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民用建筑构造
建筑物六大部: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楼梯、屋顶、门窗
1.2.1基础:
地基及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一、基础类型:
(1)基础类型影响因素:建筑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承载能力、地基上地质、水文状况、材料性能等。
(2)按受力特点及材料性能分:刚性基础(砖石砼,只受压不受拉,受刚性角限制,常见: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
柔性基础(砼基础底配受力筋,可承弯矩,不受刚性角限制)。
相同条件下,采用钢筋砼基础比砼基础可节省大量的砼材料和挖土工程量。
钢筋混凝土基础断面可成锥形,最薄处高度≥20mm,也可成阶梯型,每踏步高300~500mm。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下面设有素混凝土垫层,厚度10mm左右,无垫层时,钢筋保护层不宜小于70mm,以保护受力筋不受锈蚀。
(3)按构造形式分:
二、基础埋深(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地面的垂直距离)
(1)影响因素:土质好坏、地下水位高低、土壤冰冻深度、新旧建筑物相邻交接等。
(2)深基础:埋深大于等于5m或埋深大于等于基础宽度4倍。
(3)浅基础:埋深0.5m~5m或埋深小于基础宽度4倍。
(4)埋深原则:保证安全可靠,尽量浅埋,不浅于0.5m。
(5)不适宜持力层:靠近地表,气候影响大,生物活动生长。
(6)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100mm以上,避免外露受到破坏。
三、地下室防潮与防水构造
(1)地下室分类:功能(普通、人防)、形式(全、半)、材料(砖混、钢筋砼)。
(2)地下室防潮:地下室地坪在常年地下水位以上时,需防潮处理。地下室所有墙体都必须设两道水平防潮层。地下地面主要防潮砼憎水性能。
(3)地下室防水:地下室地坪在最高设计地下水位以下时,应有防水功能。地下室四周及底板均受水压影响。地下室防水可用防水卷材或加防水剂钢筋砼。
1.2.2墙或柱
一、墙的类型
(1)作用:承重、维护、分割。
(2)分类:位置(内.外.横.纵)、受力(承重.非承重)、构造(实体.空心.组合)、材料(砖.石.土.砼.砌块.板材)
(3)墙体选用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充分利用工业废料。
二、墙体细部构造
(1)砖墙:主材:水泥、砂浆。普通砖尺寸:240mm×115mm×53mm;错缝或墙厚超砖块时,灰缝10mm。半砖120mm,一砖240mm,一砖半370mm,两砖490mm,两砖半620mm。
三、墙体保温隔热
(1)建筑物主要热损来自围护结构,占73%~77%,外墙占25%。
(2)外墙保温层按位置分:单一保温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外墙。
(3)外墙外保温是一种最科学、最有效的保温接能技术。由外墙、保温层、保温层固定件、面层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