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题干会给出便血病人便红秘结,口干舌燥久治不愈,变成大便溏薄,畏寒肢冷的情况,就是证候由热转寒的转化。而题干是自觉发热而下肢厥冷,下利清谷则是真寒假热的情况,是当前状态下患者同时出现的症状。
还有一个问题:寒热真假体现在胸腹的冷热(手足头面假,胸腹最为真——越中心越真实,离真象越近),虚实真假的辨别体现在舌脉。虚实真假的辨别,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这里的寒热真假、虚实真假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来理解,也是考试非常爱考的地方。
第九单元病因辨证考1分左右,
主要是结合理解中基中六淫的特点。注意六淫除了暑邪都有内外之分,六淫辨证内容较为简单,也是基础内容,主要注意湿邪为患的特点,注意暑淫证候和火淫证候的不同点,注意伤寒证、中寒证的鉴别,伤暑证和中暑证的鉴别。还包情志辨证,中基中也有涉及。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辩证考2-3分左右,助理1-2分
,是脏腑辨证的辨证基础,包括气病辩证、血病辩证、气血同病辩证和津液病辩证。气病中特别注意气逆(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和气陷证(气虚证+脏器下垂),注意气逆和气闭(突发昏厥,或内脏绞痛,二便闭塞)的区别。血病的血瘀证是必须熟悉到背诵的知识点。一般气血同病一起考察的多,都是基础的知识,注意证素辨证的要点。津液病中分清楚几个类型的饮证(痰饮——饮停胃肠,悬饮——饮停胸胁,支饮——饮停心肺,溢饮——饮溢四肢),在内科痰饮中还会涉及到,要结合复习。最后注意鉴别阴水和阳水,在内科疾病水肿中论述更加详细。
第十一单元会考6-10分,助理会考4-8分,是辨证的绝对核心
,临床内外妇儿科目的绝对基础,一定要做到全方位所有证型的完全掌握。包括各脏腑的辨证、脏腑的兼证、症候的鉴别。其中脏腑的辩证2-4分、脏腑的兼证1-2分左右、症候的鉴别1-2分。助理到本单元中诊就结束了。
其实脏腑辨证的证型也是由证素来的,证素就是证型中的单个因子,一个证型就是:病因+作用特点+脏(腑)表现出来的,表现的这个脏腑的特有表现形式,如肺的咳,是湿还是燥,变成了是看痰多还是少,然后症状相加就行,具体可以用证素分析法。证素特点在笔记中有详细的列举。
(证素的辨证如此重要,是组成复合证型的基础,只有证素的辨证掌握到位,在具体脏腑辨证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里面谈到了:中医内科学,在进入临床科目学习时,我先引入了证素组合快速辩证法,相当于,在中诊最后一个附带表格,证素—临床意义对照表格的延伸,这个证素组合辩证秒杀,是证型拆分掌握,掌握了证素特点,就可以具体组合证型的掌握临床意义,还附带了一个潇婷辨证秒杀17原则,也算是一个简版的证素组合了。
在各脏腑具体的辩证,每个证型的病机,临床表现我在笔记中都有非常详细的列举,大家一定要知道表现,并且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在这些辨证中,肝风内动四证是难点,脏腑兼证的考察也有不少,临床多见的是脏腑兼证,一般都是症状叠加。在这个单元,我说的主要是这些,但是大家一定要都能把知识点过一遍,配合笔记,要全面掌握。
中医、中西医执业中,第十二单元到十四单元分别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一般出1-2分,助理不要求,属于了解内容,主要的内容其实在四大经典中考核了,这里从简处理了。这三个单元助理不要求。
其中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是《伤寒论》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可能出考题的点,需要掌握六经病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代表方大纲不再要求,到四大经典中有具体的考察)。当然这一分最容易考在传变,一般考察合病(同时)和并病(又见他经病)的区别,考的最多,一定要掌握。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辩证需要掌握代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主要知道卫气营血鉴别要点。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要重点掌握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的临床表现。
第十四单元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主要讲思辨,是思路的汇总,一般这里不设考点。
基本思维方法与过程+辨病、辨证、辨症具体分析。
中医诊断学的东西大概概说到这里,其中四诊(望、问、舌、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绝对的重点,特别是问诊舌脉和脏腑辩证的知识,是服务于中医临床科目的,希望大家可以以此篇再走一遍中诊的全部内容,计划拿到中诊80%的分数就是非常成功的。
未
完
待
续
后续中医、中西医执考其他科目的考点梳理,会陆续更新!
版权声明:
【本文由公众号医心者说原创编辑排版发布,作者:康康,尊重知识和劳动,转载请保留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