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安徽郎溪邓先生称,其女儿被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某发展成情人关系,女儿怀孕人流后,陈某对其态度较差导致女儿抑郁自杀。邓先生提供的短信截图显示,女儿曾多次向陈某表示已患上抑郁症控制不了自己。10月12日,女儿在医院遭到陈某与其妻子的辱骂殴打。14日,女儿到陈某单元楼楼顶自杀。
距离成都大学书记毛洪涛自杀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又是一起自杀。连死都不怕的人,为何还这么害怕活着?害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无奈?
自杀分为两种:冲动自杀和理性自杀。一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自杀。
冲动性自杀是指本身并没有身心疾病,而是在遭遇一些负面事件后出现悲观、压抑、狂躁等情绪后无限放大,最后采取了极端的自杀行为来发泄和解脱。但就相对来说,青少年和女性在自杀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更高。
一种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
相对冲动自杀,理性自杀更为可怕。我们以为自杀都是一种冲动行为,一时想不开,实际上很多自杀是经过理性分析和认真计划的。
有个大学生在自杀半年内,在日记中多次分析各种自杀的方式,比如跳楼、烧炭、割腕,还分别从给别人造成的麻烦,被救活的可能性,实施自杀的麻烦程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是否要进行自杀,对于理性自杀者来讲,也会进行利弊分析。曾经看到过一个24岁的数学系男生的自杀分析。他在纸上划了一道竖线,左边是自杀的好处,一条一行分别罗列自杀的好处;右边是自杀的坏处,也是一条一行罗列自杀的坏处。
最后发现,对他来讲,自杀的好处有13条,而自杀的坏处有2条。
理性自杀的人一般还会妥善地安排好后事,比如分配好自己的遗产、交代好没有完成的工作。
例如2016年2月1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自缢身亡,他在微博上留下最后的告别:
最后的话
1、借记卡(钱包内)一张,内有106893元,归姐姐江寿娥(记得我还有一个小姐姐)支配。
2、借记卡一张。内有11273元。归姐姐江寿娥支配。(密码皆为******)
3、宿舍抽屉内约1万港币,6百美元,钱包内约4400人民币,供清理费用,虽未必够。
4、余下办公室的一些书籍,一半赠送给胡振林同学(请转送几本给朱木良等我指导的本科同学),一半请刘擎先生处理,谢谢!
5、抱歉本来这学期有4门课要上的,对不起了,或许这个尚未开始就结束的恶果是最小的。
6、没有什么眷恋,(奇怪么?)却沉滞,惧怕;上主啊,赦免我,我原以为总会有些好奇的,但好奇心显然被压抑了。上主啊,我打碎了玩具,你不要责罚我; 然而,就是责罚我,也请给我勇气面对未知的一幕。啊,我终于要知道真相了。我不好,我平庸,我德行有亏,洛克的墓志铭都说:“让我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掩埋 吧。”(let his vices be burried together)我除了祈祷宽恕,还能做什么呢?请不要看我的罪和错。
7、我谱写不出优雅的乐章,也就不能有期望(指点世界),我不知何为爱的拥抱(已无法体察),如何亲吻和祝福你们以作别!
8、上主啊,愿你开启希望之门。
9、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江绪林
2016年2月19日
这是典型的理性自杀。
为什么选择自杀?1、自杀是自我否定和攻击。
佛洛依德说,人生来就有“死本能”,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包括语言上的攻击,以及行为上的攻击,最顶级程度的攻击就是杀死对方。
这种攻击行为也会向内,攻击自己,自残、自杀等等。当我们觉得自己有错时,这种攻击的本能就会向内进行自我攻击。
我在初一的最后一节数学课,上完这节课就要进行全市的联考,所以数学老师非常认真地带领我们复习。眼看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还剩下4道典型的题目没有讲。她叫了数学成绩最好的四个人到黑板上演示解题,我就是其中一个。我被喊到名字的时候特别开心,也很紧张。结果,其他三个人都迅速地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了,只有我一直找不到解题思路,老师本来是为了节省时间叫我上去做题,结果都下课了,我还没有把题目解答出来,于是老师就叫我下来了。
我下来之后各种自责和羞愧,觉得自己在这么多人面前丢脸了,也辜负了老师的信任。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当时惩罚自己的方式,我一直在掐我的右大腿,淤青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攻击,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有错,因而对自己进行惩罚。
自我否认来自别人的否认。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对是非没有标准,对对错也没有标准,对自己棒不棒更是没有标准。我们最开始评价自己的标准其实来自于别人,主要是我们的养育者,也就是我们的父母。
严格的父母对孩子的各项要求都很高,于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直被否认。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以后,虽然脱离父母的管控,但是自我要求仍然非常严格,标准仍然非常高。其实,这不是他自己的要求,而是父母的要求,他从来没有感受过接纳包容,因而也学不会温柔地对待自己。
严格本身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甚至可以帮助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但是太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敏感脆弱的内心,因为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被认可过,他们害怕犯错,害怕不优秀。
所以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或许是个诅咒。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追求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然后呢?如果这后面你接的词是开心、快乐、满足,那追求卓越是有意义的。但是有更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不停奔跑、不停想要超越是为了干嘛?
我有个朋友,她是个工作狂。她没有办法停下来,她必须努力工作,她只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可想而知,她工作很出色,但是她并不开心,还患上了甲状腺癌。
她有姐妹三个,她是老二,父母一直想生个男孩儿,但是没能如愿。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家里被忽视的那个孩子,唯一一次成为家里的C位,是她拿了班级第一名,这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她一路拼搏,从高中到重点大学,毕业后到投行工作,一直做到投行高管。
2、自杀是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双重惩罚。
自杀作为非常暴力的向内攻击行为,其实是一种惩罚,对自己的惩罚,也有对别人的惩罚。
自杀是对自己的惩罚。
严重抑郁症的人容易有自杀倾向,就是因为他们自我怀疑、自我否认。严重抑郁症的人自我价值感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觉得自己呼吸空气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前几年台湾女孩林奕含自杀,生前留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半自传小说。她是恋童癖的受害者,但是作为受害者,她觉得自己也有错,一直没有接纳自己,最后用最残忍的方式惩罚自己——自杀。
自杀也是对别人的惩罚。
很多自杀者在生前留下遗书,在遗书空控诉别人,以死明志,同时也以死惩罚对方。前段时间自杀的成都大学校长毛洪涛,在朋友圈的绝笔中,就控诉了校长王清远的各种劣迹。显然,毛洪涛通过朋友圈公开遗书内容,也是要对王清远进行惩罚,将他的恶行昭告天下。
去年上海一位17岁的少年,在妈妈面前跳桥身亡。据报道,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在回家途中他妈妈突然把车停在高架桥中间,跑下车去骂后排的孩子,遭到妈妈批评后,于是冲下车毫不犹豫从卢浦大桥跳下去了。显然,这位少年对妈妈的批评极为不满,用极端的方式报复了他的妈妈。
3、以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所谓的一时想不开,就是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比如有些恋人分手后,觉得自己的天都塌了,自己的生活无法继续了,只剩下选择死亡一条路。
这就是典型的思维窄化。所谓思维窄化,就是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或思维意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收缩,越来越局限的过程,窄化过程同时表现为对窄化对象的感受性增加、敏感程度增强。
我们要知道,任何事情发生后,我们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当我们觉得我们没有选择的时候,只是我们被某种情绪挟持了,那不是事实。
很多人把死亡都说成解脱了,特别是生活工作不如意的时候。
这种自杀,自己就是杀手,同时也是被害者。
如何在无情地世界深情地活着?1、找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经历过同样糟糕的事情,有人可以抗住,有人却被绊住,跟周围是否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关。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亲戚、朋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周围的人际关系和谐,并且身边人都有比较好的共情能力,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心理上的支持。
2、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人生是一段旅程,终点都是死亡,人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沿途的风险。在一路上,我们可能会辛苦一段时间,也可能遭遇一些坎坷,这些都构成了生命的意义。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社会,都可以创造历史,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正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忙忙碌碌、柴米油盐地生活,才创造了纷繁复杂却可爱的社会。
3、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在爱着你。
我们国内有多家免费且24小时的自杀危机干预热线,电话的那一头都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出于公益目的,不收任何费用,24小时在电话前,只为拥抱每一个无助的灵魂。
(kenji下个月也将成为公益热线的接听员之一)
国内自杀危机干预热线
-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免费服务热线:800-810-1117(座机);010 - 82951332(手机、IP 和分机用户)(24小时开通)
- 北京红枫妇女热线:010-64033383,010-64073800(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0-81899120(24小时开通)
- 深圳市心理危机研究中心热线电话:0755-25629459 (8:00-22:00)
- 南京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16896123(24小时开通)
- 杭州心理研究与干预中心热线:0571-85029595(24小时开通)
-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中心救助热线:027-8584666(周一至周五 18:30-21:30)
- 重庆生命求助热线:023-66699199、666992999
- 重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3-65372255
- 四川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8-87577510、87528604 (8:00-22:00)
- 香港自杀危机处理中心:23191177 (周一至周五 9:00-13:00 14:00-18:00)
- 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自杀干预热线:021-51699291 (周一至周日 9:00-21:00)
- 中科院心理所咨询志愿者热线: 010-64851106
- 青岛市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532-85659516