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国企,一个是外资;一个主打银保,一个主打个险代理人;中邮人寿保险和友邦保险,这两家公司文化迥异,看起来完全不搭界的保险公司,竟然联合起来了。
近日,友邦斥资120.33亿元认购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4.99%投资后股权,排在北京中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集邮有限公司、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有限公司之前,成为中邮人寿的第二大股东。中国邮政集团仍为第一大股东。
友邦入股中邮人寿后的股权分布
为什么友邦和中邮会相互选择呢?
看似出乎意料的选择,其实细细想来又合乎情理,实现了资源互补。
一、中邮人寿的优势中邮人寿的优势可以用强大银保和互联网渠道来概括。
中邮人寿背靠中国邮政集团,通过在邮储银行进行分销,可触达约4万个金融网点及超过6亿零售客户,其目前在21个省份销售产品覆盖邮储银行分销网络的80%。
2020年,中邮人寿保费收入前五产品均来自银保渠道,收入占总保费的 93.21%。
和其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身险公司相比,中邮人寿拥有目前最强的银保渠道,复合年增长率远超其余四家公司。
五大国有银行对应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情况
此外,根据中保协《2020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中邮人寿在互联网渠道方面占据了1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位。
截至2020年底,中邮人寿互联网渠道累计实现规模保费380亿元。
几大保险公司互联网渠道保费规模
在强劲的银保和互联网渠道表现下,中邮人寿虽然去年受疫情影响,净利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高位。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76.7%,总营收与保费收入均保持增长。
近五年中邮人寿经营情况
能够依靠集团下的自有银行开展业务,这是其天然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友邦斥巨资认购中邮人寿股权,想必是看中了这两点优势!
但对中邮人寿而言,其个人代理人渠道可以说是非常羸弱。
二、友邦的优势说起个人代理人,那就不得不提友邦了。
因为中国大陆的个人代理人制度,就是从友邦传过来的。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将他们的寿险营销制度带到了上海,于是在外滩出现了首批36位保险代理人,被称作“跑街先生”“跑街小姐”。
从1996年开始,各大保险公司就开始纷纷效仿友邦的这套代理人制度,随后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从2014年开始,保险代理人队伍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如今规模已达到将近900万人。
中国保险代理人数量变化(万人)
虽然这套寿险营销制度也被不少人诟病为像“传销”,但不得不承认,这套制度对保险公司快速发展、扩大保费规模威力极大。
而友邦在个险渠道经营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一支人均产能远远领先的精英团队,这是中邮人寿所稀缺的。
在中国大陆,友邦的扩张速度却很慢,因为在1992年进入中国上海的友邦,是外资开在中国的第一家分公司。但它不是一家子公司,不是法人机构。
去年6月19日,经过银保监会批准,友邦上海分公司改建为友邦人寿保险。至此,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有了独立法人资格,正式成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分改子”成功的友邦,加快了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步伐。
今年3月22日,四川省分公司获批开业;6月22日,湖北分公司获批筹建。
在长期发展最优代理人的优势下,友邦入股中邮,可以看到它想拓展多元渠道,在未来业务上取得新突破。
而中邮人寿也可以借助友邦个人代理人的经验,提高剩余边际和新业务价值,进一步提高分销潜力。
双方在各自优势上互相借力,实现互补,有望形成“双赢”的局面。
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对外释放金融业新一轮开放的信号。
友邦和中邮的合作,会加速个、银融合的趋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