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夏天,蚊子是最讨人厌的东西。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的夏天,城里头蚊子不是那么多,因为动不动就是爱国卫生运动、灭四害活动。
但乡下的蚊子就不得了了,可以说简直是一把抓,加上乡下地方又大,草又多,水沟水塘也多,蚊子藏身的地方比城里不知高出多少倍。农民也想了各种驱蚊法,像脸盆里头搁一点儿肥皂水,傍晚在蚊子多的地方用洗脸盆绕,这种方法的确能沾到不少蚊子。还有的人家用纱布做的三角罩来逮蚊子,但地方实在是太大了,效果不理想。用小麦脱粒以后扬场落在下风处的小麦壳,农民叫“麦稳子”的下脚料,来熏蚊子,这个方法最有效。熏蚊子也有很多讲究,要把“麦稳子”放在上风口,下面要放一些麦秸,先将麦秸点着火,上面再盖上“麦稳子”,“麦稳子”如果太干了会很快烧光了,形成不了烟,达不到熏蚊子的效果,因此要选潮一点儿的“麦稳子”,或者在干的“麦稳子”上浇点儿水,这样才能形成烟,但烟又不能太大,太大了人在下风吃不消。同样这种方法也用在水牛身上。水牛累了一天,晚上躺在地上边休息边反刍胃里头的草,蚊子这个时候来捣乱,飞来飞去嗡嗡叫,专叮咬最嫩的水牛鼻子和嘴,水牛就用两个耳朵不停地来回扇动,驱赶蚊子。为了让水牛能休息,农民就用同样的方法帮水牛驱赶蚊子。现在南京的近郊大都盖起了高楼,远郊的农民也家家盖起了楼房,房前屋后环境大改观,卫生条件也好多了,这种驱赶蚊子的土方子再也不用了。
文/杨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