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高中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历史悠久的进出口公司当实习生。
这家公司向印度出口五金产品已有100多年历史,最畅销的产品是一种便宜的挂锁,每个月都要出口一整船这样的锁。这种锁并不牢靠,一枚别针就能轻易打开。
20世纪20年代,这种锁的销量开始急速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德鲁克的老板认为,是挂锁质量不佳导致了销量下滑,于是重新设计了挂锁,使它更牢固,但是销量依然没有起色,4年以后这家公司宣告破产。
它的竞争对手,一家规模只有它十分之一的小公司,意识到它的失败其实是一种根本变化的征兆。对于大部分居住在农村的印度人而言,挂锁只是一个神秘的象征,在笃信宗教的印度农村,没有哪个小偷胆敢去开启一把挂锁,因此挂锁的质量无关重要,甚至钥匙都从来没有被用过。提高挂锁质量的做法,对于这批消费者来说,费力不讨好。
但是,住在城市的印度居民,出于安全的考虑,希望有一把真正坚固、好用的挂锁。重新设计的挂锁,仍然没有达到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失去了销路和市场。
了解到市场的变化,这家小公司制造了两种不同的产品,一种没有锁和钥匙,只是一个简易的启动松脱装置,售价比老式挂锁低三分之一,主攻印度的农村市场。另一种产品,在提升质量的同时,配备了三把钥匙,虽然售价提高了两倍,仍然受到印度城市居民的欢迎。
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家小公司就成了向印度出口五金产品的最大的欧洲公司,并维持这一地位十年之久。
小巴猜想如果当时遇到德鲁克,我们的对话会是这样展开的。
德鲁克:遇到这种事情我也很绝望,那可是我第一次经历意外的失败。但是仔细想来,如果经过精心规划、小心执行之后仍然失败,那这背后常常预示着某种根本性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能实现创新的突破。
小巴巴:这不过是年代久远的趣事而已吧。
德鲁克:失败无法拒绝,却很少人注意到背后的征兆。关于创新我还有很多话要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订阅我的,啊不是,看一看我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其实小巴早就读过了这本经典之作,里面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和理论,系统地讲述了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以及如何进行创新,其中介绍的创新机遇来源的七大方面,现在看来仍然适用。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