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金石篆刻家蔡廷辉简介(筑园·杭州 境造桃园)

撰文:朱俊 瞿炼 摄影:周伟

苏州胥门内顾宅庭院,一池浅水,半周游廊,小桥掩隐,敞轩隔墙,小小的园子充满水无尽、景有层的美妙意境。将现代化的住宅空间和生活方式与苏州古典园林完美结合,是许多苏州人造园的新趋势。

苏州篆刻名家蔡廷辉每日刀刻不辍,窗外石榴花红,芭蕉摇曳,是他花费了15个月兴建的宅园“醉石居”。工作之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亲手设计、亲自参与营造私家园林。

清晨,苏州篆刻名家蔡廷辉走进书斋,沏上一杯家中自产的碧螺春,俯瞰一眼庭院中的假山池沼,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窗外,石榴花开得正艳,金色的枇杷挂满枝头。屋内,小黑狗在主人的脚下跑来绕去,快乐地撒欢。这只调皮的狗儿曾在书斋里大闹天宫,打翻了墨汁,淡淡的墨香数月不散。由此,篆刻家的书斋有了“墨香阁”的雅号。

百米之外的另一座庭院内,建筑师顾柏男正在向池中的锦鲤投食。每天和从容游弋的鱼儿们相处片刻,为院子里的花木浇浇水或剪剪枝,让工作繁忙的建筑师感到放松和享受。只是最近有点不可思议,家中完全封闭的池塘中,锦鲤却日渐减少。

蔡廷辉和顾柏男都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虽然职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乐趣和追求:在自己亲手设计、亲自参与营造的私家宅园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营造私家园林是苏州人由来已久的传统:晋代顾辟疆、唐代陆龟蒙、宋代苏舜钦等人都曾在苏州造园。明代苏州是文人名士、致仕显宦们心中理想的居住之地。“苏州园林甲天下”,由文人设计营造的苏州园林,在创作理论和营造技法上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吴江人计成出版了自己的造园心得《园冶》,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造园理论的著作,也是对苏州地区私家园林艺术的总结。清代中后期,战乱使苏南地区的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苏州园林虽由盛转衰,但是造园艺术仍得以存续和发展,所以清末、民国时还有园林兴建。根据古建筑大师刘敦桢先生1950年代的统计,苏州存有古典园林110多处,但大多已不由私人所有。到上世纪末,更多的园林消失了,可以称为私家园林的,仅残粒园一座还保留在原来的主人手中。

蔡廷辉至今仍能清楚地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场景。他的家在古市巷一处大宅的东花园内,建筑虽然破败,但有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小巧别致。花园的主人是洞庭东山人,对花草树木特别在意,在园内栽种了20余种树木,果树多成双成对,初夏的枇杷、杨梅,深秋的石榴、柿子给他的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蔡廷辉出生在艺术世家,在他眼里,苏州园林就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调入苏州国画院工作的他居然有了一次难得的造园体验——参与听枫园的修复和整理。

听枫园位于古城庆元坊内,是清末苏州知府吴云的宅园,吴昌硕在吴家做过西席,当时就居住在园内。“文革”结束时,听枫园已是杂乱无章的大杂院,占地不过两亩的园子住了37户人家。1983年,市政府将园子划拨给国画院作办公之用,蔡廷辉因此得以参与其中,主要负责园内的叠山理水。这给了他宝贵的造园经验,也让他对苏州造园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十几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建造自己的园林了。

顾柏男每次到苏州博物馆参观,都会在博物馆的庭园内小坐,数年前和建筑大师贝聿铭一起工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大师将博物馆视为自己的“小女儿”,不仅担任建筑设计主创,对工程细节也倾注了心血。博物馆庭园虽然注入了许多现代建筑的元素,但其中蕴含的苏州园林气息和脉络一望便知。面对大师杰作,顾柏男敬佩不已,心中也多了个梦想,什么时候能为自己造一座园林,营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7月号)

苏州金石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