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粮食行情并不是太乐观,从今年3月份开始,玉米、稻谷行情就迎来了接连走跌,前期高价收购的贸易商,因对未来行情充满期待,并没有急着卖粮。谁知此次粮价一直跌至今天,总体行情十分低迷,那些高价建库的粮商们可谓是亏损之惨。
而如今的新玉米、稻谷、大豆迎来了上市,只不过价格依旧不是太好,因今年雨水偏多,谷物质量不太好,企业不愿给出太高的收购价,这对老农来说自然不是太好的消息,毕竟他们今年的种地成本大涨,农肥、农药均涨价,粮食却卖不出价格。
不过也有人表示,粮价之所以走低,是受进口太多的影响,真的是这样吗?
从海关的最新数据来看,今年1-9月份粮食进口了12827.3万吨,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9922.6万吨,大涨了29.3%。不过大豆进口量有所减少,9月份进口687.6万吨,同比大减30%,1-9月累计进口7397.3万吨,同比少0.7%。至于为何,还因压榨利润偏低,企业进口热情不高。再加上“限电”导致产能受损,压榨商们也无奈停产。
今年的玉米、小麦、稻谷进口均达到历史高位,这也让国内的供应压力缓解,而稻谷本身就产能偏多,再进口行情自然是不会太高。不过进口只是行情走跌的原因之一,我们来看看玉米、水稻、大豆为何走低。
随着秋收的进程,新玉米上市量明显增多,只不过受雨水影响,不少玉米质量不是太高,企业的采购热情不大,这也抑制了玉米行情。
从今天的行情来看,玉米价格大范围走跌,其跌幅为0.5-2.5分。其中山东产区,邹平西王跌了1.5分,价格为1.355元/斤;昌乐英轩跌了1.5分,价格为1.335元/斤;诸城源发跌了1.5分,价格为1.285元/斤;寿光晨鸣跌了2分,价格为1.26元/斤;天力药业跌了2.5分,价格为1.25元/斤;皱平容海跌了1分,价格为1.36元/斤。
因近日山东一带天气还算可以,农户加快晾晒出售,市场的流通偏大,今天到货770多车,但因玉米水分多,质量不好,粮贩子的收购价不高,压价比较明显,玉米跌势明显加大。
而东北一带,新玉米已跌至1.13元左右,这样的行情也不尽人意,不过因受雨水影响收割延迟,新玉米上市不多,因此整体行情偏稳,贸易商的亏损较大,收购热情不高,后期有走跌的可能。
华北一带也有所走跌,说到底市场不缺粮,工厂随采随用,且玉米水分偏高,存储难度大,结果行情走跌,基层的收购价在1.1-1.15元/斤左右,预计后期行情仍不是太好。
大豆上市以来,行情一直本着“高开高走”的局面,上涨势头比较猛,特别是粮企的补库需求加大,再加上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偏少,官方预测今年减产95万吨,使得豆价持续高涨。
不过今天东北豆价普遍跌了2-3分,如清河毛豆为2.8-2.82元/斤,绥化为2.85元/斤,海伦为2.9-2.93元/斤,密山为2.78-2.82元/斤,孙吴为2.82-2.86元/斤,富锦为2.75-2.82元/斤,双鸭山为2.82-2.85元/斤。
至于为何走低,还因近期中储粮的拍卖增多,昨天拍卖了18.02万吨陈大豆,但只成交了5.06万吨,且成交价偏低,只有4360元/吨。而这几天大豆接连拍卖,使得企业的补库需求得到满足,大家的收购意愿不高,结果导致东北大豆集体走跌。
而对贸易商来说,不敢贸然再收购,目前也正观望,等待后续市场的反馈。不过河南、山东豆价还算可观,毛豆为3-3.1元/斤左右,因减产多农户也不愿出售,对后续市场仍有较高期望。
如今的中籼稻基本上市,不过其行情并不是太好,收购价在1.25-1.28元/斤,部分地区已低于托市价,预计要不了多久将启动托市收购。
随着新稻谷的接连上市,米企收购意愿却不是太高,主因是大米需求低迷,企业的库存比较高,对新稻自然是没有太多兴趣。更何况,那些中小米企今年亏损较多,也没有太多资金去收购。
从行情来看,信阳中晚稻采购价为1.24元/斤,低于托市价;萍乡采购价为1.26-1.3元/斤;湖北行情为1.25-1.26元/斤,部分地区低于托市价。正是行情偏弱,粮农们可谓是受伤很大,毕竟今年的化肥高涨,地租成本增加,却没想价格“低开低走”。
说到底,今年粮价走低,一方面是质量不太可观,一方面是产量偏多,再加上国家的调控,大家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